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物力资源利用效率是指学校物力资源消耗与教育产出成果的比例。简言之,就是学校物力投入与产出之比。学校中的物力资源主要包括校舍、土地、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学校的物力资源能否得到合理的、有效的利用,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效益高低的标志之一。
一、西部农村小学物力资源利用中的问题
最近,我们以甘肃为例,对西部农村小学物力资源的利用效率现状作了一个调查,共随机抽取了27 所农村小学,其中19 所不完全小学,8 所完全小学。在此次调查中,我们主要选用了学校用地利用指标(包括总占地面积、校舍面积、运动场地面积3 个方面)、教学资源利用指标(包括数学教具箱、自然教具箱、体育器材、音乐器材、美术器材等方面)和图书资料利用指标3 个二级指标作为衡量西部农村小学物力资源利用效率的依据。
一般来说,农村小学的教学资源和图书资源的利用指标越高,说明它们利用得越充分,对教学质量的贡献也越大;对学校用地指标来说则有所不同,这些指标越高,则说明其利用的效率相对来说越低,当然也不是越低越好,太低了就说明这些资源存在一定的短缺。
调查结果表明,西部农村小学物力资源利用中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
1.西部农村小学物力资源严重短缺
不完全小学缺乏数学教具箱、自然教具箱、音乐器材、美术器材,体育器材仅是一副篮球架和一个便宜的篮球,数学教具仅有一两副三角板和量角器,生均图书只有2.16册。完全小学一般都配有数学教具箱、自然教具箱、风琴,但无美术器材,体育器材与不完全小学的不同之处在于“篮球的质量稍微好了些”,生均图书比不完全小学还少,仅1.17 册,远远低于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图书资料馆(室)规程(修订)》通知中的规定:2 类小学(区一级学校、省市示范性小学外的小学)人均藏书量应为15 册。
2.西部农村小学物力资源的使用效率低中有异
调查显示,西部农村小学物力资源利用效率普遍偏低,但又存在类型差异,完全小学物力资源的利用率明显高于不完全小学,具体表现为:⑴在学校用地的利用上。从上表可以看出,不完全小学的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校舍面积稍高于国家的规定,而生均运动场地面积则远远高于国家的规定,这说明学校用地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浪费,而完全小学则相反,无论是生均占地面积,还是生均校舍面积和运动场地面积都存在着严重的短缺(建标[1996]640 号文件《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试行)》中规定:4 班规模的农村小学以“平均用地面积22m2/ 生、校舍面积3.69m2/ 生,6班规模农村小学以用地面积28m2/生、校舍面积4.84m2/ 生……运动场地面积均不得少于4m2/ 生”为宜)。⑵关于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完全小学的数学教具箱利用率约为72%,自然教具箱的利用率约为52%,体育器材的利用率约为60%,音乐器材的利用率约为84%。不完全小学每班虽仅有一两副三角板及量角器,但对三角板及量角器的利用率仅达到60%,体育器材的利用率仅为10%。⑶关于图书的利用效率。完全小学图书资料的利用率为20%,而不完全小学图书资料的利用率仅为完全小学的1/2。
可见,物力资源的短缺与不能有效利用并存,成为西部农村小学进一步发展的两个问题。
二、西部农村小学物力资源利用效率低的原因分析
1.学校规模偏小,学校间缺乏物力资源利用的整体意识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西部农村完全小学的平均规模为218 人,平均每班43 人;不完全小学的平均规模为59 人,平均每班为19 人。一般来讲,小学以每班40 人~ 45人,全校720 人~ 810 人为宜。按照这个标准,被调查农村小学的规模明显偏小。学校规模小,生均成本高,有限的物力资源就不能充分发挥效用。
此外,尽管农村完全小学的物力资源配置优于不完全小学,但是它们之间缺乏资源共享与互助的意识,处于一种相互封闭的状态。
2. 学校对物力资源的过度“保护”
多数学校出于对来之不易的物力资源(如发达地区捐赠的图书)的爱惜心理,把这些物力资源都“保护”起来,只是上级来检查工作时才展示出来,导致产生“求而搁之”的怪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图书资料类资源的利用效率。
3.教师在教学质量观和教学资源观方面存在误区
在调查中,我们就农村小学物力资源利用率低下的问题作了访谈。在访谈中,一些教师认为,教学资源利用率效率低是由于教具陈旧所致,像自然教具箱、数学教具箱等大都是1991 年“义教项目”时配置的,之后再未更新过。但据我们了解,自然教具箱、数学教具箱等教学资源的绝大部分还是与教学内容配套的,并非全部陈旧而不能利用。由此看来,一些教师在教学质量观和教学资源观方面存在问题。在这些学校,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至于“课堂上是否运用直观教具”、“学生是否能听懂教师的讲解”等不被教师所重视,教师在教学资源的利用上比较随意。另外,一些老教师自认为对教学内容驾轻就熟,把使用教具当做负担或多余之事,从而成为使用教具的“惰民”。
4.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学校领导缺乏计划、检查
我们在访谈中得知,在这些被调查的学校里,不但没有关于物力资源利用的计划,也缺少相应的指导和检查。
三、提高西部农村小学物力资源利用效率的建议
1.实施“低年级保留、中高年级合并”的布局调整策略
进行规模办学是实现西部农村小学资源优化配置的客观要求,但把相邻的小学进行彻底的合并是不切实际的。有益的经验是:在保留低年级的前提下进行中、高年级的合并。保留了低年级,照顾了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体现了小学生“就近入学”的原则;对中、高年级进行合并,则有利于实现物力资源配置与利用的优化。
2.加强学校间资源的共享与互助。
⑴调整开学时间,使农村小学的教学资源替换利用。西部农村完全小学的教学资源配置优于不完全小学。那么,如何实现完全小学对不完全小学的教学资源互助呢?关键点在于错开完全小学与不完全小学的开学时间。具体来讲,完全小学的开学时间要早于不完全小学。这样的话,适用一定内容的教具被完全小学利用后,就可转移给不完全小学使用。⑵整合图书资源,变“被动保护”为“开放共赢”。一是学校间采用自愿交换的形式扩大图书资料的利用率;二是对一定范围内的图书资源进行整合,由一定的中介组织制定出各学校的图书利用计划表,从而使不同种类的图书在一定时段内被不同的学校利用。
3.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和教学资源观
要提高西部农村小学物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必须转变自降教育质量标准的错误思想倾向,充分认识基础教育对提高公民基本素质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教学资源观,时时处处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利用物力资源。
4.做好物力资源的利用计划与相应的检查工作
学校制定物力资源利用计划的根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相关规定”和“学校实际”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要密切结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对学校物力资源的利用状况进行相应的检查。
参考文献:
[1] 华炜, 李莉. 浅论学校物力资源的配置与管理[J]. 教学与管理,2001,(19).
[2] 范国睿. 教育生态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编辑 许丽艳)
一、西部农村小学物力资源利用中的问题
最近,我们以甘肃为例,对西部农村小学物力资源的利用效率现状作了一个调查,共随机抽取了27 所农村小学,其中19 所不完全小学,8 所完全小学。在此次调查中,我们主要选用了学校用地利用指标(包括总占地面积、校舍面积、运动场地面积3 个方面)、教学资源利用指标(包括数学教具箱、自然教具箱、体育器材、音乐器材、美术器材等方面)和图书资料利用指标3 个二级指标作为衡量西部农村小学物力资源利用效率的依据。
一般来说,农村小学的教学资源和图书资源的利用指标越高,说明它们利用得越充分,对教学质量的贡献也越大;对学校用地指标来说则有所不同,这些指标越高,则说明其利用的效率相对来说越低,当然也不是越低越好,太低了就说明这些资源存在一定的短缺。
调查结果表明,西部农村小学物力资源利用中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
1.西部农村小学物力资源严重短缺
不完全小学缺乏数学教具箱、自然教具箱、音乐器材、美术器材,体育器材仅是一副篮球架和一个便宜的篮球,数学教具仅有一两副三角板和量角器,生均图书只有2.16册。完全小学一般都配有数学教具箱、自然教具箱、风琴,但无美术器材,体育器材与不完全小学的不同之处在于“篮球的质量稍微好了些”,生均图书比不完全小学还少,仅1.17 册,远远低于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图书资料馆(室)规程(修订)》通知中的规定:2 类小学(区一级学校、省市示范性小学外的小学)人均藏书量应为15 册。

2.西部农村小学物力资源的使用效率低中有异
调查显示,西部农村小学物力资源利用效率普遍偏低,但又存在类型差异,完全小学物力资源的利用率明显高于不完全小学,具体表现为:⑴在学校用地的利用上。从上表可以看出,不完全小学的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校舍面积稍高于国家的规定,而生均运动场地面积则远远高于国家的规定,这说明学校用地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浪费,而完全小学则相反,无论是生均占地面积,还是生均校舍面积和运动场地面积都存在着严重的短缺(建标[1996]640 号文件《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试行)》中规定:4 班规模的农村小学以“平均用地面积22m2/ 生、校舍面积3.69m2/ 生,6班规模农村小学以用地面积28m2/生、校舍面积4.84m2/ 生……运动场地面积均不得少于4m2/ 生”为宜)。⑵关于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完全小学的数学教具箱利用率约为72%,自然教具箱的利用率约为52%,体育器材的利用率约为60%,音乐器材的利用率约为84%。不完全小学每班虽仅有一两副三角板及量角器,但对三角板及量角器的利用率仅达到60%,体育器材的利用率仅为10%。⑶关于图书的利用效率。完全小学图书资料的利用率为20%,而不完全小学图书资料的利用率仅为完全小学的1/2。
可见,物力资源的短缺与不能有效利用并存,成为西部农村小学进一步发展的两个问题。
二、西部农村小学物力资源利用效率低的原因分析
1.学校规模偏小,学校间缺乏物力资源利用的整体意识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西部农村完全小学的平均规模为218 人,平均每班43 人;不完全小学的平均规模为59 人,平均每班为19 人。一般来讲,小学以每班40 人~ 45人,全校720 人~ 810 人为宜。按照这个标准,被调查农村小学的规模明显偏小。学校规模小,生均成本高,有限的物力资源就不能充分发挥效用。
此外,尽管农村完全小学的物力资源配置优于不完全小学,但是它们之间缺乏资源共享与互助的意识,处于一种相互封闭的状态。
2. 学校对物力资源的过度“保护”
多数学校出于对来之不易的物力资源(如发达地区捐赠的图书)的爱惜心理,把这些物力资源都“保护”起来,只是上级来检查工作时才展示出来,导致产生“求而搁之”的怪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图书资料类资源的利用效率。
3.教师在教学质量观和教学资源观方面存在误区
在调查中,我们就农村小学物力资源利用率低下的问题作了访谈。在访谈中,一些教师认为,教学资源利用率效率低是由于教具陈旧所致,像自然教具箱、数学教具箱等大都是1991 年“义教项目”时配置的,之后再未更新过。但据我们了解,自然教具箱、数学教具箱等教学资源的绝大部分还是与教学内容配套的,并非全部陈旧而不能利用。由此看来,一些教师在教学质量观和教学资源观方面存在问题。在这些学校,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至于“课堂上是否运用直观教具”、“学生是否能听懂教师的讲解”等不被教师所重视,教师在教学资源的利用上比较随意。另外,一些老教师自认为对教学内容驾轻就熟,把使用教具当做负担或多余之事,从而成为使用教具的“惰民”。
4.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学校领导缺乏计划、检查
我们在访谈中得知,在这些被调查的学校里,不但没有关于物力资源利用的计划,也缺少相应的指导和检查。
三、提高西部农村小学物力资源利用效率的建议
1.实施“低年级保留、中高年级合并”的布局调整策略
进行规模办学是实现西部农村小学资源优化配置的客观要求,但把相邻的小学进行彻底的合并是不切实际的。有益的经验是:在保留低年级的前提下进行中、高年级的合并。保留了低年级,照顾了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体现了小学生“就近入学”的原则;对中、高年级进行合并,则有利于实现物力资源配置与利用的优化。
2.加强学校间资源的共享与互助。
⑴调整开学时间,使农村小学的教学资源替换利用。西部农村完全小学的教学资源配置优于不完全小学。那么,如何实现完全小学对不完全小学的教学资源互助呢?关键点在于错开完全小学与不完全小学的开学时间。具体来讲,完全小学的开学时间要早于不完全小学。这样的话,适用一定内容的教具被完全小学利用后,就可转移给不完全小学使用。⑵整合图书资源,变“被动保护”为“开放共赢”。一是学校间采用自愿交换的形式扩大图书资料的利用率;二是对一定范围内的图书资源进行整合,由一定的中介组织制定出各学校的图书利用计划表,从而使不同种类的图书在一定时段内被不同的学校利用。
3.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和教学资源观
要提高西部农村小学物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必须转变自降教育质量标准的错误思想倾向,充分认识基础教育对提高公民基本素质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教学资源观,时时处处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利用物力资源。
4.做好物力资源的利用计划与相应的检查工作
学校制定物力资源利用计划的根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相关规定”和“学校实际”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要密切结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对学校物力资源的利用状况进行相应的检查。
参考文献:
[1] 华炜, 李莉. 浅论学校物力资源的配置与管理[J]. 教学与管理,2001,(19).
[2] 范国睿. 教育生态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编辑 许丽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