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父爱

来源 :家庭保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iao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工作忙,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回母亲家了。
  那天,我开车去一个村庄采访,结束时已近黄昏,晚上又有朋友约着吃饭。走到一条僻静的沙石路,远远的,我看见一个矮小的身影在前面跛行着。近了,看清是一位老人,佝偻着腰,拄一根拐杖,走起来十分吃力。我摇下车窗,说,大爷,你去哪儿,要不要我捎你一程?
  老人满是皱纹的脸上显得很感激。我扶他在后座上坐下。老人说他是去看女儿的,从昨天早晨一直走到现在,也不知怎么回事,这路走起来就这么长,昨晚,他就在一间破屋底下蹲了一夜。
  我有些惊讶,他女儿的村子跟老人走的方向完全相反。我大声说,大爷,您是迷路了,这样走下去,再走十天也到不了你女儿住的那个村。
  老人眯缝着眼,微微地笑着,不住地说着感谢话。
  我说,你女儿家没有电话吗,怎么不叫她来接你呢?你这么大年纪,真走丢了可怎么办哪。
  这一问不打紧,老人眼窝里噙满了泪。他说女儿病了,家里的人都瞒着他。他一共有六儿一女,女儿最孝顺,每半月必定回来看他跟老伴一次。这次两个月没回来了,他生了疑,后来就偷着昕孩子们说话,知道女儿查出得了那种不好的病。
  他说的不好的病我知道,就是癌症。
  他怕女儿突然死去,见不到女儿一面,所以就瞒着家人跑出来了,谁知却迷了路。
  我不由得一阵唏嘘,说,大爷,你这么一声不响地走了,家里人着急呢,你知道家里的电话吗,我先跟他们说一声。他摇了摇头。
  一个小时后,我们顺利找到了他女儿家。老人一下车,扔掉拐杖就向女儿跑过去,一把抱住她,老泪纵横。其实五十多岁的她看上去气色还好。女儿一边抚着他的肩膀,一边疑惑地问我是怎么回事,你怎么把他送到这里的?我家里出了什么事吗?
  我把事情的原委简单解释一下,说,你爸为了来看你,走了两天,昨晚还在一间破屋底下蹲了一夜呢。
  女人听了,顾不上谢我,抱住老人的肩膀,失声痛哭,说,爸爸,我没事,真的没事,你来家,我给你看病历,医生说只要动个小手术,就没事了,真的爸爸,我没有骗你……
  老人不信,推开女儿,左看看,右看看,哽咽着说不出话。边上围过来几个人,也上前劝慰老人,帮着女儿解释。
  我眼睛不觉湿润了,拿出手机,跟朋友辞掉了约会,拨通了电话:“妈妈,是我,你在家等我,一会儿我回去看你跟我爸。”
  无论我们年龄有多么老,父母都会把我们当孩子,天天惦念着身体好不好,生活过得怎么样,近来没回家是不是有什么事情了。可是我们又有多少时候在想着父母呢?你有多久没打电话了?多久没回家看望他们?他们生活怎么样?孤不孤独?放下你的那些忙碌,抽空回家看看吧,就像这位老伯不顾安危去看望女儿一样。
  (摘自《淡定的人生从舍得开始》。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
其他文献
李安的父亲对李安的期望值一直很高,可李安却曾让他伤透了心。李安曾两度高考落第,直到第三年,才侥幸考上艺专影剧科。  读艺专时,李安决心在艺术领域大展拳脚。在从艺专到大学的十几年时间里,他学芭蕾、写小说、练声乐,甚至是画素描,多方尝试,但直到近30岁,他还是无所建树。李安在纽约大学读硕士时的老师、著名的电影导演罗伯特·罗森一直对李安的勤奋很欣赏,可又为他找不到方向而焦急。  罗森50岁生日那天,邀请
一杯温水,保持温度不变,另有一杯冷水,一杯热水。先将手放在冷水中,再放到温水中,会感到温水热;先将手放在热水中,再放到温水中,会感到温水凉。同一杯温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感觉,这就是冷热水效应。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只不过是秤砣并不一致,也不固定,随着心理的变化,秤砣也在变化:当秤砣变小时,它所称出的物体重量就大,当秤砣变大时,它所称出的物体重量就小。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就是受
你开着一辆车,在一个暴风雨的晚上经过一个车站。有三个人正在等公共汽车:一个是垂死的老人,很可怜;一个是医生,他曾救过你的命;还有一个异性,是你的梦中情人,也许错过就错过了。但你的车只能坐一个人,你会如何选择?  你说我在玩心理测试?不,这是一道面试题。200个应征者中,只有一人被雇用了,他只是说:“给医生车钥匙,让他带老人去医院,我留下来陪梦中情人等公车!”  我的一个朋友除了主业外,还做两份兼职
在日本有了自己的公司后,我就更少回国去看望母亲了。去年夏天,我回国办事,顺便回家看望母亲。 那天,我陪母亲买鸡蛋,走到路边,我正准备抬手打车,母亲说:“坐12路车吧。”我问为什么坐12路?母亲说:“12路是超市的专用车,免费,坐别的公交车,还要再花两块钱。”  买了5公斤鸡蛋。母亲拉着我在超市的休息区坐下,说:“我们在这里等一小时。”我惊讶地问:“一小时?”母亲点点头说:“下一趟12路回来,还得一
直到我十六岁离家之前,我们一家七口全睡在同一张床上,那种用木板架高、铺着草席、冬天加上一层垫被的通铺。  这样的一家人应该很亲近吧?没错,不过,不包括父亲在内。父亲可能一直在摸索、尝试与孩子们亲近的方式,但老是不对路。  小时候特别喜欢父亲上小夜班的那几天,他不在家,整个家就少了莫名的肃杀和压力。妈妈准确的形容是“猫不在,老鼠呛须”。  等到父亲午夜回来,他必须把睡得横七竖八的孩子一个一个搬动、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