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与穴位埋线对穴区胶原纤维的影响

来源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klyzh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比针刺与穴位埋线在不同干预时间内对大鼠肝俞穴区胶原纤维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56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针刺组和穴位埋线组,按照干预时间将针刺组和穴位埋线分为4天、7天和14天3个时间段亚组,每组8只。针刺组每日针刺右侧肝俞一次,深度至皮下4mm。穴位埋线组采用简易穴位埋线法将4mm长的可吸收缝合线埋入右侧肝俞穴。空白组予针刺组和穴位埋线组相同的麻醉、抓取和固定,不做其他处理。在干预4天、7天和14天后处死大鼠,取出右侧肝俞穴区肌肉组织进行HE染色、MASSON三色改良染色。镜下观察穴区深部肌纤维、胶原纤维形态与量的变化。结果:干预4天后,针刺组穴区胶原纤维较空白组与穴位埋线组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天、14天后,针刺组和穴位埋线组与空白组胶原纤维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针刺4天、7天、14天后,针刺组穴区胶原纤维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而增多,其中4天组和14天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埋线4天、7天、14天后,穴区胶原纤维也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而增多,7天、14天组与4天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针刺和穴位埋线在14天内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均可使穴区深部组织的胶原纤维增多。针刺组增生的胶原纤维主要在肌纤维变形、扭曲与断裂处,穴位埋线增生的胶原纤维主要沿着肌纤维长轴方向走行,分布较均匀。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骨髓活检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因子)的表达情况。方法:采集果洛州玛多县(海拔4 300m)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骨髓活检标本20例。对照组为
目的:分析西宁地区老年人巨幼细胞贫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对56例老年人巨幼细胞贫血住院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老年人巨幼细胞贫血男性多见,男女比例2.2∶1,以头晕、乏力
目的:探讨在西宁地区(海拔2 261m)行左全肺切除术的围麻醉期管理经验.方法:总结14例左全肺切除术病人术前准备、麻醉方法、术中和术后管理及肺功能、血气变化,并行统计学处理
目的 探讨热应激或热休克蛋白 70 hom (HSP70 hom)基因型与高原反应易感性间的关系 ,为发现和保护易感人群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武警战士 2 2 9人 ,其中 5 6人有高原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及护理特点.方法:分析160例来自海拔2 261m~4 600m高原的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文献,总结了在高原地区进行治疗和护理的特点.结果
血液气体和酸碱平衡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而高原低氧环境下血气变化的特点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何在高原低氧生理和高原临床医学中恰当地应用血气分析,高原地区
周期蛋白6(CDC6)是组成前复制复合物(Pre-RC)的主要蛋白之一,控制细胞从G1期进入S期,同时也参与激活和维持有丝分裂S-M期检测点机制.最近的研究发现其也具有原癌基因的特性,并在人多种肿瘤细胞中存在高表达,对肿瘤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CDC6致癌机制可能与INK4/ARF连结物信号途径和(或)某些替代机制有关。
老年患者术后常发生咳嗽、痰多及肺炎等,对症通常实施超声雾化吸入治疗,此法在临床应用中常发现患者有憋气、乏力等不适症状.对此,经3年临床实践,通过改进常规超声雾化治疗方
目的:分析全国名老中医徐学义治疗阳痿的用药规律,为阳痿病症的中医治疗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收集徐学义教授门诊治疗阳痿的193个处方,共涉及中药121味,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目的:研究不可预知的慢性应激对小鼠胃肠运动及血清胃动素(GAS)、胃动素(MTL)的影响,以期验证慢性应激可以导致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小鼠模型。方法:将40只小鼠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