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黎圣母院是因为雨果而著名?还是因为它的建筑本身?
一定是因为这座建筑本身,因为它在西方建筑史上,是哥特式建筑的经典,也是哥特时期第一座追求高耸向上的动感的教堂,后来成为欧洲很多教堂的范本。
而我却是从雨果那里,知道了这座悲伤的圣母院。那是一个关于宗教、爱情,以及善与恶的故事。雨果把它创造了出来,便成为文学中的永恒。所以我宁可认为是雨果创造了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给了我们他心目中的那个教堂的样子。还有敲钟人。
书上说,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2到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它的特点是,无论建筑的外观还是内部空间都追求一种轻盈、飞升的强烈动感。
记得第一次读到“宿命”这个词汇,就是在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我被这两个字深深震撼。但是却不懂宿命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宿命究竟意味了什么?命运是可以挣脱的吗?或者,命运是自己能掌握的吗?
书上说,12世纪以后欧洲宗教发展到最鼎盛的时期,于是,被笼罩在浓郁的宗教气氛中的人们,虔诚地祈祷,并迫切希望着能与天上的神灵更接近。于是那些善解人意的法国建筑师们,便适时地也是媚俗地,找到了那种符合宗教精神的建筑方式。那就是在古罗马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更加高耸入云的结构,以满足人们缩短与上帝距离的需求。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开始的部分说,许多年前,当本书的作者造访——或者说得恰当一点,当他研究圣母院的时候,他在两座塔楼之一的暗角上,发现了这个用手刻到墙上的字:
‘AN’AГKN(希腊文,意为命运或者定命、命数)。
哥特式建筑体现了技术与神学以及美学的最完美结合。整座建筑几乎不用墙壁,骨架立面之间是一个个又高又大的窗子,众多带有密肋的拱顶、尖券、飞扶壁和巨大的窗孔构成一个庞大而轻捷的有机体,形成教堂的轻捷与高耸。这是建筑学中的一种怎样的人文学的探索。
雨果说,这个因剥蚀而变黑了的、深深刻在石头上的大写的希腊字,那么粗率的形式和姿态,我们不知道是代表什么,好像是为了叫人明白那是一个中世纪的人写在那儿的,特别是这些字所封锁着的悲哀与不幸的意义,很快地激动了作者。
哥特式建筑的内部空间高旷而明亮,窗户的玻璃全用贵重的彩色颜料装饰而成。这种彩色不仅仅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追求阳光透过彩色玻璃射进来的那种奇光异彩的效果,让虔诚的教徒们由此而产生出一种对天国无限向往的宗教心理。
雨果接着说,人要在怎样的时刻,才会去乞求命运?才非要把这罪恶或不幸的印记留在古老教堂的塔楼之后,才肯离开人世?
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在经历了差不多两百年的续建之后,才最终全部完工。圣母院不仅古老神圣,而且还是英雄拿破仑登基加冕的场所。这座教堂曾历经磨难,多次险些被夷为平地或被大火焚毁,但却最终都化险为夷,巴黎人说那是圣母的庇护。
雨果在他的前言中反复提到不幸,而那些不幸又总是和罪恶连在一起。这个不幸和罪恶的所指,应当就是那个克罗德副主教。这个主教该是在中世纪宗教严酷统治下煎熬着的一个男人。他身为神职人员,将灵魂和肉体都供奉于神圣的祭坛;而作为有着人类物质欲望的男人,又对美丽的吉普赛姑娘爱斯梅拉达满怀了爱情。于是他身处两难,既不能违背宗教,又不愿抛弃爱情。如此扭曲的人生刚好被雨果所洞察,于是他写下了不朽的《巴黎圣母院》,以作为对中世纪宗教非人性的深刻批判。雨果说,人不能为自己而生存,该是多大的痛苦。
巴黎圣母院坐落在美丽的西岱岛上。这是塞纳河上最大的一个岛屿。自公元3世纪开始,这里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公共生活的中心。这里也是法国最早的宗教活动的中心,人们在此修建教堂和法院。后来的众多桥梁又将西岱岛和塞纳河两岸连接起来,然后是一条条道路沿着河岸伸展开去。
在《巴黎圣母院》中,无疑是克罗德副主教代表了“宿命”的全部含义,这是我们在小说中所朦胧看到的。只是我们没有可能也像当年的雨果那样爬上圣母院的塔楼,去寻找刻写在塔楼暗角上的那个大写的希腊字。但是雨果还是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命运,而命运之于一个人的生存又意味了什么。我曾在我的长篇小说《我们家族的女人》中也意识到这一点,是因为家族女人的命运让人不能不相信“宿命”。那是像哥特式教堂一样神秘的一种上帝的安排。
想着那个不幸的教堂中的男人,为他悲哀。但又想,那么你呢?你自己?或者你们这些陷在“宿命”之中却又毫无知觉的芸芸众生?尽管你能够远离中世纪的蒙昧,但是你就可以为自己而生存吗?你以为你主宰了你自己,主宰了你的爱和你的恨,但你为什么还是不能够成为你真正想成为的那个人呢?
或者深夜中的巴黎圣母院更让人迷恋。因为很冷,便渴望着某种宗教的光芒。我一直觉得人可以没有宗教,但是不能够没有宗教感。宗教感是人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那会让你永不放弃自己,让你有忏悔之心,甚至有罪恶感,有一种神圣的精神需求。
也是雨果让我终于认识到,其实人是很难成为他自己的。即或是,即或你的心是属于你的,但你的灵魂、你的血脉也不是你能支配的。你以为是你自己走出的人生的每一个脚步,其实都是别人事先为你安排的。所以你只能茫然前行,哪怕前边是陷阱,你也终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跟着那命运,直到,生命最后的那一刻。
第二天清晨下起了雨,而到巴黎圣母院的行程就被安排在了阴冷的雨中。不知道为什么自从来到欧洲,凡是我们要去参观教堂的时候,都会在这种凄迷的气候中。那大概也是上天的安排,是那种所谓的“宿命”吧。阴雨会让人陡生忧郁,在慕尼黑参观圣母院的时候黑云压境;在科隆参观大教堂的时候更是顷刻之间的大雨倾盆;而巴黎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就下起了雨,雨虽然不大,但却绵绵密密,足以让人没了心情。而更令人惊奇的是,每一次离开教堂那样的地方之后,又会陡然地阳光灿烂。难道教堂就是让人忧郁悲伤的地方吗?
一定是因为这座建筑本身,因为它在西方建筑史上,是哥特式建筑的经典,也是哥特时期第一座追求高耸向上的动感的教堂,后来成为欧洲很多教堂的范本。
而我却是从雨果那里,知道了这座悲伤的圣母院。那是一个关于宗教、爱情,以及善与恶的故事。雨果把它创造了出来,便成为文学中的永恒。所以我宁可认为是雨果创造了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给了我们他心目中的那个教堂的样子。还有敲钟人。
书上说,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2到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它的特点是,无论建筑的外观还是内部空间都追求一种轻盈、飞升的强烈动感。
记得第一次读到“宿命”这个词汇,就是在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我被这两个字深深震撼。但是却不懂宿命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宿命究竟意味了什么?命运是可以挣脱的吗?或者,命运是自己能掌握的吗?
书上说,12世纪以后欧洲宗教发展到最鼎盛的时期,于是,被笼罩在浓郁的宗教气氛中的人们,虔诚地祈祷,并迫切希望着能与天上的神灵更接近。于是那些善解人意的法国建筑师们,便适时地也是媚俗地,找到了那种符合宗教精神的建筑方式。那就是在古罗马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更加高耸入云的结构,以满足人们缩短与上帝距离的需求。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开始的部分说,许多年前,当本书的作者造访——或者说得恰当一点,当他研究圣母院的时候,他在两座塔楼之一的暗角上,发现了这个用手刻到墙上的字:
‘AN’AГKN(希腊文,意为命运或者定命、命数)。
哥特式建筑体现了技术与神学以及美学的最完美结合。整座建筑几乎不用墙壁,骨架立面之间是一个个又高又大的窗子,众多带有密肋的拱顶、尖券、飞扶壁和巨大的窗孔构成一个庞大而轻捷的有机体,形成教堂的轻捷与高耸。这是建筑学中的一种怎样的人文学的探索。

雨果说,这个因剥蚀而变黑了的、深深刻在石头上的大写的希腊字,那么粗率的形式和姿态,我们不知道是代表什么,好像是为了叫人明白那是一个中世纪的人写在那儿的,特别是这些字所封锁着的悲哀与不幸的意义,很快地激动了作者。
哥特式建筑的内部空间高旷而明亮,窗户的玻璃全用贵重的彩色颜料装饰而成。这种彩色不仅仅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追求阳光透过彩色玻璃射进来的那种奇光异彩的效果,让虔诚的教徒们由此而产生出一种对天国无限向往的宗教心理。
雨果接着说,人要在怎样的时刻,才会去乞求命运?才非要把这罪恶或不幸的印记留在古老教堂的塔楼之后,才肯离开人世?
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在经历了差不多两百年的续建之后,才最终全部完工。圣母院不仅古老神圣,而且还是英雄拿破仑登基加冕的场所。这座教堂曾历经磨难,多次险些被夷为平地或被大火焚毁,但却最终都化险为夷,巴黎人说那是圣母的庇护。
雨果在他的前言中反复提到不幸,而那些不幸又总是和罪恶连在一起。这个不幸和罪恶的所指,应当就是那个克罗德副主教。这个主教该是在中世纪宗教严酷统治下煎熬着的一个男人。他身为神职人员,将灵魂和肉体都供奉于神圣的祭坛;而作为有着人类物质欲望的男人,又对美丽的吉普赛姑娘爱斯梅拉达满怀了爱情。于是他身处两难,既不能违背宗教,又不愿抛弃爱情。如此扭曲的人生刚好被雨果所洞察,于是他写下了不朽的《巴黎圣母院》,以作为对中世纪宗教非人性的深刻批判。雨果说,人不能为自己而生存,该是多大的痛苦。
巴黎圣母院坐落在美丽的西岱岛上。这是塞纳河上最大的一个岛屿。自公元3世纪开始,这里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公共生活的中心。这里也是法国最早的宗教活动的中心,人们在此修建教堂和法院。后来的众多桥梁又将西岱岛和塞纳河两岸连接起来,然后是一条条道路沿着河岸伸展开去。
在《巴黎圣母院》中,无疑是克罗德副主教代表了“宿命”的全部含义,这是我们在小说中所朦胧看到的。只是我们没有可能也像当年的雨果那样爬上圣母院的塔楼,去寻找刻写在塔楼暗角上的那个大写的希腊字。但是雨果还是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命运,而命运之于一个人的生存又意味了什么。我曾在我的长篇小说《我们家族的女人》中也意识到这一点,是因为家族女人的命运让人不能不相信“宿命”。那是像哥特式教堂一样神秘的一种上帝的安排。
想着那个不幸的教堂中的男人,为他悲哀。但又想,那么你呢?你自己?或者你们这些陷在“宿命”之中却又毫无知觉的芸芸众生?尽管你能够远离中世纪的蒙昧,但是你就可以为自己而生存吗?你以为你主宰了你自己,主宰了你的爱和你的恨,但你为什么还是不能够成为你真正想成为的那个人呢?
或者深夜中的巴黎圣母院更让人迷恋。因为很冷,便渴望着某种宗教的光芒。我一直觉得人可以没有宗教,但是不能够没有宗教感。宗教感是人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那会让你永不放弃自己,让你有忏悔之心,甚至有罪恶感,有一种神圣的精神需求。
也是雨果让我终于认识到,其实人是很难成为他自己的。即或是,即或你的心是属于你的,但你的灵魂、你的血脉也不是你能支配的。你以为是你自己走出的人生的每一个脚步,其实都是别人事先为你安排的。所以你只能茫然前行,哪怕前边是陷阱,你也终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跟着那命运,直到,生命最后的那一刻。
第二天清晨下起了雨,而到巴黎圣母院的行程就被安排在了阴冷的雨中。不知道为什么自从来到欧洲,凡是我们要去参观教堂的时候,都会在这种凄迷的气候中。那大概也是上天的安排,是那种所谓的“宿命”吧。阴雨会让人陡生忧郁,在慕尼黑参观圣母院的时候黑云压境;在科隆参观大教堂的时候更是顷刻之间的大雨倾盆;而巴黎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就下起了雨,雨虽然不大,但却绵绵密密,足以让人没了心情。而更令人惊奇的是,每一次离开教堂那样的地方之后,又会陡然地阳光灿烂。难道教堂就是让人忧郁悲伤的地方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