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户部:中国封建王朝掌管户口、财赋的官署,《周庄》记载此职为“地官大司徒”;秦为“治粟内使”,汉称“大农令”和“尚书民曹”,三国至唐称“度支”“左民”“右民”等,唐永徽年初因避讳太宗皇帝世民名讳改称“户部”,五代至清光绪末年,改“户部”为“度支部”,管田赋、关税、厘金、公债、货币及银行等。
12.大清龙:中国晚清机制金银币及铜币中最常见龙图之一。因铸币正面镌“大清金币”“大清银币”“大清铜币”而得名。
13.长须龙:中国晚清机制银币龙图之一。因龙须稍长而得名,与短须龙对举。通常用于“宣统三年大清银币”各种龙纹之版别区分。有时也用于其他银、铜币龙纹版别区分。
14.短须龙:中国晚清机制银币龙图之一。 因龙须稍短而得名,与长须龙对举。通常用于“宣统三年大清银币”各种龙纹之版别区分。有时也用于其他银、铜币龙纹版别区分。
15.反龙:中国晚清机制银币龙图之一。因龙身作反“S”状,有异于通常正”S”形,故名。专用于“宣统三年大清银币”各种龙纹之版别区分。
16.大尾龙:中国晚清机制银币龙图之一。系“宣统三年大清银币”曲须龙中特殊种类。因龙尾特大而得名。专用于“宣统三年大清银币”曲须龙之版别区分。
17.曲须龙:中国晚清机制银币龙图之一。因龙须作弯曲状得名。通常用于“宣统三年大清银币”各种龙纹之版别区分。
18.游龙:中国晚清机制银币龙图之一。因龙形作游动状得名。专用于“宣统三年大清银币”各种龙纹之版别区分。
19.嘉禾图案:民国时期银币常见图案之一。始用于民国元年(1912年)所铸孙中山侧面像开国纪念币。镌此图案旨在“取丰岁足民之义,垂劝务农之本”。
20.铁血18星旗:中华民国国旗之一,民国时期银币常见图案。旗上18颗星代表其时全国18行省。星为红色,示意光明。该旗自1911年(宣统三年)武昌起义爆发起,在湖北、江西等地悬挂。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后,改为陆军军旗。
21.五色旗:中华民国国旗之一,民国时期银币常见图案。旗面为红、黄、蓝、白、黑五色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自1912年7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起悬挂全国,至1927年为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取代。
12.大清龙:中国晚清机制金银币及铜币中最常见龙图之一。因铸币正面镌“大清金币”“大清银币”“大清铜币”而得名。
13.长须龙:中国晚清机制银币龙图之一。因龙须稍长而得名,与短须龙对举。通常用于“宣统三年大清银币”各种龙纹之版别区分。有时也用于其他银、铜币龙纹版别区分。
14.短须龙:中国晚清机制银币龙图之一。 因龙须稍短而得名,与长须龙对举。通常用于“宣统三年大清银币”各种龙纹之版别区分。有时也用于其他银、铜币龙纹版别区分。
15.反龙:中国晚清机制银币龙图之一。因龙身作反“S”状,有异于通常正”S”形,故名。专用于“宣统三年大清银币”各种龙纹之版别区分。
16.大尾龙:中国晚清机制银币龙图之一。系“宣统三年大清银币”曲须龙中特殊种类。因龙尾特大而得名。专用于“宣统三年大清银币”曲须龙之版别区分。
17.曲须龙:中国晚清机制银币龙图之一。因龙须作弯曲状得名。通常用于“宣统三年大清银币”各种龙纹之版别区分。
18.游龙:中国晚清机制银币龙图之一。因龙形作游动状得名。专用于“宣统三年大清银币”各种龙纹之版别区分。
19.嘉禾图案:民国时期银币常见图案之一。始用于民国元年(1912年)所铸孙中山侧面像开国纪念币。镌此图案旨在“取丰岁足民之义,垂劝务农之本”。
20.铁血18星旗:中华民国国旗之一,民国时期银币常见图案。旗上18颗星代表其时全国18行省。星为红色,示意光明。该旗自1911年(宣统三年)武昌起义爆发起,在湖北、江西等地悬挂。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后,改为陆军军旗。
21.五色旗:中华民国国旗之一,民国时期银币常见图案。旗面为红、黄、蓝、白、黑五色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自1912年7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起悬挂全国,至1927年为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