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物理是一门较为有难度的课程,其严谨的逻辑性和与生活实际紧密的结合性,对于初中生来讲具有双重影响。其一,初中生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型期,已经具有较为丰富的形象知识积累,这对于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其二,尚不完善的逻辑思维特点阻碍了学生对理想状态下抽象物理知识的理解。就我本人的教学经验,谈谈一下几个方面:
一、从生活中学习物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中物理课程是初级的系统的基础物理系课程,它是一门紧贴生活的科学,生活中到处都有着物理现象。在学习物理时,让学生和老师一起探究这些现象中蕴含的物理规律, 从而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所以物理科的教学理念是: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社会。下面我们就举几个大家很熟悉的例子来加以说明。雨后的天空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条美丽的彩虹,很多同学不禁会问自己的父母它是怎样形成的? 其实答案很简单,它是一个物理中的光学现象, 是由于当太阳光照射到半空中的雨点时,光线被折射及反射,在天空中形成拱形的七彩光谱所致。彩虹的七种颜色,从外至内分别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为什么大型拖拉机和坦克要安装上履带, 自行车的车轮外胎及钢丝钳口上要有花纹? 保温瓶为什么既能保持物体高温, 又能保持物体的低温?这些问题,学习了物理,就能得到答案。另外,许多民间俗语也是提炼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其中也蕴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如:摘不着的镜中花,捞不着的水中月,这些现象表明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不能重圆。小小秤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当杠杆平衡时, 动力是阻力臂的几倍, 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如果秤砣的力臂很大, 那么, “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等等。要想学好物理,必须让知识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二、从课堂中学习物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素质,来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寻找培养的策略和途径。物理教学和自主探索活动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有趣的现象,对于物理反应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通过物理知识的源头性认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这对于学生今后发散性思维积累有效的素材, 并通过科学引导培养基本的思维模式。比如覆杯实验, 学生认识到大气压强大于杯中水的压强,但是当呈现出杯中水不满时也出现了相同结果时,学生的是什么认识模式就遇到了有悖先前知识的挑战,这便为教师提供发散教学做了有力的铺垫。因此,培养初中生的发散思维,前提就是要将学生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合理加工、再造和知识衍化,达成对知识的变型、歧化,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在意识 上强化学生这种发散认识。如何透过物理现象分析背后的原理和规律,以及通过这些基本原理和规律能够进行哪些演绎和变化,据此来推断出新的结论,获得新的认识。同样是促进思维发散性的良好途径,这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很好地引导学生认识物理现象的本质。
三、从实验中学习物理,让理论去指导实验
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只有重视实验, 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 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 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里,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例如,在讲授“大气压”一节时,可在装满水的杯子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 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觉到巨大的大气压力, 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又如在讲授“水不善于导热”的内容时, 在装满水的大试管里,放入一条小金鱼, 并用网状物将其隔在试管的底部。当在试管上部加热直到沸腾时, 底部的鱼还在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水不善于导热。当在试管底部加热时, 不一会儿小金鱼就会肚子朝天—死了, 这说明水传热主要是通过对流来实现的。通过实验演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四、开展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 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良好环境。在课外活动中, 学生可以不受教材范围、教师倾向的束缚, 从而独立地、自主地发展, 可以使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去观察、去领悟、去触摸课内所无法涉取的东西, 如趣味实验竞赛、科普讲座等。在一次小实验论文竞赛中, 学生们创作出谈力与运动的关系、关于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改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展开了智慧的翅膀, 在动手、动脑、多思、多做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新的意向,训练和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才能,使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进一步激发起求知、探索、创造的愿望。课外活动确实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广阔天地。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铁路第四中学)
一、从生活中学习物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中物理课程是初级的系统的基础物理系课程,它是一门紧贴生活的科学,生活中到处都有着物理现象。在学习物理时,让学生和老师一起探究这些现象中蕴含的物理规律, 从而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所以物理科的教学理念是: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社会。下面我们就举几个大家很熟悉的例子来加以说明。雨后的天空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条美丽的彩虹,很多同学不禁会问自己的父母它是怎样形成的? 其实答案很简单,它是一个物理中的光学现象, 是由于当太阳光照射到半空中的雨点时,光线被折射及反射,在天空中形成拱形的七彩光谱所致。彩虹的七种颜色,从外至内分别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为什么大型拖拉机和坦克要安装上履带, 自行车的车轮外胎及钢丝钳口上要有花纹? 保温瓶为什么既能保持物体高温, 又能保持物体的低温?这些问题,学习了物理,就能得到答案。另外,许多民间俗语也是提炼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其中也蕴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如:摘不着的镜中花,捞不着的水中月,这些现象表明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不能重圆。小小秤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当杠杆平衡时, 动力是阻力臂的几倍, 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如果秤砣的力臂很大, 那么, “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等等。要想学好物理,必须让知识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二、从课堂中学习物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素质,来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寻找培养的策略和途径。物理教学和自主探索活动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有趣的现象,对于物理反应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通过物理知识的源头性认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这对于学生今后发散性思维积累有效的素材, 并通过科学引导培养基本的思维模式。比如覆杯实验, 学生认识到大气压强大于杯中水的压强,但是当呈现出杯中水不满时也出现了相同结果时,学生的是什么认识模式就遇到了有悖先前知识的挑战,这便为教师提供发散教学做了有力的铺垫。因此,培养初中生的发散思维,前提就是要将学生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合理加工、再造和知识衍化,达成对知识的变型、歧化,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在意识 上强化学生这种发散认识。如何透过物理现象分析背后的原理和规律,以及通过这些基本原理和规律能够进行哪些演绎和变化,据此来推断出新的结论,获得新的认识。同样是促进思维发散性的良好途径,这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很好地引导学生认识物理现象的本质。
三、从实验中学习物理,让理论去指导实验
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只有重视实验, 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 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 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里,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例如,在讲授“大气压”一节时,可在装满水的杯子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 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觉到巨大的大气压力, 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又如在讲授“水不善于导热”的内容时, 在装满水的大试管里,放入一条小金鱼, 并用网状物将其隔在试管的底部。当在试管上部加热直到沸腾时, 底部的鱼还在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水不善于导热。当在试管底部加热时, 不一会儿小金鱼就会肚子朝天—死了, 这说明水传热主要是通过对流来实现的。通过实验演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四、开展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 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良好环境。在课外活动中, 学生可以不受教材范围、教师倾向的束缚, 从而独立地、自主地发展, 可以使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去观察、去领悟、去触摸课内所无法涉取的东西, 如趣味实验竞赛、科普讲座等。在一次小实验论文竞赛中, 学生们创作出谈力与运动的关系、关于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改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展开了智慧的翅膀, 在动手、动脑、多思、多做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新的意向,训练和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才能,使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进一步激发起求知、探索、创造的愿望。课外活动确实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广阔天地。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铁路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