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犟的木匠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boy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艺人中,木匠跟乡下人关系最紧,大到建房时架梁立柱,修门安窗,小到屋里桌椅板凳,妆台橱箱,再到出行的舟车,织布的机杼,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东西,看似普通平常,其实角角棱棱包括嵌进一个木楔,都粘着木匠的智慧和手艺。
   木匠行里有个规矩,主家请了哪个木匠,得一请到底,除非情况特殊,中途不能换人。换人?换谁都不来。有两个原因,要么是主家挑剔,刺头,谁见了刺头都躲;要么是你逞能,把人家顶下去了,得罪人,替主家背“黑锅”。所以,好木匠不接别人已经到手的活路,等于断人后路,事关人品问题。手艺有高低,手艺低的人也得有口饭吃。
   我们那地方,手艺高的木匠叫大木匠,手艺低的叫小木匠。大木匠不但活好,还有个本领,会给开工前的新宅“定盘”。定盘,是用罗盘、水平尺,找出房子属阴还是属阳——阳宅当然应该属阳,按照太阳照射的角度和正南正北方向,给房子四个角定好方位。这工作本是风水先生的营生,大木匠也能干了,顶半个风水先生。定好盘,就可以开槽打地基了。这是开槽定盘。打完地基,还要再正式定一次,按照定好的四角,砸上界桩,拉上水平线,才能开建。随着木匠一声“干吧”,石匠、砖瓦匠、小工才能上场,拌灰和泥,顺着线垒砖砌墙。
   张木匠属于大木匠。
   如果谁家盖屋修房、打制嫁妆,需要木匠,要上门去请。先上门定好日期,到了那天,让小年轻推着独轮车早早到了门口,先把木匠的家什箱子搬到车上。箱子很重,里面装着大小刨子、凿子、斧子、尺子、手锯、墨斗、罗盘、水平尺、钻、锛等一应工具。见箱子捆好,木匠出门。车子前边走,木匠穿着干净裤褂,倒背着两手跟在后边,像个东家。木匠去谁家干活,不用问,看推车子的人就知道。木匠出门干活,有的沾亲带故,是帮工。有的要收工钱。不管帮工还是收工钱,主家中午、晚上都管饭。中午不管酒,怕喝了酒墨线打不直。晚饭有酒。有那计较的妇人,因付了工钱,晚上再管饭管酒就心疼,故意说些走夜路遇吊死鬼、鬼挡墙的吓人故事。木匠却知道的鬼故事更多,接着妇人的话讲开去,讲得小孩子两眼发直,连自家天井也不敢去。酒足饭饱,木匠要赶夜路回家,临行从工具箱找出锛拿在手里,说锛辟邪。木匠走远了,身影被夜色吞没了,还能看见锛头那道刃口发出的寒光。手里有了这件应手家什,肯定不怕鬼,也不怕人。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乡下人挣钱往城里跑,生活学城里样,家具买工厂货,盖房用钢筋混凝土,门窗换成亮锃锃的铝合金,请木匠用木匠的越来越少。为了找活路,多挣些钱,一些木匠去了城里,进了工厂。有人来叫张木匠。张木匠不去。他媳妇怪他:“怕钱咬你手?”
   “你懂啥!”
   “懂啥?你说现在人都在忙啥?”
   “在家不能挣?”
   “现在还能挣仨瓜俩枣。越来越没人用,挣西北风!”
   “你咋光琢磨把自家男人往外撵?”
   “……”
   “没见撵出去再回不来的?”
   “……”
   “从古到今,饿死谁也饿不死手艺人!除非我不干,只要干,就挣钱。”
   “在家里逞能......”媳妇终于又敢说话了,“已经五十好几的人,老胳膊老腿,以为有多少人赏识你。”
   “我又不犯贱不卖身,用不着让人家赏识。”
   “你就是犟!自己认准的理,埋进棺材里也能发芽。”
   他媳妇说话不管事,拗不过,骂张木匠不是匠人,是犟人,“犟驴”。
   张木匠挣钱不进厂不去城里。有人来请,就去干几天。没人请,就闷在家里打碗柜、茶几、小饭桌,再用边角料做成马扎。他出手的东西从不上漆,一律刷一层桐油,能看清原木纹、底色。每隔四天,带到镇上的集市上去摆摊。这也是他给自己定的规矩,逢大集这天,别的活都放下,先来赶集。其实,他的摊位上没有多少物品,要么一个碗柜,加几个马扎;要么一个茶几、一张小饭桌,加几个马扎。因为他只会骑自行车,青岛大金鹿牌子的。自行車后座短,只能带一个碗柜,或者一个茶几加一张小饭桌,另外车把能利用起来,挂几个马扎。
   集市是我们那地方最大的集市。卖青菜肉食一条街,布匹衣服一条街,鞋袜农具五金日用品一条街。乡下人没好玩的去处,把赶集当成盛会,赶集的人从四面八方涌来,大人孩子,买的卖的,有看的有讨价的,有站住跟熟人唠的,也有走不动硬往前挤的,把三条大街都塞满了,到处乱哄哄的。
   家具木器市场在日用品这条街上,被挤到街尾。好在当地人都知道这里,想买的自然寻了来。这里挨着一家大饭店,饭店前面有个很大的停车场,赶集来晚了占不到地方,就把货摆人家停车场上。张木匠有时在街上,有时也在停车场上。一溜儿地摊,张木匠的货显得另类,只有他的货不着色不上漆,土得掉渣。年轻人喜欢新潮,不喜欢这种老掉牙的颜色,光顾他摊位的多是认识的和上几岁年纪的人。他们认他的货,往往不用给货相面就掏钱。还有人相中了,别人却先一步,已交钱,只好给他报了尺寸、样式,三天后上门取。张木匠不跟人讨价还价,大白天,货就在这儿,没遮没盖,相中了拿走,相不中走人。时间长了,人们都知道张木匠倔。不过,倔有倔的道理:别人的货就是货,张木匠的货那叫手艺。
   有那么几年,他媳妇被儿子接进城里照顾孙子,接送孙子上学。人们以为张木匠过几年干不动了,也会进城享清福。家里剩老两口,互相有个照应,如果只剩一个干巴老头,清汤寡味,越过越腻歪,容易有个三长两短。可是,张木匠没被人们说中,一个人闷在家却忙了个热火朝天,仍然把锯拉得“吱哼——吱哼——”响,好像家里雇有多少人干活,隔四天赶一回集;仍然夏天收麦子,秋天收玉米,忙起来家里的灯亮个通宵;仍然把庭院收拾得利利索索,积下的木屑、碎片被他装进编织袋,码在偏房,准备冬天烧炉子。张木匠自己用油桶改造了一个炉子,专门烧木屑,又能烤手,又能做饭,还省钱,不用买煤。
   后来,张木匠媳妇回村,村里人见了都说,你老头真能干,劲头比发动机还大。发动机得加油,他不用加油。他媳妇却不以为然,说老东西要是表现不好,我就休了他。    他媳妇后来一次回来,再不回城里了。孙子读大学,不需要接送了。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还是回自己的窝,守着张木匠过他们的日子。少年夫妻老来伴,两人都过了七十,跟张木匠一块能拿着墨斗糊口的,现在已剩不下几个人,只有张木匠身体最好,还能拿着墨斗干活,还能骑着大金鹿赶集上店,还能男人像个男人,就是福气。当然,张木匠有时会感冒。他感冒发烧不打针不吃药,有自己的土办法,感觉头有点不对劲,回家连沏三大碗红糖姜水,然后一口气灌下去,蒙被子一捂,汗一出,第二天就好了。
   村里人发现,张木匠媳妇回来后,他还是有了一些变化。他不再做橱柜之类大件东西,专心做马扎。他家再传不出拉大锯有节律的“吱哼——吱哼——”声。他有了喝茶的习惯,并且喝酽茶,杀口。他喝茶喜欢到门前那棵榆树下喝。那里曾有个碾坊。后来村里改造,碾坊拆了,碾盘劈成烧柴,石碾变成了石桌。坐在石桌旁喝茶,进出村子的人经过那里,可以说说话,夏天还能乘凉。不管怎么变,张木匠的倔犟脾气没变。到了冬天,昼短夜长,他改为一天吃两顿饭:上午九点一顿,下午四点一顿。他的孩子们知道后感觉很丢面子,以现在的经济条件,一日四餐才体面,至少要不低于三餐,跟别人都一样。
   “为什么要我跟别人一样?”张木匠坚决地说。“跟别人一样了,我还是你爹吗?”
   孩子们被呛得眼泪汪汪,却奈何不得。他的取暖方式也是孩子们反对的,说他改造的土炉子不科学不卫生,烧木屑又麻烦又不安全。并且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儿子反对,是嘴上反对。两个闺女反对则用实际行动,一个给他安装上新式采暖炉,一个送来半吨煤炭。张木匠嘴上含含糊糊应着,早上起床还是去他的土炉子生火,烧他的木屑。他表情虔诚、专注,用扇子从下面扇着小风,像在哄睡一个婴儿,直到看着炉膛里渐渐亮堂起来,红光把脸上的皱纹化开,他才起身去找壶灌水。整个过程不像在生火,更像在举行某种仪式。
   一天午后,有辆铮亮的小车顺着斜阳开进村里,停在张木匠家门前。左邻右舍见这辆车前低后高,像个簸箕,模样怪异,以为是张木匠的儿子换了新车,从城里开着来家了,便相约着过去看看,说句话,听听新闻。大家还没到门口,几个衣着光鲜的青年从门里跳出来,张木匠敞着怀跟着出来,后面跟着他媳妇。她媳妇往后拽张木匠的衣摆,看那意思,想把他拉回门里。
   “你别管。”他甩开媳妇的手,“来的都是客,我送送人家,你拉我干啥!”然后抱拳拱手冲那几个青年说:“你们发你们的财,我当我的老顽固,不是一个道上的,谁也别妨碍谁。”
   那几个青年见围上来一些人,有些尴尬,互相看看,悻悻地坐上簸箕走了。
   大家不知道怎么回事。像张木匠家的亲戚,又不像。
   “哼,胎毛未褪,就想来给我洗脑,说指导我发财——我用这几个小王八羔子来指导!”
   大家忙劝,气大伤身,别生气。
   张木匠说:“我不生气,是觉得可笑。按照他们的说法,我没住楼没买车,就因为思想落后,不会赚錢,合着我这七十多年白活了。没有我们的七十多年,能有小王八羔子的现在?”
   他媳妇忙解释说,这几个青年相中了他家的马扎,专门来谈合作,以后张木匠做的马扎都包了,都运到城里去卖,省得再赶集上店风吹日晒的。人家想法不坏,是为他着想。
   张木匠当即瞪圆两眼:“都捣鼓到城里,咱乡里乡亲需要咋办?再跑到城里花高价买回来?绕一大圈,变成咱为了几个臭钱,帮外地人坑乡里乡亲!”
   “看看,犟脾气又犯了……”
   大家不好说什么,便劝。一个说:“年龄不饶人,你家里又不差钱,别再挣了。”
   一个说:“你放着城里的福不享,何苦呢。”
   “我整天忙活,但忙得心里踏实。”张木匠转头一指那棵榆树。“看到那树没?”
   大家点点头,但眼神疑惑,不知道这个干巴老头啥意思。
   “我就好比这棵树,在这里不动还有点用处,还能给大伙遮凉行个方便。如果被挪了,不断根能挪动?挪了就能活好?也可能变成一抱烧柴。”
   顿时哑然。
   “咦?”有人忽然使劲抽抽鼻子,“这是啥味?”
   “好像什么东西糊了。”
   “是糊味。”
   “是糊味……是我炉子上的锅——”张木匠拔腿往屋里跑。
   很快,屋里又传出声音:“小王八羔子,差点毁了我一锅好饭!”
  
其他文献
专家简介  尹传红,《科普时报》总编辑、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著有《幻想:探索未知世界的奇妙旅程》《该死的粒子:理趣阅读司南》等12部书;主编有《科普之道——创作与创意新视野》《直面雾霾》及传世少儿科普名著丛书等。在多家报刊开设个人专栏,已发表作品逾200万字。作为策划人、撰稿人和嘉宾主持,参与过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多部大型科教节目的制作。  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科普类)、“
木匠老王  木匠老王一直信奉这句话,“多儿多女多冤家,一儿一女一枝花”。在每家每户都生养五六个娃的那个年代,就是这句话,老王只让堂客生了一个儿子和一个闺女,他便催促着堂客上乡卫生院做了结扎手术。其实,木匠老王更加信奉另外一句话,“儿子是养老的摇钱树,闺女是泼出的洒落水”。  早些年,老王在七里八乡中算是顶呱呱的手艺人,木匠活儿好得叫绝。  那时候,木匠老王风光无限,手頭接满了木匠活儿,身边带了七八
在生命过程中,绝大多数细胞需要不断地更新,如皮肤的表皮细胞28天更新一次,胃细胞7天更新一次,红细胞120天更新一次,肝脏细胞500天更新一次,骨细胞的更新需要7年……不管是什么样的细胞,都有一个从新生到凋亡的过程,而干细胞既能维持自我更新,也可多向分化,是干细胞实现组织再生和器官功能恢复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促进干细胞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的系列政策,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在生命科学领域“无
鸡叫头遍,富顺老汉就起了床,蹑手蹑脚把门打开一条缝朝院坝里张望。   月亮应该还在雾气上头照着,这倒好,可以省了电筒照路。富顺老汉轻轻掩紧门,回身到床边叫老伴,你起来给四娃做点吃的,我们早点出发。其实不用叫,老伴已经翻起身穿上衣服了,正扣坎肩的纽襻。   灶屋里响起洗锅舀水与扒拉柴草声音的时候,四娃也起来了,虽然天黑后就早早地睡下了,但基本上都是迷迷糊糊地一晚没睡着。四娃摸黑往灶屋里去,想把猪草提
摘 要: 本文结合五年一贯制高职“现代汉语”教学实践,在分析学生基础和课堂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解决五年一贯制“现代汉语”教学困境的对策:选用适合的教材是学好现代汉语的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汉语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汉语教学的关键,采用多元化的考评机制是现代汉语教学的重要手段。实践表明,只要教师认真分析五年一贯制高职汉语教学现状并找出合适的对策,“现代汉语”教学
采油工程是复杂的多学科系统工程,其集成了油气田开发的核心技术手段,每一次技术突破都会推动油气生产的跨越式发展。作为采油工程领域领军人物之一,30多年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刘合一直潜心于采油工程技术与装备研发、工程管理创新与实践。用对事业的执着和热爱,他攻克了一项项世界性工程技术难题,助推了我国油气工程技术的进步,引领了采油工程管理方式的转变,为中国石油工业
资料上说,这个男人55岁,属龙,比舒云大五岁,正是她可以接受的距离。舒云的前夫比她大两岁,这两岁是白长的,无论是心智还是身体,都看起来比舒云年轻,所以这次,她设定的最小距离是五岁。   坐在对面的男人,看似随意地轻微晃荡着身子,只有在舒云开口说话时,他才微微前倾过来。他的头发量少而黑,虽然梳理整齐,仍然隐约可见头皮。舒云以办公室同龄男士的样貌揣测了一下,觉得眼前的这位男士要么虚报了年纪,要么长得
有点闲心、闲情、闲钱的人们。都想满世界地去“野”。湖北襄阳算得一个好去处——因为那里有过刘备《三顾茅庐》的隆中。  我去隆中之前。想起知己红颜在隆中拍摄的一帧照片。她身著白色T恤,红色短裙,亭亭玉立于牌坊前的“隆中”碑石边。朋友同碑石相比较。形像不如碑石高大,色彩远比碑石鲜艳。  她在送给我这帧照片时。还绘声绘色地给我讲述了一则她与隆中有关的故事。  这故事算不得“千古绝唱”。是可以当“佳话”传扬
一大早,母亲就在门前“嚓啦嚓啦”地使劲刮着锅底,她发狠说要把它刮得像一张报纸,只塞两把草就能把饭煮熟。民间传言拉锯刮锅驴叫唤为三大难听,我们这儿不常见驴,偶尔听到只觉得新鲜并不觉得有多难听;村里有个老木匠,隔段时间会把锯子锉一锉,但老木匠死了快十年,难听与否也不是那么重要;只有刮锅声每天早上都能听到,主妇们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锅拎到外边空地上用锅铲“嚓啦嚓啦“刮锅底,此起彼伏,似无止尽。每当这时,被
1   莫菲每天上午穿过这条悠长的小巷前往菜市场,走到一半的地方,有间“多肉屋”,还带了一个小小的烘培间。她几乎每次都会走进去,细细地观察那些多肉植物,还有躺在圆型玻璃屋内的点心和面包。   店主是一位30多岁的姐姐,养“肉”,烘焙,柔柔软软地回答顾客的问题,莫菲看着,觉得真美。有时她会买一盆多肉,有时会买几只面包,有时则只是来看看这位姐姐,她云起雨涌的心便渐渐平静下来。   从多肉屋出来,远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