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作文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讲,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笔者根据多年语文教学的经验,探讨一下如何进行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
关键词:初中 语文 作文教学
目前,初中生作文指导工作存在许多问题,模式化、概念化的现象突出,传统作文指导模式使学生处于无“疑”的被动学习状态,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写作思维,忽视了学生的创造个性,使学生缺乏主体性参与意识。针对此类情况,在新课改教学新理念下,充分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并加以科学合理的指导,成为语文作文教学和指导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几点作文指导的方法和策略。
1、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引导学生学会表达
受传统作文教学思维影响,作文主题思想等方面的阐发和诠释往往硬性的掌握在教师手中,而不是学生主体性的思考与选择。许多教师在作文指导过程中大多只分析解读学生写的优秀的作文,而忽略了迫切需要鼓励和帮助,写作能力差的学生,这样不利于每个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在写作中给予学生自我心灵的自由空间,赋予学生自由表达的话语权,是新课改理念的要求,也是使作文真正解除束缚,不再成为学生负担的手段。教师应让学生心灵得以自由震颤,尊重学生的写作主体性和个性的表达。教师应在写作准备之时,创造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心声,诉说自己的烦恼与喜悦,不必用成年人的眼光和口吻过多的限制约束学生思维,在作文写作训练中要鼓励学生写出最真实的生活和内心感受。
2、构筑展示作品的平台,调动学生写作热情
构筑展示作品的平台,充分的调动学生关注写作及自我写作的热情,是对学生写作劳动的最大尊重和充分肯定,教师应对这一平台给予足够的重视。展示的渠道可以是全方位的,校外报刊、学校文学社团刊物、班级学生作品集、板报等都可作为发表的阵地。选编“话题”作品集。每周让学生编选一辑与专题有关的“话题”作品集。作品可以是名家名作,可以是经典片段,可以是同龄人习作,可以从报刊杂志上精选,也可以从网上搜索。每位同学编选一篇,并附上推荐理由,然后把它們编辑成册,这是一个学生阅读视野不断扩大的过程,因为学生的搜索过程就是一次阅读的过程,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去选文,在比较的过程中,自然吸收了他人的营养,丰富了自身的经验。当然,这还是一个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过程,更是一个充分勃发学生写作热情的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通过朗读、张贴、办刊物等形式,这不仅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能锻炼学生排版、装帧和交际等能力,从而为学生写作水平的显著提高建立一个有效平台。
3、养成学生写作习
惯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是最好的老师,是引导学生把无目的、无计划、低效率的学习转化为有目的、有计划、高效率的学习的关键。那么,教师应怎样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呢?我以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3.1、说真话,诉真情
写作就是要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要坦白,不能隐瞒。但是在学生的作文当中,却很少能这样。许多学生的作文内容是假的,人是假的,事也是假的。相应地,感情自然不会真实。长此下去也便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我们应当牢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3.2、善观察,悟生活
有些害怕写作文的学生常常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原因之一就是对生活缺乏观察,缺少对生活的体验。所谓观察,就是要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想。因此,要做到“事事”留心、“时时”注意。“事事留心皆学问”,一只昆虫、一株植物,或一个小动物,都是写作的好材料、好样本,只要平时多留心、多观察。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地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自己的心去感受、理解生活。生活越丰富,学生作文的素材和情感内容就越丰富,作文和生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国家教育部新颁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作文教学要重视生活,从生活出发,感悟生活,用生活中生动有趣的事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引导学生写真实的事情,力求写实,作文水平才可得以提高。
3.3、积材料,多运用
除了积累经验,阅读便是获取间接经验的有效途径,因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途径。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便是古人在读写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一。只有书读得多,知识才能丰厚,才能博古通今,也就很自然地不费思索地顺理成章了。
4、讲究批改语言
批改作文时,教师切忌一看学生的名字就断然打分,更不应该看到较差的作文就火冒三丈,或是不屑一顾,草草批改,否定一切。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无情的打击,使学生一蹶不振。我们应该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批阅学生的作文,从中寻找闪光点,使学生的心灵在教师的赏识中得到舒展,让他们变的更优秀、更自信。因此,在批改时切不可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否则会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使他们心里反感,甚至打消写作的积极性。教师要有耐心,用伯乐的眼光看待学生,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提高对他们的期望值,把作文分数尽量往高处挪一点,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鼓励学生把下一次的作文写好。不知不觉中就会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5、循序渐进,有的放矢
初一是打基础的重要阶段,过了初一,老师就应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一些作文训练了。通过初一阶段的学习和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观察事物的能力都有了巨大的进步,一般都能较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所以,老师要在作文教育的基础上深化,做到循序渐进,有的放矢,这也是与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相结合的。老师应着重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写作水平,各种题材和体裁的作文都让学生去训练,譬如看图作文、改写、续写等等。这些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写作技巧的掌握,需要老师的耐心指导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总之,在课改后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应真正做到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打破“封闭式”作文教学的模式,将个性色彩极强的写作活动转化为生动有趣的集体活动,使学生得以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发掘自己的潜能,逐步消除写作中的种种心理障碍,从而走上作文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刘玉梅.浅谈对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意见[J].成才之路,2008(15).
关键词:初中 语文 作文教学
目前,初中生作文指导工作存在许多问题,模式化、概念化的现象突出,传统作文指导模式使学生处于无“疑”的被动学习状态,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写作思维,忽视了学生的创造个性,使学生缺乏主体性参与意识。针对此类情况,在新课改教学新理念下,充分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并加以科学合理的指导,成为语文作文教学和指导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几点作文指导的方法和策略。
1、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引导学生学会表达
受传统作文教学思维影响,作文主题思想等方面的阐发和诠释往往硬性的掌握在教师手中,而不是学生主体性的思考与选择。许多教师在作文指导过程中大多只分析解读学生写的优秀的作文,而忽略了迫切需要鼓励和帮助,写作能力差的学生,这样不利于每个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在写作中给予学生自我心灵的自由空间,赋予学生自由表达的话语权,是新课改理念的要求,也是使作文真正解除束缚,不再成为学生负担的手段。教师应让学生心灵得以自由震颤,尊重学生的写作主体性和个性的表达。教师应在写作准备之时,创造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心声,诉说自己的烦恼与喜悦,不必用成年人的眼光和口吻过多的限制约束学生思维,在作文写作训练中要鼓励学生写出最真实的生活和内心感受。
2、构筑展示作品的平台,调动学生写作热情
构筑展示作品的平台,充分的调动学生关注写作及自我写作的热情,是对学生写作劳动的最大尊重和充分肯定,教师应对这一平台给予足够的重视。展示的渠道可以是全方位的,校外报刊、学校文学社团刊物、班级学生作品集、板报等都可作为发表的阵地。选编“话题”作品集。每周让学生编选一辑与专题有关的“话题”作品集。作品可以是名家名作,可以是经典片段,可以是同龄人习作,可以从报刊杂志上精选,也可以从网上搜索。每位同学编选一篇,并附上推荐理由,然后把它們编辑成册,这是一个学生阅读视野不断扩大的过程,因为学生的搜索过程就是一次阅读的过程,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去选文,在比较的过程中,自然吸收了他人的营养,丰富了自身的经验。当然,这还是一个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过程,更是一个充分勃发学生写作热情的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通过朗读、张贴、办刊物等形式,这不仅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能锻炼学生排版、装帧和交际等能力,从而为学生写作水平的显著提高建立一个有效平台。
3、养成学生写作习
惯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是最好的老师,是引导学生把无目的、无计划、低效率的学习转化为有目的、有计划、高效率的学习的关键。那么,教师应怎样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呢?我以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3.1、说真话,诉真情
写作就是要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要坦白,不能隐瞒。但是在学生的作文当中,却很少能这样。许多学生的作文内容是假的,人是假的,事也是假的。相应地,感情自然不会真实。长此下去也便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我们应当牢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3.2、善观察,悟生活
有些害怕写作文的学生常常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原因之一就是对生活缺乏观察,缺少对生活的体验。所谓观察,就是要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想。因此,要做到“事事”留心、“时时”注意。“事事留心皆学问”,一只昆虫、一株植物,或一个小动物,都是写作的好材料、好样本,只要平时多留心、多观察。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地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自己的心去感受、理解生活。生活越丰富,学生作文的素材和情感内容就越丰富,作文和生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国家教育部新颁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作文教学要重视生活,从生活出发,感悟生活,用生活中生动有趣的事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引导学生写真实的事情,力求写实,作文水平才可得以提高。
3.3、积材料,多运用
除了积累经验,阅读便是获取间接经验的有效途径,因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途径。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便是古人在读写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一。只有书读得多,知识才能丰厚,才能博古通今,也就很自然地不费思索地顺理成章了。
4、讲究批改语言
批改作文时,教师切忌一看学生的名字就断然打分,更不应该看到较差的作文就火冒三丈,或是不屑一顾,草草批改,否定一切。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无情的打击,使学生一蹶不振。我们应该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批阅学生的作文,从中寻找闪光点,使学生的心灵在教师的赏识中得到舒展,让他们变的更优秀、更自信。因此,在批改时切不可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否则会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使他们心里反感,甚至打消写作的积极性。教师要有耐心,用伯乐的眼光看待学生,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提高对他们的期望值,把作文分数尽量往高处挪一点,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鼓励学生把下一次的作文写好。不知不觉中就会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5、循序渐进,有的放矢
初一是打基础的重要阶段,过了初一,老师就应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一些作文训练了。通过初一阶段的学习和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观察事物的能力都有了巨大的进步,一般都能较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所以,老师要在作文教育的基础上深化,做到循序渐进,有的放矢,这也是与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相结合的。老师应着重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写作水平,各种题材和体裁的作文都让学生去训练,譬如看图作文、改写、续写等等。这些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写作技巧的掌握,需要老师的耐心指导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总之,在课改后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应真正做到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打破“封闭式”作文教学的模式,将个性色彩极强的写作活动转化为生动有趣的集体活动,使学生得以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发掘自己的潜能,逐步消除写作中的种种心理障碍,从而走上作文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刘玉梅.浅谈对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意见[J].成才之路,2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