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辣汤”还是“胡辣汤”?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yang0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西糊辣汤,具体一点应该称作“西安回民糊辣汤”。关于这个现在已经是大众食品的美食的历史或由来,还真没有更多的史料或资料,印象中几十年前,从改革开放允许个人经商开始,西安的回民就有经营了。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急速发达与传播,糊辣汤也已经成为众多外地朋友到西安必要品尝的美味了。
  说起陕西“糊辣汤”,就绕不过河南“胡辣汤”,读音相同、字面上一字之别,实质有同有异。
  河南胡辣汤历史悠久、品类丰富、流派纷呈。主要食材包括牛肉丁(片)、豆腐丝(皮)、粉条、海带丝、面筋、花生米等,除过牛肉,其他食材基本是干货,没有新鲜蔬菜。调味上突出五香调料及胡椒,搭配着一起吃的有葱花饼、水煎包、油馍头等。
  陕西糊辣汤,也就是西安回民糊辣汤,主要食材包括牛肉丸、耐煮脆生又不會有特别气味的新鲜蔬菜,如土豆、莲花白、胡萝卜、豆角、西葫芦等。调味上讲究五香、偏麻,画龙点睛的味道是盛到碗里之后的一勺秘制油泼辣子,搭配着吃的是坨坨馍(烧饼)。
  要说这两者的相同相近与区别,大致有这样几点:一都是荤素搭配的一锅熬煮的汤,可以算作菜肴,也可以算作液态的“稀”饭食,说到底是佐餐食物,不能算作主食,所以在食用时要搭配“干”的食物,比如河南胡辣汤搭配油馍头之类,陕西糊辣汤则更是纯粹,基本的搭配就是坨坨馍。二是勾芡,勾芡可以使菜肴汤汁的粉性和浓度增加,改善菜肴的色泽和味道,另外也可以起到塑型的作用,使食材均匀分布。同时又可以包裹住调料及食材,不致于过度刺激胃黏膜,在这一点上河南陕西是基本相同的。以上这两点也是胡辣汤(糊辣汤)的基本特征。由此延伸开来,北京的“炒肝”似乎也可以归为“胡辣汤(糊辣汤)系列”,也是一锅熬煮的汤,也勾芡,搭配包子吃。这几样小吃都是重口味,调料味重,符合北方地域特点。另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不算作正餐,一般作为早点。
  顺带说几句,中国的“早点”是很有地域特色的,北京人爱吃豆汁、焦圈、炒肝之类,兰州人是全城清早一碗清汤牛肉面,武汉人更是三镇统一热干面“过早”,广州人喝早茶。西安作为饮食文化传统深厚的城市,早点的品种相对丰富,水盆羊肉、麻花油茶、豆腐脑等都很有特色,糊辣汤近年来异军突起,在早点市场中占了很大份额,不惟老一辈,年轻人也好这一口。
  陕西“糊辣汤”的做法基本上分两步走,先是熬汤,类似于牛羊肉泡馍那样的汤,煮牛羊大骨,先武火后文火历时七八小时,把精髓汇于一锅汤中。然后(也可以是同时)准备下锅料,主料是牛羊肉丸,辅料有莲花白(卷心菜)、土豆、豆角、西葫芦等应季的新鲜又脆生的蔬菜。其中牛羊肉丸的制作颇为考究:必须选用上好的牛羊肉,洗净控干,剁成肉茸(不能图省事用绞肉机绞),然后根据经验,按比例加入干淀粉,并调入精盐以及五香粉等佐料,再倒入适量清水,用力搅打均匀,再取适量肉团搓成长条,揪成剂块,再揉搓成团。肉丸是要下锅煮的,所以不能太大,基本上掌握在栗子大小即可。至于其他当作辅料的蔬菜,一定要新鲜、脆生又耐煮,且都要改刀成肉丸大小相当的块状。如果选用不当或大小掌握不好,则会夹生或煮成一锅糊涂。有了汤、肉丸、蔬菜,接下来便是熬煮,当然要先肉后菜地下锅,并严格掌握火候。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勾芡”,把干淀粉加水兑成稀稠适当的芡汁,徐徐均匀地倒入锅中。糊辣汤之所以“糊”,这是根本。一定要掌握好,否则要么粘稠僵滞,要么稀汤寡水。临出锅前,再调入精盐以及其他汤料,一锅稀稠得当、五彩杂陈、荤素兼备的美味就成了。在出售时,还会根据顾客的要求,在碗中加入适量的香油、油泼辣椒以及香菜、葱花蒜苗沫等。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看似简单的一锅糊辣汤,不同的人做出来味道可就天上地下了。在西安,有很多卖糊辣汤的,但味道就差别大了。有几家味道好的,每日食客如云,在饭口排长队是正常现象。也有一些味道一般的,只能守着店面等客上门。这都缘于手艺的高低。其实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越简单实际上越复杂,越简单越要用心,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当然,中国餐饮的精魂就在于因人而异,不似西方快餐的工业化,这也是魅力所在。
  一锅糊辣汤做好,还要准备好若干配套食物或调料,才可以出售。必须准备的是坨坨馍,这是配糊辣汤吃的搭档。坨坨馍以刚出锅的实心饼为宜,热馍配热汤。另外,必须准备一大碗的油泼辣椒,其制作方法非常讲究,要上好的辣椒面,上好的菜油,再辅之以独特的泼制方法。待顾客食用时根据口味的轻重,或多或少或辣椒油,浇在汤上。至于香菜、葱沫蒜苗沫,则不是必备品,有无皆可,当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能准备最好。
  东西齐备就可以出售,来满足各路食客味蕾的需要了。但出售也不是那么简单,一定要注意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即给顾客盛汤。这也是一个技术加力气的活路,一般是老板亲自上手或资深的伙计,系上围裙戴上白帽,干净利索,手执一柄整段木头刻制的木勺,根据顾客的要求,或浓或淡或全或挑,把粘稠的汤盛入碗中,白底蓝花大碗,碧绿青翠鲜汤,再浇以艳红喷香的油辣椒,撒上绿绿的香菜葱花,不由你不食指大动。
  就这一碗简单的食物,西安人也能把它吃得十分讲究。你看那资深的食客,一定是先要一个大碗,一个坨坨馍,然后慢慢掰成青枣大小的馍块,再让师傅把汤浇在上边,之后轻轻搅动拌匀,再慢慢享用。这样的吃法可以使汤和馍充分融和,互相映衬,口感自始至终上乘。而那些性急的食客或初次享用者,则是用筷子在汤里上下左右地翻动,先挑肉丸和菜蔬,会弄得稀汤寡水,虎头蛇尾。所以,推荐把坨坨馍泡入后浇汤的吃法,力求滋味不散,呵呵。
  有很长时间了,这一碗“肉丸糊辣汤”已然成为西安人早餐的至爱。它简单实惠,营养全面。你看那精心熬制的肉汤打底、上等的肉丸点缀,新鲜的菜蔬铺陈,再用芡汁把它们融和一处,真是绿色营养、美味健康!
糊辣汤

  必须要说明的是,由于历史的和地理的原因,陕西、河南两省的融合感很强。在西安乃至周边几个中等城市,河南籍贯的人士很多,这些操着河南口音的河南人很可能就是当地生长的,上几辈就落脚在这里了,以至在这里,河南话都可以不算外地话。那么河南“胡辣汤”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本地常见的食物,所以,在西安,陕西“糊辣汤”和河南“胡辣汤”是相安并存的,要吃的话,首先弄清楚品种。其实,许多陕西人也是“胡辣汤”“糊辣汤”换着吃的,也是口福一桩哦。
  比较起羊肉泡馍、肉夹馍等,陕西“糊辣汤”应该算作是餐饮界的后起之秀,但势头不错。虽然由于较为浓厚的地方色彩,还不能像其他小吃那样被更多外地朋友接受,但只要保持特色再借助宣传,以其美味与健康,假以时日,一定会成为更多国人的又一道美味!
  清早起,饥肠辘辘,不妨来一碗“糊辣汤”!热馍热汤,辣子调足,再来一个热脆的坨坨馍,包你大快朵颐,肺腑滋润,通体清爽。这一天,也会因为这一碗“糊辣汤”而丰富多彩呢。
其他文献
窠石平远图(局部) 北宋 郭熙  《窠石平远图》描绘的是中原北方深秋的景象,清溪浅岸边突兀起一堆顽石,赤裸的岩石上一丛杂木老树,落叶净尽,枝干蜿蜒,似在极力伸展;及远,苍茫群山横陈如障;天空辽远,寂静无云;前景溪水清澈,不激不怒,跳跃缠绕在窠石之间,一股清凉生机油然而生;画家深悟北方山石的浑厚,特用卷云皴法来描摹这粗粝的山石。画面浸染着北方的萧瑟,却不见悲凉。构图、气势呈现出的是庄重肃穆之感。左下
期刊
蒲城是陕西的大县,人多、耕地多,小麦种植面积大,而且优质高产,这就为它的独树一帜的特产——“椽头蒸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蒸馍,在北方稀松平常,家家离不了,过去家家也都会蒸,很少有人上街买回家吃。但蒲城的蒸馍很早就成了商品,早早地就有人开店卖、挑担卖。大概是手工制作的缘故吧,蒸馍很难大小分量统一,为了公平买卖,蒲城蒸馍的售卖不是论个,而是论分量,现场用秤称着卖,于是,民间就有了“蒲城蒸馍拿秤称”
期刊
来军来了  一个人来到世上,大概与生俱来会与某个社会领域,有着天然的生命联系和强烈的精神感应,把我联系起来应该是文化,是文化里有主体地位和灵魂因子的文学。那么我面前形色特别的李来军,和他联系起来的不是政治,不是经济,也应该是文化。文化是激流涌动的大海,我们两人就是水滴,裹紧各自的身子,以晶莹的面孔和纯美的情怀期待在一路向前的波浪里翻涌。  文学令我产生强烈精神反映是在高中时期。感觉像魔法,心灵里总
期刊
写作本书的缘由我在代前言中已经简单交待。若要补充,就是写作时间与我过去几本书不太一样。此前的几部个人著作,在写作时我都是如狮子搏兔,全力以赴,集中精力,完成后然后就撇开不管了。本书则耗费了我多年的时间,如魔鬼附身,念兹在兹,摆脱不掉。  从撰写关于《李百药墓志铭》的第一篇文章,到为后记敲下最后一个键,已经过了六七年时间。之所以如此拖沓,主要是我的慵懒。因为每篇首先写成单独论文,小范围征求意见,再到
期刊
近一二十年因着学术研究与交流的需要,我多次赴大陆著名大学访问,也几乎定期参加唐代学会、宋代学会,以及首都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校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因而得识大陆中文学界的诸多俊彦,其中有些亦成为君子之交的朋友,对这样的缘分,我个人是极为珍惜的。在这些学界俊彦中,李浩先生相对沉静而内敛,虽蒙其赠我大作若干,但彼此交谈不多,算不上熟识,我从他的著作知道他研究杰出、成果丰硕,心中始终是佩服的。  去年(2
期刊
我们遇到这个时代,应该是社会的大转型期,这个时代非常传奇,也非常诡异,没有什么事不可能发生。   我们现在的文学确实太精巧,也太华丽,就像清代的景泰蓝一样,而中外文学史上的那些经典作品,有些现在看起来显得很简单,有些可能显得很粗糙,但它们里面有筋骨、有气势、有力量。文学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就是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写什么”,主要是关乎他的胆识和趣味,“怎么写”关乎他的聪明和技巧,这两者都重要,而
期刊
社名  贾平凹说,叫“群木文学社”。他回忆:“记得40年前,当时我是20多岁,在西安有一帮人都是一些业余作者,都非常狂热,当时组成了一个文学团社,我给这个文学团社取名‘群木文学社’。”(《64岁的贾平凹,把一辈子文学创作秘密都公开了》,见中国作家网,2016年4月13日。下引此文不再注明出处)  当时的社员叶萍(可能是笔名。他的另一个笔名叫田夫,网名老虎庙)说,叫“群木小说社”。他回忆:“1980
期刊
结 伴  苏东坡是一个寂寞的人,又是一个喧哗的人。他好像在睡去的时候都不愿昏昏无知,而期待着美好的梦境。他需要故事,需要陪伴,需要和大家同饮。他知道寂寞的时间就在身后,那时候可以有一场大休息,而短促人生里的灿烂灯火最好不要熄灭。  友人、兄弟、爱人、山水、同僚,他的一生常有结伴。由此看,如果说他是一个耐不住寂寞的人,还不如说是一个难以忍受孤独的人。对他来说,好像总要有一个友伴才好。明媚的月光,一条
期刊
再说蝌蚪  邓椿说:“画者,文之极也。”似解,而不得甚解。近日读画,微有所窥,其然乎,其不然乎,质之高明。  一画一诗,不谋而巧合。  画为白石老人的《荷影图》。一枝荷花的水中倒影,似乎散发着清香之气,逗引得一群蝌蚪争相围拢而来。  诗见《随园诗话》,佛裔有句云:“鱼亦怜侬水中影,误他争唼鬓边花。”鬓边花水中影的其色其香,也逗引得鱼儿争唼起来。  这诗中鱼与那画中蝌蚪,直是天生一对,傻得有趣。而这
期刊
龙驹寨工商业发展到较高阶段,自发组织的商帮、会馆、行会、商会也雨后春笋般涌现。按地域划分,有本地帮和客商帮;按行业分,有盐帮、船帮、布帛帮、青器帮、马帮、铜匠帮。以下兹录史料:  黄帮 又称三黄帮、楚黄帮和湖北帮。最早由湖北黄冈、黄陂、黄安一带商人自发而组成,之后扩大到湖北全省来龙驹寨经营的客商。黄帮商号以黄冈凤凰镇陈北湾首富陈正启在西关开设的“福兴行”(过载行)为代表。还有黄冈余克海的“裕泰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