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以人为本”的凸现,使美育显示出从未有过的重要性。美育作为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成为人的全面发展与关怀的不可缺少的方面。本文主要通过阐述审美教育的概念、审美教育的内涵,揭示审美教育所具有的培养人格和心灵的作用,从而进一步讨论了审美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如何搞好审美教育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审美教育 内涵 地位 作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作为素质教育内容之一的审美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极具个性和创造的人才方面,发挥着独特和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审美教育的内涵
“美育”一词最早是由法国美学家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提出和使用的。他认为美育是通过人们对美的形象的观照,培养对美的情感,纯洁人的心灵,以达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强调的是主体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一) 愉悦性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说。我们无私地爱美,我们欣赏它、喜欢它,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 由此可知美包含着一种可爱的、为我们的心所宝贵的东西。”[2]这揭示了美的愉悦性,审美教育同样具有愉悦性。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画面前,让学生面对画面,边听音乐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巍峨的庐山,瀑布从天而降……一幅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祖国山河无比壮观,使学生主观精神在感知、想象、思维、体验等心理因素共同运动中获得快乐感和满足感。愉悦性来自于教育活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是审美教育本质力量的体现。
(二)和谐性
在教学过程中,这种和谐性的审美教育就是挖掘并呈现教材中的各种审美形象。语文中有人物品格美、自然景观美、篇章结构美、文字造型美、语言韵律美。数学中有知识与联系结构美、思路动态简捷美、几何图形形式美。音乐中有旋律美、节奏美、情绪美。体育中有动作美、形体美。美术中色彩协调美、线条流畅美、构图均衡对称美。自然中有科学严谨美、生态平衡美等等。将这些美的形象展示给学生,不仅使学生知、情、意、技、能结构得以按照美的规律使自身的综合协调发展有了观照对象,也使学生塑造自身人格有了丰厚的土壤。将这些美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是立美育人,培养学生完美发展的根本所在。
(三)创造性
创造性一方面体现在教育者充分利用自身的精神面貌、文化修养、对教育的独特感受、认识和情感,创造新颖、多样、丰富的教育活动操作样式;另一方面体现为学生在这种审美教育境界中发展创造思维,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创造才能。在这里,创造性不再是普遍意义上的单方面的创造活动,而是教育活动中特有的教与学互动发展式的创造,是教师和学生双方主体意识、主体感情、主体精神的撞击与闪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使学生在理解教学内容美的基础上,引导我们的学生展开创造的翅膀,表现自己心中美好的情感。一句一景,学生描绘出来的图画是何等美。这又何尝不是学生对美的再创造、是美的情感的再创造。
二、审美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
在21世纪的今天,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我们国家也意识到现行教育制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正式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使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得到确定,美育由此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结合审美教育的内涵、地位,审美教育具有下列作用:
(一)益德功能
审美教育强调的是“韬养”,是主体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让你体验美好、成功与快乐,体验崇高,在潜移默化中培植学生的精神力量,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自身感性和理性的和谐的终极追求。例如,我们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果我们带领学生登上巍巍长城,或泛舟在西子湖上,或徜徉于桂林山水之间,面对这令人神往的祖国山河美,那种油然而生之情还需要“通过意志努力”来关照吗?如果我们带领学生观看“百部爱国主义影片”,面对革命先辈、志士仁人的种种催人泪下的悲壮美、崇高美,在学生心里油然而生的激动、仰慕、崇敬的情感体验,是不需要任何人来说教、强制灌输的。
(二)益智功能
心理学研究表明,愉快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活动,兴趣和愉快的相互作用为智力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而审美教育侧重于形象性、情感性体验,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得美感。这时,美感成了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说,美育为智力活动提供了最佳的情绪、背景。同时,形象直感思维的长期锻炼,还有着开发人脑的右半球作用。回顾中外历史上的一些著名科学家,当代著名的科学巨匠,很多人都酷爱艺术,有的弹琴唱歌,有的绘画写字,在某一方面学有成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反观他们的本职职业,非但没有影响,而是相得益彰,这绝不是偶然的,正是审美教育开发人的形象思维,提高人的智力的作用。
(三)益身心功能
身体心理素质教育包括体质、体能和心理教育。我们都知道,人是有血有肉有着七情六欲的。学生的思维情感、性灵和身体,都应得到健康的发展和充分的发挥,不能成为机器人,更不能培养成“发育不全”的畸型人。通过审美教育,使学生自觉地调和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多存一份宽容、多存一份理解,多存一份感恩。一旦参加工作,走向社会,遇到工作困难或是人生挫折,能够不断调适自己的行为,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即使在校的中学生对来自学习的压力,生理发展期个性的萌动,以及家庭社会的不良影响,通过潜移默化,欣赏、批评、领悟、创造等审美活动,使自己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唤起学生运用自己的良好审美观来学习、生活,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内心世界,健康的生活着。
三、如何做好审美教育工作
首先,应当重视审美教育,给它以独立的地位,要充分认识审美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中介作用。作为一名学生,缺乏起码的感受美丑的能力, 那他就不是一个有文化的文明人。
其次,美育应落实到学校教育的一切环节之中。在学生中开展审美教育,是学校各个学科专业、各个教育环节共同的责任,也是在学科专业教育中创造美的教育境界的共同追求。浩瀚的宇宙,奇妙的生命现象等等都可以作为审美媒介,将会增加学生的接受趣味,深化美育效应,同时增加人对大自然的亲和力。
第三,以艺术教育为主要途径和内容,开展审美教育。艺术教育对学生的宏观方面的建树和成长,对人的精神素质的塑造,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和补充作用。在开展艺术教育中,我们不能过于强调其艺术特性,将它等同于艺术专业教育,它应该是普及型素质型的艺术审美、艺术体验教育,侧重审美、欣赏和体悟。学校尽可能多开设一些小说、戏剧、诗歌等文艺作品欣赏课,音乐、绘画欣赏课,以及丰富学生艺术社团活动。
第四,进一步开阔审美教育的视野。充分利用美育资源,把审美教育延伸到校外,扩大到整个社会,如美术馆、音乐厅、博物馆以及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历史文物、人文景观等等,都是学生开展审美教育活动的好去处,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促进全面发展。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现代化赋予人类的基本社会矛盾和困惑并不一定能够通过美学和审美教育得到全部解决,但是审美教育的坚守,无疑为我们的教育实践提供了一个积极的参考,对于协调现代生活的多种矛盾,限制社会技术化和商业化发展的负面影响具有积极、有效的作用,并必将为培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泽厚. 华夏美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2]王 杰主编. 美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3]姜美珍著. 关于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思考. 摘自教育网,2005-4-9.
[4]审美教育模式的理论和实践. 摘自河南教育网,2004-11-4.
【关键词】审美教育 内涵 地位 作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作为素质教育内容之一的审美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极具个性和创造的人才方面,发挥着独特和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审美教育的内涵
“美育”一词最早是由法国美学家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提出和使用的。他认为美育是通过人们对美的形象的观照,培养对美的情感,纯洁人的心灵,以达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强调的是主体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一) 愉悦性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说。我们无私地爱美,我们欣赏它、喜欢它,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 由此可知美包含着一种可爱的、为我们的心所宝贵的东西。”[2]这揭示了美的愉悦性,审美教育同样具有愉悦性。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画面前,让学生面对画面,边听音乐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巍峨的庐山,瀑布从天而降……一幅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祖国山河无比壮观,使学生主观精神在感知、想象、思维、体验等心理因素共同运动中获得快乐感和满足感。愉悦性来自于教育活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是审美教育本质力量的体现。
(二)和谐性
在教学过程中,这种和谐性的审美教育就是挖掘并呈现教材中的各种审美形象。语文中有人物品格美、自然景观美、篇章结构美、文字造型美、语言韵律美。数学中有知识与联系结构美、思路动态简捷美、几何图形形式美。音乐中有旋律美、节奏美、情绪美。体育中有动作美、形体美。美术中色彩协调美、线条流畅美、构图均衡对称美。自然中有科学严谨美、生态平衡美等等。将这些美的形象展示给学生,不仅使学生知、情、意、技、能结构得以按照美的规律使自身的综合协调发展有了观照对象,也使学生塑造自身人格有了丰厚的土壤。将这些美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是立美育人,培养学生完美发展的根本所在。
(三)创造性
创造性一方面体现在教育者充分利用自身的精神面貌、文化修养、对教育的独特感受、认识和情感,创造新颖、多样、丰富的教育活动操作样式;另一方面体现为学生在这种审美教育境界中发展创造思维,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创造才能。在这里,创造性不再是普遍意义上的单方面的创造活动,而是教育活动中特有的教与学互动发展式的创造,是教师和学生双方主体意识、主体感情、主体精神的撞击与闪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使学生在理解教学内容美的基础上,引导我们的学生展开创造的翅膀,表现自己心中美好的情感。一句一景,学生描绘出来的图画是何等美。这又何尝不是学生对美的再创造、是美的情感的再创造。
二、审美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
在21世纪的今天,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我们国家也意识到现行教育制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正式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使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得到确定,美育由此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结合审美教育的内涵、地位,审美教育具有下列作用:
(一)益德功能
审美教育强调的是“韬养”,是主体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让你体验美好、成功与快乐,体验崇高,在潜移默化中培植学生的精神力量,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自身感性和理性的和谐的终极追求。例如,我们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果我们带领学生登上巍巍长城,或泛舟在西子湖上,或徜徉于桂林山水之间,面对这令人神往的祖国山河美,那种油然而生之情还需要“通过意志努力”来关照吗?如果我们带领学生观看“百部爱国主义影片”,面对革命先辈、志士仁人的种种催人泪下的悲壮美、崇高美,在学生心里油然而生的激动、仰慕、崇敬的情感体验,是不需要任何人来说教、强制灌输的。
(二)益智功能
心理学研究表明,愉快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活动,兴趣和愉快的相互作用为智力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而审美教育侧重于形象性、情感性体验,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得美感。这时,美感成了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说,美育为智力活动提供了最佳的情绪、背景。同时,形象直感思维的长期锻炼,还有着开发人脑的右半球作用。回顾中外历史上的一些著名科学家,当代著名的科学巨匠,很多人都酷爱艺术,有的弹琴唱歌,有的绘画写字,在某一方面学有成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反观他们的本职职业,非但没有影响,而是相得益彰,这绝不是偶然的,正是审美教育开发人的形象思维,提高人的智力的作用。
(三)益身心功能
身体心理素质教育包括体质、体能和心理教育。我们都知道,人是有血有肉有着七情六欲的。学生的思维情感、性灵和身体,都应得到健康的发展和充分的发挥,不能成为机器人,更不能培养成“发育不全”的畸型人。通过审美教育,使学生自觉地调和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多存一份宽容、多存一份理解,多存一份感恩。一旦参加工作,走向社会,遇到工作困难或是人生挫折,能够不断调适自己的行为,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即使在校的中学生对来自学习的压力,生理发展期个性的萌动,以及家庭社会的不良影响,通过潜移默化,欣赏、批评、领悟、创造等审美活动,使自己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唤起学生运用自己的良好审美观来学习、生活,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内心世界,健康的生活着。
三、如何做好审美教育工作
首先,应当重视审美教育,给它以独立的地位,要充分认识审美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中介作用。作为一名学生,缺乏起码的感受美丑的能力, 那他就不是一个有文化的文明人。
其次,美育应落实到学校教育的一切环节之中。在学生中开展审美教育,是学校各个学科专业、各个教育环节共同的责任,也是在学科专业教育中创造美的教育境界的共同追求。浩瀚的宇宙,奇妙的生命现象等等都可以作为审美媒介,将会增加学生的接受趣味,深化美育效应,同时增加人对大自然的亲和力。
第三,以艺术教育为主要途径和内容,开展审美教育。艺术教育对学生的宏观方面的建树和成长,对人的精神素质的塑造,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和补充作用。在开展艺术教育中,我们不能过于强调其艺术特性,将它等同于艺术专业教育,它应该是普及型素质型的艺术审美、艺术体验教育,侧重审美、欣赏和体悟。学校尽可能多开设一些小说、戏剧、诗歌等文艺作品欣赏课,音乐、绘画欣赏课,以及丰富学生艺术社团活动。
第四,进一步开阔审美教育的视野。充分利用美育资源,把审美教育延伸到校外,扩大到整个社会,如美术馆、音乐厅、博物馆以及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历史文物、人文景观等等,都是学生开展审美教育活动的好去处,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促进全面发展。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现代化赋予人类的基本社会矛盾和困惑并不一定能够通过美学和审美教育得到全部解决,但是审美教育的坚守,无疑为我们的教育实践提供了一个积极的参考,对于协调现代生活的多种矛盾,限制社会技术化和商业化发展的负面影响具有积极、有效的作用,并必将为培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泽厚. 华夏美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2]王 杰主编. 美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3]姜美珍著. 关于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思考. 摘自教育网,2005-4-9.
[4]审美教育模式的理论和实践. 摘自河南教育网,200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