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meteor1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目的,围绕“设境——质疑——求异——想象”四个环节,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一、设境——营造创新氛围
  教学实践证明: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善于建立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提供学生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教学时,教师要把爱心、微笑、鼓励、成功带进课堂,要关心、爱护、尊重学生。当学生的思维擦出创造性的火花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学生出现障碍时,切莫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应因势利导,用话语温暖他们,用情感感化他们。如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当学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重量没有关系”时,有个同学突然举手质疑:“如果不是两个铁球,而是石头和鸡毛,照伽利略说的,应该是鸡毛和石头同时着地,那为什么每次我看到的都是石头先着地?伽利略是不是错了?”我先是表扬他善于动脑筋,不迷信权威的表现。然后让学生互相讨论这个问题,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讨论开了。有的说伽利略对,有的说亚里士多德对。当同学们辩得面红耳赤时,趁机点拔:“铁球和鸡毛确实不一样,你们注意到鸡毛是怎样落下来的吗?”孩子们又争论起来了:“风!风!”那位提出问题的同学站起来,兴奋地说:“伽利略没错,鸡毛容易被风吹,所以落得慢。”这节课,课堂上气氛热烈,学生思想活跃,情绪高昂,学生自发独立思考,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的发言,无不闪耀着创造性的火花。
  二、质疑——激发创新思维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教学中,应努力创设质疑的情境,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大胆质疑。
  1.在识字、解词中质疑
  在学习生字或理解句子意思时,引导学生对字形或词义提出疑问。如“争辩”的“辩”为什么用“讠”作偏旁?而“辫子”的“辫”用“纟”作偏旁?“扫荡”是什么意思?
  2.抓住课题质疑
  文章的课题往往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或点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很好地对课题质疑,可以训练学生审题和概括能力。如《鱼游到纸上》一文,出示课题后可提问:“看了课题后,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学生就可能提出:①为什么说鱼游到纸上?②鱼怎么游到纸上?
  3.從课文内容质疑
  即从课文的重点、难点入手,抓住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质疑。但不同体裁的文章引导的方式也不同。如,写人的《我的弟弟“小萝卜头”》引疑的问题是:“小萝卜头”是谁?写他什么事?他有什么品质值我们学习?写景物的《雨》引疑的题目是:写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表达什么感情?
  4.针对标点质疑
  标点符号在文章中有一些特殊的用法,特别是省略号、引号、感叹号的使用,应引导学生发问。如《鸟的天堂》最后一句“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中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而第二个不加引号?
  三、求异——拓宽创新渠道
  创造力的核心因素是创造性思维,而求异思维又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份。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求异思维的创新意识的培养,特别是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或用批判性目光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从而产生超常的构思、见解。例如,学习《狐假虎威》一文后,一般的学生谈收获时都会说,狐狸太狡猾了,我们不要像老虎那样轻易上别人的当。但个别学生认为,狐狸很聪明,善于利用敌人的弱点保护自己,我们应该像它那样面对强敌毫不畏惧。对此,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因为这种思维不拘泥于常规,不盲目从众,而又不无道理。
  四、想象——强化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想象是创造性思维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它是培养人的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在教学中应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如读《狼和小羊》一文最后一句“狼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时,为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我设计这样的问题:“狼是不是把小羊吃掉了呢?”这下学生们各抒己见,热闹非凡。有的说小羊被狼吃掉了,有的说小羊没被狼吃掉,理由有:“狼向前扑的时候,前腿碰到石头上撞伤了;掉进前面的陷阱里;被猎人一箭射死了。”又如《称象》中怎样称,《捞铁牛》中怎样捞,《跳水》中怎样救孩子,《詹天佑》中火车怎样上坡等,都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办法。这样,不断引导学生有创造性地思维。
  此外,还应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多读一些具有创造想像的神话、童话、科幻故事,要求学生写一些想象作文,如《2020年的一天》《我登上了月球》等,从而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其他文献
劳技教育已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焦点与核心,启迪学生智慧,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光荣而迫切的使命。而劳动与技术课程又是一门有无限广阔创
【摘 要】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产物,其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它也是推行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教师要从教育改革要求出发,结合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需求,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将信息技术引入到课堂中,为学生提供新型的学习途径,帮助他们树立正确语文观念的同时有效提升综合能力培养效率。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探究如何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关键词】小学语文 信息技术 兴趣激发  随着教育改革在小学语文教
外婆每个月都要“回家”,我深为不解,“城里的房子难道不是你的‘家’?”我问。她说,那是你们的“房子”,怎么能是我的“家”!  我不懂。她的父母早已离开人世,左邻右舍也都由年轻人当家,她的那幢老房子也有人看管,后面的那片田荒废已久,她究竟牵挂着什么?  是为了与同龄人拉拉家常,是为了拭去板凳上的灰尘,还是为了拜一拜逝去的亲人?你问她,她也说不清楚,她只是觉得,不回家,就仿佛丢了什么。  我仍旧不明白
我国对教师实行职业许可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作为行政主体,依法受理、认定申请者的教师资格,并向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者颁发资格证书,依法赋予申请人从事教学活动的权利和资格的行为,是应申请的行政许可。认定机关与申请者之间形成了典型的行政法律关系。     一、 教师资格认定行为中法律关系的主体    法律关系主体是法律关系的要素之一,既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是法律关系中享受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自然
【摘 要】  小学语文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而小学语文的学习是学生汉语学习的初始阶段,是学生以汉语语言学习奠定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育学习中,教师在发挥创新个性教育的同时应注重学生教育教学的整体性,争取在对学生语文的教育教学中做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当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学习发展特点,并在相同教育下有差异性的学习表现,因此,教师应根据每
以紫茎泽兰不同发育时期花蕾为实验材料,通过光学显微观察、DNA ladder检测表明紫茎泽兰花蕾发育过程中绒毡层有PCD现象发生,自紫茎泽兰花蕾中克隆长为679bp的Beclin1 cDNA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