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陶冶场”的建构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jhki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人,要把语文活动中的师生视为具有生命的人,所以语文教学不能采用生硬的灌输填鸭的方法,只能是陶冶,是唤醒。创设一种生命成长的情景氛围,即在语文课堂中建构“陶冶场”来感染、熏陶学生,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使学生真正体验、享受学习,完成对人生的全面建构。
  一、语文课堂教学“陶冶场”的含义
  语文课堂教学“陶冶场”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实现语文训练与陶冶学生情感,洗练学生心灵,建构学生精神世界的统一过程等课堂教学目标,共处于同一时空的语文教师、学生以及教学文本、教学活动、教学环境等互动形成的相吸相引、相融相汇、相依共进、和谐共振的语文课堂教学陶冶的气场。可以说,语文课堂教学“陶冶场”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精神、心灵人格等得以锻造的完美空间,是课堂各“子场”的信息和能量充分互动的主要场所。
  二、语文课堂教学“陶冶场”的构建
  语文课堂教学“陶冶场”的建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场、学生场、教学文本场等“子场”不同,就有不同的“陶冶场”建构的策略方式。但从语文课堂教学“陶冶场”的建构规律来看,应按照语文课堂教学和“陶冶场”目标指向及其运行规律来进行:开辟“场流”通道,增强“陶冶场”聚力;释放“场流”能量,增强“陶冶场”张力;调控“场流”节奏, 促进“陶冶场” 和谐。现将从这三个方面来阐释。
  (一)开辟“场流”通道,增强“陶冶场”聚力
  1.寻找教材内美点
  教学文本都是精挑细选文质兼美的美文,具有多种内在美点,师生应充分利用“文本场”的信息与能量,开辟“场流”通道,提高“陶冶场”聚力。对文本的解读不能只局限于外在表面的景物美、人物美的欣赏上,更要让学生体验到“美”的背后所深藏的情感与意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悟力。如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是作者内心对故都秋天深深的情怀与细腻的景色描绘巧妙结合交融在一起的美文。所以要透过故都的秋色,挖掘作者内在的情趣,去领悟它所包含的人生意义、大智大情,陶冶性情,建构精神,培养高尚的情操。
  2. 挖掘教学空白点
  一是挖掘教材中的空白点。空白点是指“作家有意无意造成的隐蔽、残缺、中断、休止、无言、无声、无形的部分,即‘笔所未到,言外有意’之处,也是留给阅读者的可展开广阔想象的艺术空间”。如马克·吐温的小说《竞选州长》的结尾,主人公因受不了竞选人之间的攻击,发表了“退出竞选的声明”,而作者有意把“声明”的内容略去,这样给文本留下了“空白点”,让学生展开想象去填补。“空白点”延展了作品的精彩点,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空白点”犹如泉眼,发现它们,语文课堂将充满源头活水,生生不息。
  二是挖掘课堂的空白点。有经验的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只是稍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留下不讲”。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空白点” 创造认知和心理上的暂时性空白,吊起学生的胃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课堂中可以作如下教学“空白点”设计:语言上的“空白点”设计、利用文本内容的“空白点”设计、质疑问难心理状态的“空白点”设计等。
  3.寻找课堂唤情点
  教学文本都蕴含深厚的情感因素,学生一旦被文本中的“唤情点”所催化,就会在教学的情感氛围中打开心灵的大门,文本情与学生内心情相融相汇,体验文本渗透的情感。如课堂上教师设计的精美动情的教学导入,教师用深情的语言,把教师的情、文本的情、学生的情联系起来,同构同化,增强“陶冶场”情感聚力。
  (二)释放“场流”能量,增强“陶冶场”张力
  1.开辟审美想象的通道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艺术形象作为审美通道,辅助学生的审美想象,不仅让学生体验到文本深厚的意蕴美和空灵的意境美,而且让学生于平淡之中发现神奇,展开想象的翅膀,享受语文的快乐。如有位老师讲《荷花》一课,以“荷花”这个艺术形象作为审美通道,来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由一个人听到荷花绽放的声音到大家在老师的引导下用心去聆听万物的声音,到最后所有人仿佛听到了“从那阵阵清香里飘来了荷花绽放的声音。用自由的身姿舒展生命的惬意,在神思飞扬中真正地拥有自我”。
  2.诱发学生深度体验
  学习的内容只有学生亲身体验才能成为自己的“财富”,没有动情动容的体验,收获的也只是“皮毛”。只有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才能产生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在教学中,可采取角色换位法和宣泄评价法去激发学生的深度体验。学生内心与文本人物形象相依共生,可以为角色说话,替角色表达。学生真正理解角色,必定对其有深度体验。
  (三)调控“场流”节奏,建构和谐“陶冶场”
  1.教学语言波澜起伏
  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节奏感的语言,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反而导致大脑疲劳,从而进入抑制状态。要打破这种抑制状态,要求教学语言要具有波澜起伏的节奏美。“美的语言悦耳动听,学习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容易入耳入心。优美的语言诉之于听觉,应当音量适度,语速恰当,语调和谐,应该遣词造句比较讲究,文学气息浓一点”。此外,教学语言的波澜起伏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如诗意语文的代表人物王崧舟,感悟语文的代表人物李卫东,享受语文的代表人物谭青峰等,他们的课堂语言从音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精心设计,无不激情四射,抑扬顿挫,起伏跌宕。
  2.教学内容疏密相间
  教学信息传递疏密有致,快慢适宜。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作为整堂课的重头戏,要放慢速度,细致研磨,仔细推敲,重彩浓墨,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去朗读、品味、鉴赏。较容易的非重点内容,要加快速度,简明扼要地完成。如對古诗的学习,要抓住文本的特点,体验它的感情,感受它的意境,不要在翻译字词、疏通文意上下大功夫,因为这些学生完全可以在课下自主学习。较长文本不代表所有的内容都是重要的,要抓住文章的重点设计教学,详略得当,把握轻重缓急。如李商隐的《锦瑟》字少但句句都含典故,文化底蕴丰富,学生如果不明白这些典故,不了解有关的历史文化,自然不能享受诗的意境之美。因此,教师要在这些用典的地方、有故事的地方引领学生慢慢咀嚼,则课堂充满了诗味,意境的烘托水到渠成。
  3.教学方式间隔变换
  单调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学方式多样运用,间隔变换,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点。讲解、讨论、辩论、朗读等各种教学方式相互搭配,动静结合,形成张弛有度的节奏感。
  4.学习活动张弛有度
  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运动节奏,与课堂教学各方面的节奏同构适应。从学生的心理上来说,要设计多让学生体验的学习活动,营造课堂高潮。如放声朗读,相互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动”起来。另一方面,学生也会疲劳,需要心理上的安静,要设计一个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己展开想象的翅膀静静地思考,尽情地书写,默默地吟诵。只有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设计张弛有度与教学节奏相适应的学习活动,才能顺利地调控“场流”节奏,建构和谐“陶冶场”。
  语文课堂教学“陶冶场”就是一个唤醒的世界。学生的每一次唤醒学习,都是一次心灵的放飞,都会使内心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生命一次一次被唤醒,又一次一次被超越。原初自我的觉醒让个体真切地认识自己,生命的觉醒让个体不断建构崭新的自我,同时,个体的创造力、想象力、兴趣、感知力等异常活跃,出现个体高峰体验时刻,化语文学习为唤醒学习,不仅是语文课堂教学“陶冶场”追求的目标指向,也是其追求的最佳“场效应”。
其他文献
比赛要求: 4强选手根据主题,进行1分钟的即兴演讲,专家评委根据选手表现进行投票,依照最终得票数评选出冠亚季军。  评分标准:演讲能力(3分),演讲内容(3分),思辨能力(3分),现场表现力(1分)。满分10分。  题目说明:  請说出一个对你影响深刻的国学人物,并说明原因。  请说出一本对你影响深刻的国学典籍,并说明原因。  请说出一首对你影响深刻的诗,并说明原因。  请说出一首对你影响深刻的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7—9年级学段的阅读要求中提到“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是文言文阅读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梳理2015年——2017年浙江省各地市的语文中考卷,我们发现各地市都非常重视对基础知识和词语意义的理解的考查。为了更好地研究试题的命制,更有效地指导学生把握
[摘 要:“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英语专业作为高校基本专业之一,是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学子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强思政建设,很有必要。本文以江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为主题,以访谈的形式,调研英语专业老师对课堂思政的了
[摘 要:学生在性格的意志、情绪以及理智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集中体现了其个性方面的差异。走进学生的个性世界,采取差异化教学方式,引起被动学生的好奇心,让其体验到历史学习的工具性价值;帮助盲目性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满足自尊感强的学生对“尊重”的需要;增强自卑学生的历史学习效能感;适应学生的认知风格;加强学生“努力-结果协变”的信念,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动机。  关键词:个性;历史学习动机;差异化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语文课堂教学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教师应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以及日常生活中加强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笔者了解到,现阶段口语交际教学尚未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伴随着新《课标》的出台和部编教材的使用,口语交际教学已提上议事日程。七年级
当今的初中语文教学的关注点在于阅读教学,往往轻视甚至忽视了字词教学,那么要不要对字词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何才能较好地落实字词教学呢?对此,我有一些自己的拙见。  一、令人担忧的现状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常常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到了十四五岁还会写出那么多的错别字,是不是我们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已经忽视了字词方面的教学?我曾经就这个问题与一些语文教师交流过,发现大多数教师在设计教
[摘 要:贝多芬是古典主义时期伟大的音乐家,一生创作涉及多个领域。钢琴奏鸣曲Op31.Nr1是贝多芬创作中期的作品,也是他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本文通过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31.Nr1的分析研究,明确了贝多芬创作中期的音乐特点以及该作品的情感表达,从而使演奏者更加了解并且能够更好地诠释作品。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音乐特点;情感表达]  一、作品创作背景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
清代贺裳《皱水轩词筌》有云:“唐李益词曰:‘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子野《一丛花》末句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春风。’此皆无理而妙,吾亦不敢定为所见略同,然较之寒鸦数点,则略无痕迹矣。”开头说的李益词,是抒写闺怨的《江南曲》,词中摹拟女主人公的口吻,说道:“早知道潮水有信用,总是定期归来,我就嫁给那弄潮儿了!”(言下之意是:嫁给弄潮儿还能每年定期相见呢!)这话显然
[摘 要:以学生以及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更加强调对于学生综合能力以及素质的培养。在此,本文以营养与配餐课程为例,由PBL教学模式的内涵、要素以及特征着手,对PBL教学模式应用于课程之中实际效果展开了简要的论述,希望本文所述内容,对于相关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学生中心;综合能力;营养与配餐;应用]  以学生和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质上是融合“学生中心”教学理念以及“问题导向”教学方法的一
[摘 要: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相对于学生的文化素养也有了很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面对市场发展中,也需要和时代的发展需求有效融合。在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语文经典阅读教育也需要和时代的发展需求相符合,加强对教学思路的調整,实现对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能够将自身文化素质能力提升,同时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本文就对高职院校语文经典阅读教学改革相关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