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现行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这标志着我国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的确定,教师教育已经向综合化、一体化、专业化的转型。地方高师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在高等教育呈现出的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空间国际化、发展方向大众化和办学手段信息化的趋势下,地方高师院校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遭遇着严峻的挑战。能否在新形势下建设新型的教育体系,将直接关系到地方高师院校的办学水平与活力,关系到学校能否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占得一席之地并保持优势地位。人才培养模式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决定着高等学校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为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实施以新的教师教育体制,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课程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改革策略,实现战略性转变和跨越式发展,地方高师院校应结合学校定位和办学特色,积极开展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改革。
建立新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秉承的理念及目标定位
地方高师院校除了具有高等师范院校的共性特征外,还具有地方性的特性,它担当着为当地培养人才、发展科技和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因此在进行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和研究过程中,应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先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打造“精品师范”和综合化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强化教师教育的优势,求特色、创品牌;以提高学校的综合化水平,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求发展、增活力。坚持以人为本、教师为本、人才强校和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增强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坚持教师教育改革、提高学校综合化水平的核心目标;坚持教学基本建设的优先地位和教学质量的主体地位;坚持教学改革、教学建设、教学管理的协调发展。
通过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使地方高师院校基本形成能够主动适应地方教育事业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科体系与专业结构,建成具有一定影响的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品牌专业;使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形成能充分调动师生教学积极性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学运行机制,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有较大提高,并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从师技能、创新能力培养和注重个性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鲜明的教师教育特色,提高学校在教师教育上的竞争力。
构筑适应地方高师院校长远发展的教师教育新体系
教师教育体制的构建是教师教育改革的首要环节,它包括围绕教师教育任务和活动进行的组织建构、权利配置、岗位设置、人员调配以及制度安排等。当前,我国大部分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体制采用的都是学科教育与教师教育混合的模式,学科教育与教师教育不相分离,院系同时设有师范类专业和非师范类专业,各专业系科在承担专业学科教育任务的同时,还须独立承担部分教师教育的任务。其弊端是教师教育被相对弱化、教育资源难于优化,直接影响了教师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按照综合化的思路,学校应建立学科专业教育+教师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逐渐将人才培养模式转换到“大学+师范”的国际通行轨道上来。
1.按分布推进策略,构建新的教师教育体制
按照地方高师院校的实际情况,在构建新教师教育体制时采取分步推进的策略,主要方式是先构建虚拟联盟形态的教师教育体制,并向综合性大学办教育学院的模式逐步过渡。学校应成立专门的教师教育管理机构,统一协调和管理学校的教师教育活动,具体的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仍由学校中的多个教学组织机构来实施,将教师教育活动从学校其它教学活动中分离出来,自成系统,使教师教育活动纳入统一的管理轨道。
2.与教育体制相适应,实行新的人才培养体制
教师教育体制的重建必须相应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和设计,使其与新的教师教育体制相适应。北京师范大学等部属重点师范大学的“4+2”模式已进行了多年的实践,不仅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多元化,体现了适应社会需要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材受教的教育理念,而且有助于使学校的办学重心上移,但是该模式运行的前提是获得相应的政策支持以及需要强大的学科优势,以地方高师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 可采用“3+1”的培养模式,即建立“学科专业教育+教师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集中三年时间修完学科专业课程,最后一年修完教师教育课程,完成教育实习和实践活动训练,方能获得教师教育资格。在该模式中,学生管理和学科专业教育主要由其所在院系负责,教师教育课程管理和教学则由教务处统一进行管理。该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有利于逐步实现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职业教育相剥离,并逐步与国际教育接轨。
3.试行“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与现行教育理念接轨,要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将来从事基础教育必需的教学能力和职业技能,如较强的表达、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动手操作、实验演示的能力,制作教具、绘制图表的能力,开发和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等。因此,要树立大语言文字观和诸种技能综合发展的大职业技能观,实施“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即以“多证(外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普通话等级证、教师职业技能合格证、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合格证)换一证(毕业证)”制度,强化学校主体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职业资格标准的相互沟通与衔接,提升学生的教学职业技能水平。通过多种途径坚持开展技能训练、竞赛和考核活动。积极开展微格教学实践、师范生基本技能比赛、三字一话、双语训练、面向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教学法训练、说课训练等职业技能培训与实践。
4.科学设置教育类和艺体类课程
加大教育理论课程和职业技能课程的比例,以此突显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办学理念。国际通行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中,教育课程的学时一般占到总学时的25%~35%,我国许多学校的经验是将教师教育学分控制在25学分左右,但学时数都相对偏低。高师院校应该逐步增大教育类课程的课时比重,应使其达到学校总课时数的15%~20%。学校应开设自然科学类、人文社会科学类、教育科学类和艺体类等类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作为系列选修课,为改变师资的知识和智能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将起到重要作用。应逐步加大艺体类课程在选修课程中所占比重;逐步增设与中小学发展联系密切的教育理论课,如青少年心理学、教育政策与法规研究、学校管理与班级管理等;增加具有较强实践性的教育技能课,如教学技能训练、班级管理、中学生学习和生活指导、中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等。
改革的领导与保障
1.全校协调,全员参与
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是一项全面复杂的系统工程,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之中,需要学校各级职能部门和全校教职员工全员参与、共同努力,才能得以顺利进行。改革具体工程项目应由学校统一策划协调,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并加强协作,全力以赴,切实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改革过程中有时会与某些局部利益相冲突,因此必须要以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利益为出发点开展各项工作。
2.统一认识,增强合力
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新旧观念的撞击,改革成功与否,全校广大教职员工的态度、认识、参与程度是决定性的因素。学校要采取积极措施,开展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学习讨论活动,统一认识、增强凝聚力,减小改革过程中的阻力。全校教职员工要明确树立特色化、综合化办学理念,正确理解综合发展与保持教师教育特色的关系。高师院校只有发扬光大教师教育特色,才能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与其他高校竞争中找准立足点;只有加强综合性,教师教育和专业学术水平才能提高,社会服务功能得以拓展,是增强自身竞争能力的有效举措,才能使学校在新时期教育体系中继续担当重要角色。
3.加大投入,注重效益
为切实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学校应进一步加大教学投入的力度,各相关部门也要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教学专项经费管理,项目承担单位应指定相关部门作为专门机构,制定相关的制度与总体规划,统筹负责本单位改革项目的规划和实施,确保专项经费专款专用,使经费用以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教学建设和改革,避免不合理的经费开支,杜绝浪费。学校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4.加强领导,做好保障
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必须建立在高效能、快发展的教学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之上,有高水平的教学条件做保障方可正常有序的运行。为此,学校要强化对教学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抓好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完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主动服务和高效服务的制度和机制,建立与教学质量有关的各类岗位、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制定并明确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并进行相应的培训,所有教学管理人员都应严格履行其岗位职责。
参考文献:
[1] 张斌贤. 教师培养模式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 教育研究,2005(12).
[2] 管培俊.关于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十个观点[J].新华文摘,2004(12).
[3] 钟秉林.教师教育的发展与师范院校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3(6).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这标志着我国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的确定,教师教育已经向综合化、一体化、专业化的转型。地方高师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在高等教育呈现出的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空间国际化、发展方向大众化和办学手段信息化的趋势下,地方高师院校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遭遇着严峻的挑战。能否在新形势下建设新型的教育体系,将直接关系到地方高师院校的办学水平与活力,关系到学校能否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占得一席之地并保持优势地位。人才培养模式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决定着高等学校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为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实施以新的教师教育体制,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课程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改革策略,实现战略性转变和跨越式发展,地方高师院校应结合学校定位和办学特色,积极开展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改革。
建立新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秉承的理念及目标定位
地方高师院校除了具有高等师范院校的共性特征外,还具有地方性的特性,它担当着为当地培养人才、发展科技和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因此在进行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和研究过程中,应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先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打造“精品师范”和综合化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强化教师教育的优势,求特色、创品牌;以提高学校的综合化水平,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求发展、增活力。坚持以人为本、教师为本、人才强校和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增强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坚持教师教育改革、提高学校综合化水平的核心目标;坚持教学基本建设的优先地位和教学质量的主体地位;坚持教学改革、教学建设、教学管理的协调发展。
通过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使地方高师院校基本形成能够主动适应地方教育事业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科体系与专业结构,建成具有一定影响的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品牌专业;使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形成能充分调动师生教学积极性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学运行机制,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有较大提高,并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从师技能、创新能力培养和注重个性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鲜明的教师教育特色,提高学校在教师教育上的竞争力。
构筑适应地方高师院校长远发展的教师教育新体系
教师教育体制的构建是教师教育改革的首要环节,它包括围绕教师教育任务和活动进行的组织建构、权利配置、岗位设置、人员调配以及制度安排等。当前,我国大部分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体制采用的都是学科教育与教师教育混合的模式,学科教育与教师教育不相分离,院系同时设有师范类专业和非师范类专业,各专业系科在承担专业学科教育任务的同时,还须独立承担部分教师教育的任务。其弊端是教师教育被相对弱化、教育资源难于优化,直接影响了教师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按照综合化的思路,学校应建立学科专业教育+教师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逐渐将人才培养模式转换到“大学+师范”的国际通行轨道上来。
1.按分布推进策略,构建新的教师教育体制
按照地方高师院校的实际情况,在构建新教师教育体制时采取分步推进的策略,主要方式是先构建虚拟联盟形态的教师教育体制,并向综合性大学办教育学院的模式逐步过渡。学校应成立专门的教师教育管理机构,统一协调和管理学校的教师教育活动,具体的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仍由学校中的多个教学组织机构来实施,将教师教育活动从学校其它教学活动中分离出来,自成系统,使教师教育活动纳入统一的管理轨道。
2.与教育体制相适应,实行新的人才培养体制
教师教育体制的重建必须相应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和设计,使其与新的教师教育体制相适应。北京师范大学等部属重点师范大学的“4+2”模式已进行了多年的实践,不仅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多元化,体现了适应社会需要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材受教的教育理念,而且有助于使学校的办学重心上移,但是该模式运行的前提是获得相应的政策支持以及需要强大的学科优势,以地方高师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 可采用“3+1”的培养模式,即建立“学科专业教育+教师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集中三年时间修完学科专业课程,最后一年修完教师教育课程,完成教育实习和实践活动训练,方能获得教师教育资格。在该模式中,学生管理和学科专业教育主要由其所在院系负责,教师教育课程管理和教学则由教务处统一进行管理。该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有利于逐步实现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职业教育相剥离,并逐步与国际教育接轨。
3.试行“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与现行教育理念接轨,要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将来从事基础教育必需的教学能力和职业技能,如较强的表达、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动手操作、实验演示的能力,制作教具、绘制图表的能力,开发和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等。因此,要树立大语言文字观和诸种技能综合发展的大职业技能观,实施“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即以“多证(外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普通话等级证、教师职业技能合格证、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合格证)换一证(毕业证)”制度,强化学校主体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职业资格标准的相互沟通与衔接,提升学生的教学职业技能水平。通过多种途径坚持开展技能训练、竞赛和考核活动。积极开展微格教学实践、师范生基本技能比赛、三字一话、双语训练、面向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教学法训练、说课训练等职业技能培训与实践。
4.科学设置教育类和艺体类课程
加大教育理论课程和职业技能课程的比例,以此突显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办学理念。国际通行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中,教育课程的学时一般占到总学时的25%~35%,我国许多学校的经验是将教师教育学分控制在25学分左右,但学时数都相对偏低。高师院校应该逐步增大教育类课程的课时比重,应使其达到学校总课时数的15%~20%。学校应开设自然科学类、人文社会科学类、教育科学类和艺体类等类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作为系列选修课,为改变师资的知识和智能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将起到重要作用。应逐步加大艺体类课程在选修课程中所占比重;逐步增设与中小学发展联系密切的教育理论课,如青少年心理学、教育政策与法规研究、学校管理与班级管理等;增加具有较强实践性的教育技能课,如教学技能训练、班级管理、中学生学习和生活指导、中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等。
改革的领导与保障
1.全校协调,全员参与
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是一项全面复杂的系统工程,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之中,需要学校各级职能部门和全校教职员工全员参与、共同努力,才能得以顺利进行。改革具体工程项目应由学校统一策划协调,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并加强协作,全力以赴,切实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改革过程中有时会与某些局部利益相冲突,因此必须要以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利益为出发点开展各项工作。
2.统一认识,增强合力
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新旧观念的撞击,改革成功与否,全校广大教职员工的态度、认识、参与程度是决定性的因素。学校要采取积极措施,开展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学习讨论活动,统一认识、增强凝聚力,减小改革过程中的阻力。全校教职员工要明确树立特色化、综合化办学理念,正确理解综合发展与保持教师教育特色的关系。高师院校只有发扬光大教师教育特色,才能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与其他高校竞争中找准立足点;只有加强综合性,教师教育和专业学术水平才能提高,社会服务功能得以拓展,是增强自身竞争能力的有效举措,才能使学校在新时期教育体系中继续担当重要角色。
3.加大投入,注重效益
为切实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学校应进一步加大教学投入的力度,各相关部门也要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教学专项经费管理,项目承担单位应指定相关部门作为专门机构,制定相关的制度与总体规划,统筹负责本单位改革项目的规划和实施,确保专项经费专款专用,使经费用以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教学建设和改革,避免不合理的经费开支,杜绝浪费。学校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4.加强领导,做好保障
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必须建立在高效能、快发展的教学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之上,有高水平的教学条件做保障方可正常有序的运行。为此,学校要强化对教学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抓好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完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主动服务和高效服务的制度和机制,建立与教学质量有关的各类岗位、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制定并明确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并进行相应的培训,所有教学管理人员都应严格履行其岗位职责。
参考文献:
[1] 张斌贤. 教师培养模式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 教育研究,2005(12).
[2] 管培俊.关于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十个观点[J].新华文摘,2004(12).
[3] 钟秉林.教师教育的发展与师范院校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