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不清的地球之肺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onghong19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破案应该和开车一样,成为现代人必备的一项生存技能。因为自诩聪明的我们,可能比想象中的要好骗得多。
  为什么这么说?前几日,我在网络上看到一条爆炸新闻——亚马逊雨林着大火了。这条新闻越看越让人揪心,甚至让我有了窒息感:整整烧了三个多星期的火势此刻仍在蔓延,这让被誉为“地球之肺”的亚马逊雨林变成了一颗随时会威胁地球安全的定时炸弹。火灾的破坏力已经从雨林深处蔓延到了巴西的圣保罗,飘来的浓烟造成了城市大面积停电,现代文明仿佛回到了黑暗的中世纪。更让人心痛不已的是,这场火灾彻底打破了亚马逊最宝贵的多样性物种平衡,大量动植物惨遭涂炭,被烧焦的珍稀物种尸横遍野……读到这我已然汗毛竖立,脑中浮现出但丁《神曲》里地狱的景象。
报道据称:亚马逊热带雨林燃烧的野火烟雾蔓延了近3000公里,浓烟造成了圣保罗长达一个小时的停电。之后有气象专家辟谣说,停电并非是亚马逊雨林大火一手造成,当天圣保罗大雨连绵,云层并不是来自于亚马逊,而是来自玻利维亚方向。
《今日印度》在8月23日澄清这张照片其实是一张拍摄于2017年4月的旧作。虽然网友们借用照片来表达同一种悲愤的心情在道德上可以理解,但从新闻报道的专业角度来说,属于绝不可取的造假行为。

  马上,我从惊恐转为了愤怒。巴西的主流媒体对这么严重的火灾竟然选择性屏蔽,集体保持沉默,一些权威的西方媒体也只是一笔带过,轻描淡写此事件。真是太过分了!大量火灾现场的摄影照片、动态视频、卫星图,都直指这灼目的现实,为何这些官方媒体不作为?敢问,责任感、道德感、良心都哪去了?
  但随后,我又从愤怒转为了疑虑。我发现报道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张照片越看越眼熟,母猴子抱着小猴子仰天长啸的画面总感觉在哪里见过,于是上网查了这张照片的出处,果真,这张照片根本不是来自此次亚马逊火灾的现场,而是2017年由印度摄影师阿维纳什(Avinash Lodhi)在印度贾巴尔普尔的一个猴子部落中拍摄的,被引用到此处完全是人为的强行嫁接。随后,由这张假照片引发的一系列探案行动足足让我忙了一下午。让人咋舌的调查结果是:在网络上流传的有关此次亚马逊大火的报道照片全部都是不实照片。是的,没有一张是真的,这些煽动人心的照片要么来自其他地方、其他时间段的另一次火灾,要么和火灾毫无关系,只是其他自然灾害或日常的事故新闻照罢了。
  图片既然都是虚假的,那在此基础上得出的数据、结论也变得值得怀疑。反过来说,一个从头到尾都没有一张现场实图的新闻事件,竟然在民间能掀起了如此剧烈的关注度,让各路明星大咖纷纷转发,粉丝们无厘头跟风热评。这场亚马逊雨林大火事件应该成为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的研究案例,它揭示出用实图论证真实事件的古典新闻报道模式已经倒塌。
  和不实照片匹配在一起的是更为夸张的文字:“这是世上最残忍的一幕,救救地球上了5亿人的生命吧……亚马逊雨林最黑暗的一天……这个星球20%的氧气来源于这里,地球此刻正在燃烧……地球已经进入自毁模式,大火烧尽了森林,也烧出了人类的耻辱……”大量判断性的结论语和限定语,极力加工渲染,只为调动观看者的情绪。当我从疑虑转为理性后,慢慢明白了官方主流媒体选择沉默,而民间互联网报道者大肆渲染的原因。不得不让人发问:如此用力造势来制造舆论导向,其背后是否有什么目的?
  新闻背后一定还有新闻,而背后的这个新闻或许才是真正的新闻。我发现这些文章最终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结论:“此次大火不是天灾,而是人祸。”巴西总统贾伊尔·波索纳罗(Jair Bolsonaro)为了扶持农民增收,获准当地农民砍伐雨林中的树木来换取经济收入,并倡导大面积退林还耕,以缩小雨林面积来发展农牧业,而此次大火正好可以被借助来隐射此项政策的失误。到底是反对派操纵媒体抨击执政者?或者是环保组织的自发反抗?还是民间媒体为了增加点击率故意贩卖焦虑?真相不得而知。但有一种确信的无奈感油然而生:摄影再一次成为了意识形态的陪衬,成为了虚假报道的帮凶。
  一个新闻事件让我身心疲惫。在经历了愤怒、疑虑、理性、无奈等过山车般的情绪波动后,我关掉电脑,眼不见心不烦。想起广东方言中有一句用来发泄不满的市井语“顶你个肺”,此话虽然成湿,但也应景。作为地球之肺的亞马逊,可能不是谁想顶就能顶得清楚的。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影视作品中服装设计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系入手,从反映人物身份、衬托人物处境以及渲染人物情绪三个方面论述了服装设计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用,并阐述了根据人物形象特征进行服装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服装设计 影视 人物形象    影视作品中人物的服装设计与日常生活中的服装设计是不同的。日常生活的服装是为某一群体的身份、兴趣,爱好服务的,而影视中的服装设计是为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剧情的推动而服务
摘要 蒂姆·波顿的影片《大鱼》以一种童话式的描述风格,穿梭于现实与幻境之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位父亲传奇般的一生;影片想要传递给观众的精神和思想,也是耐人深省的。  关键词 蒂姆·波顿《大鱼》类型 意识形态 女性主义    影片《大鱼》讲述了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父亲爱德华在临终之前对儿子威尔讲述自己生平的各种不可思议的遭遇,而儿子在父亲所讲的点点滴滴里开始真正了解父亲的心境,开始真正体会到父亲的用意。影
吕海强的人物摄影  这些名人肖像照片不只刻画人物,也包含了媒体和摄影师的双重观察。多年来,摄影师吕海强与一线媒体合作拍摄人物,完成媒体委托任务的同时,他也希望在这些肖像照片中放入难以言说的味道。科学家 袁隆平 为《人物》杂志拍封面人物袁隆平,也想过到田野里拍摄,后来根据媒体需要,更集中于人物本身,于是在他办公室隔壁架设了影棚拍摄。袁老换衣服的时候,这个旧的背心吸引了我,有国民科学家的亲切感,有精力
[摘要]本文认为“细节处的‘硬伤’”、“剧情对史实的虚构”和“思想倾向的差异”是引发有关历史题材电视剧“真实性”论争的主要原因,并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硬伤 虚构 思想倾向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相继推出一系列历史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如《雍正王朝》(1999年)、《康熙王朝》(2002年)、《天下粮仓》(2003年)、《汉武大帝》(2005年)以及今年正在热播中的《贞观长歌》。作为
[摘要]用影视手段收集少数民族美术资料是影视人类学的分支问题,其最直接的工作就是拍摄美术人类学片,回顾中国拍摄美术人类学片的历史,阐明影视技术用于收集少数民族美术资料的原则、优势。  [关键词]影视技术 少数民族美术 资料 运用    鉴于中国少数民族美术的文化学意义大于审美意义,我们通常把它归在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旗下。影视和人类学联袂已久,以人类学研究中影视手段的应用及其表现形式为研究对象的
[摘要]近年来,包括情景喜剧杰作《武林外传》在内的众多影视作品热衷于使用方言,以制造喜剧效果、真实效果,打造作品的地域色彩和个性魅力。方言剧的盛行,干扰了普通话的推广,伤害了部分观众,也影响了演职员的艺术追求和创作能力,存在着严重的负面影响。影视作品还是不用方言为好。  [关键词]《武林外传》 影视作品 方言 负面影响    80集古装情景喜剧《武林外传》是2006年上半年最风光的作品,央视索福瑞
[摘要]对从事音乐影视的专业人员来说,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充实丰富音乐影视,提高其质量是值得每一位专业人士不断探讨和研究的新领域。以《武林外传》为例,重点讲述了网络文化如何渗透到当前音乐影视的。  [关键词]网络文化 音乐影视 《武林外传》 “双刃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网络早已经应用到各个领域之中,网络文化也已经逐渐渗透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当然音乐影视也不例外,对
[摘要] 英国电影《女教师》以土匪绑架“女教师”为缘起,主题揭示既含蓄又耐人寻味,不落窠臼;节奏张弛有度,悬念叠出;尤其成功塑造了人物心路历程的双重人格。主人公塞克是个地道的打家劫舍的土匪头子,然而,整部影片浓墨重彩的却是人物内心的似水柔情,为爱而视死如归。影片没有复杂的情节,人物形象单一,但结局却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其独到的艺术魅力给观众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审美享受。  [关键词]艺术审美 结构技
[摘要]著名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在其短暂的人生中为世人留下了为数不少的瑰丽诗篇。他的诗作不仅具有强烈的美感,还有着对生活的严肃思考,体现着生活的真与美。本文通过对济慈诗歌的探讨,通过济慈诗歌的理念、想象、生活及修辞手法运用这四个方面分析了济慈的美学思想,从而寻求从真实中发现美,使人获得美的享受。  [关键词]济慈 诗歌理念 美学思想    济慈是19世纪初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虽然他的人生很短
摘要 电影《集结号》是根据杨金远的原著《官司》由刘恒编剧、冯小刚导演、张涵予等名角主演、华谊兄弟影业公司制作的一部商业贺岁片;上映以来,由电影《集结号》的主题、内容以及编、导立场引来了诸多争议,并形成了所谓的挺“冯”派和倒“冯”派;而现象学的文化视野为《集结号》“现象”之“真”的是非争议提供了一个“面向事实本身”的机会。  关键词 电影《集结号》挺“冯”派和倒“冯”派“现象”之“真”“面向事实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