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推动薄弱中小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生成和发展是当前统筹教育发展的重点与难点。在此过程中要系统考虑薄弱中小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生成和发展氛围、领导班子建设等各方面的问题,多管齐下,形成薄弱中小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综合生成和发展的生态。
关键词:薄弱中小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生成与发展
一、薄弱中小学校现存教育资源的现状
首先,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不少薄弱中小学校虽已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但总量不够质量不高.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很多新学科和小门类学科的资源难以找到。
其次.优质教育资源后续建设不到位.部分资源没有补充发展。很多课程资源被评选为“优质”教学资源后,就没有再补充更新和发展,内容陈旧,导致资源无人问津,成为一个闲置的摆设。笔者调查发现。有近30%的中小学校教育资源近期没有更新补充过.甚至还是刚建时的内容。
第三,对优质教育资源缺乏有效管理,部分资源难以使用。目前很多优质教育资源都是基于网络分布的.存储和管理在不同机构的服务器内,日常维护由专门机构或课程组负责。尽管分布式发布方式更加方便教育资源的不断建设、更新和完善,能更好地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共享,但仍没有达到理想效果,部分原因是由于专门机构或课程组的管理和维护没有到位。
第四,资源建设缺乏针对性,功能单一。优质教学资源的功能是多层次的。教师需求的多是一些与教学和备课相关的资源,而学生希望得到的则是和学习密切相关和感兴趣的的资源。在教育资源建设时,不少中小学校设计的对象多处于同一水平层次,致使功能单一,很难满足师生的多元化需求。
第五,教改滞后,与优质教育资源建设要求脱节严重。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教改、提高教学质量。但目前绝大多数中小学校在建设优质教学资源时还是以教为主.强调为一线教师的学科教学服务.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及研究等重视不够.支持的力度不大。
二、推动薄弱中小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生成和发展的途径分
首先.重视薄弱中小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生成和发展良好氛围的营造,形成宽松高效利好的发展环境。薄弱中小学校要积极和善于利用政策优势造就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生成和发展的条件.包括:一是利用城乡办学条件均衡的“物质保障线”,加大对薄弱学校的经费投入,使薄弱学校在场地与校舍、设备与设施、经费保障及教师编制等方面获得政策的倾斜性支持:二是利用城乡师资配置均衡的“人事编制线”,配备齐全教师队伍,并根据年级、班级、学科类别实现合理的师生比:三是利用管理水平均衡的“干部水准线”,引进优秀校长、建立优秀领导班子,在校长定期交流轮换、城乡学校“捆绑”发展中,通过统一调配、统一管理、统一考评,实现理念、资源、方法、成果、利益共享;四是利用教育质量均衡的“质量标准线”.在优质生指标切块分配中.获得升学竞争的生存空间,并挖掘学校优势,办出特色。
其次.加强薄弱中小学校领导班子建设.为优质教育资源的生成和发展保驾护航。中小学校领导班子是一校之“魂”,是学校与教职工生存和发展的希望。中小学校领导班子的管理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是“盘活”学校管理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生成和发展的关键。教育主管行政部门应采取定期学习研讨、交流轮换等措施来提升薄弱中小学校领导班子的管理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切实从领导班子建设上保证薄弱中小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生成和发展。
第三,强化教师的培训和校际交流,建设优质教师资源。建设优质的教师资源是推动薄弱中小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生成和发展的关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对促进薄弱中小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生成和发展工作的领导.统筹优秀中小学校和薄弱中小学校问的教师资源,一方面,在吸纳新的优质教师的同时,不断为薄弱中小学校的教师专业提升和职业能力培训创造条件和提供方便;另一方面,把城市学校优秀教师派往农村学校支教、把薄弱学校教师派往城市学校进修。这样一来,农村薄弱学校得到了教师资源支持、上派教师得到了学习机会,下派教师也得到了教育锻炼.从而使优质教师资源在教育统筹发展中不断得到生成和发展。
第四,立足课堂教学研究,深化课程教育改革,建设优质的课程体系资源。课程资源体系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必须以教育科研为导向.深入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成果来推动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能力的转变及提高。在课程体系方面,应研究不同课程、专业的性质与特点,以及教学对象的类型及特征,要重视教学设计,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课程应能够帮助解决教学上的重点、难点、关键内容或文字教材难以解决的问题,从传统教导性转向对话性;在教学内容上,建设的教学内容要先进,要能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积极开展校本研究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推动课程改革。还应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形成优质的课程体系资源。
第五,推动薄弱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为优质教育资源的生成和发展提供新途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资源获取提供了新的途径,薄弱中小学校可以利用光盘、网络等多媒体方式获取教育资源。薄弱中小学校也因教育资源的获取而获得改革与发展的资源基础.这对于解决薄弱中小学校的教育资源匮乏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薄弱中小学校这种多媒体式的获取教育资源方式具有薄弱学校与优秀学校共享教育资源、共同发展的“共享性”特征。薄弱中小学校不以减少优秀学校教育资源、放慢优秀学校发展为代价.在实现优秀中小学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能促进薄弱学校因为教育资源问题的解决而加快发展.是“双赢性”的教育资源“均衡”,体现了公平意义的均衡。和单纯的教师相比交流,它在不削弱优秀学校教育资源及其优势组合下,优势较为明显。当然,薄弱中小学校还要研究所获取的多媒体教育资源的“校本化”的利用问题。研究表明,薄弱中小学校使用多媒体教育资源时,如果简单复制,就会出现教学内容的信息容量、呈现架构、教学内容与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生的学习风格是否匹配等适应性问题,容易出现教学氛围低迷、教学信息反馈弱化、教学秩序维持难度加大等现象。
第六.注重薄弱中小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生成和发展的监管和评估,建立健全监管和评估体系。根据薄弱中小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生成和发展的目标。运用一定的方法对优质教育资源生成和发展的实际效果进行相应的督促监管和价值判断.收集其生成和发展方面的信息,并进行科学分析,对存在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纠正和调控。对优质教育资源生成和发展的特点和要求,设计可操作的团队建设工作的预期目标、观测点、过程监管和结果评价等环节,形成规范科学的监管和评估体系。
三、小结
总之.推动薄弱中小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生成和发展既是当前统筹教育发展的重点,又是难点。这就要求在推动薄弱中小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生成和发展时要系统考虑薄弱中小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生成和发展氛围.形成薄弱中小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综合生成的生态。同时,也要提供浓郁的社会氛围和政策环境。
关键词:薄弱中小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生成与发展
一、薄弱中小学校现存教育资源的现状
首先,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不少薄弱中小学校虽已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但总量不够质量不高.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很多新学科和小门类学科的资源难以找到。
其次.优质教育资源后续建设不到位.部分资源没有补充发展。很多课程资源被评选为“优质”教学资源后,就没有再补充更新和发展,内容陈旧,导致资源无人问津,成为一个闲置的摆设。笔者调查发现。有近30%的中小学校教育资源近期没有更新补充过.甚至还是刚建时的内容。
第三,对优质教育资源缺乏有效管理,部分资源难以使用。目前很多优质教育资源都是基于网络分布的.存储和管理在不同机构的服务器内,日常维护由专门机构或课程组负责。尽管分布式发布方式更加方便教育资源的不断建设、更新和完善,能更好地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共享,但仍没有达到理想效果,部分原因是由于专门机构或课程组的管理和维护没有到位。
第四,资源建设缺乏针对性,功能单一。优质教学资源的功能是多层次的。教师需求的多是一些与教学和备课相关的资源,而学生希望得到的则是和学习密切相关和感兴趣的的资源。在教育资源建设时,不少中小学校设计的对象多处于同一水平层次,致使功能单一,很难满足师生的多元化需求。
第五,教改滞后,与优质教育资源建设要求脱节严重。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教改、提高教学质量。但目前绝大多数中小学校在建设优质教学资源时还是以教为主.强调为一线教师的学科教学服务.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及研究等重视不够.支持的力度不大。
二、推动薄弱中小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生成和发展的途径分
首先.重视薄弱中小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生成和发展良好氛围的营造,形成宽松高效利好的发展环境。薄弱中小学校要积极和善于利用政策优势造就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生成和发展的条件.包括:一是利用城乡办学条件均衡的“物质保障线”,加大对薄弱学校的经费投入,使薄弱学校在场地与校舍、设备与设施、经费保障及教师编制等方面获得政策的倾斜性支持:二是利用城乡师资配置均衡的“人事编制线”,配备齐全教师队伍,并根据年级、班级、学科类别实现合理的师生比:三是利用管理水平均衡的“干部水准线”,引进优秀校长、建立优秀领导班子,在校长定期交流轮换、城乡学校“捆绑”发展中,通过统一调配、统一管理、统一考评,实现理念、资源、方法、成果、利益共享;四是利用教育质量均衡的“质量标准线”.在优质生指标切块分配中.获得升学竞争的生存空间,并挖掘学校优势,办出特色。
其次.加强薄弱中小学校领导班子建设.为优质教育资源的生成和发展保驾护航。中小学校领导班子是一校之“魂”,是学校与教职工生存和发展的希望。中小学校领导班子的管理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是“盘活”学校管理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生成和发展的关键。教育主管行政部门应采取定期学习研讨、交流轮换等措施来提升薄弱中小学校领导班子的管理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切实从领导班子建设上保证薄弱中小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生成和发展。
第三,强化教师的培训和校际交流,建设优质教师资源。建设优质的教师资源是推动薄弱中小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生成和发展的关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对促进薄弱中小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生成和发展工作的领导.统筹优秀中小学校和薄弱中小学校问的教师资源,一方面,在吸纳新的优质教师的同时,不断为薄弱中小学校的教师专业提升和职业能力培训创造条件和提供方便;另一方面,把城市学校优秀教师派往农村学校支教、把薄弱学校教师派往城市学校进修。这样一来,农村薄弱学校得到了教师资源支持、上派教师得到了学习机会,下派教师也得到了教育锻炼.从而使优质教师资源在教育统筹发展中不断得到生成和发展。
第四,立足课堂教学研究,深化课程教育改革,建设优质的课程体系资源。课程资源体系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必须以教育科研为导向.深入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成果来推动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能力的转变及提高。在课程体系方面,应研究不同课程、专业的性质与特点,以及教学对象的类型及特征,要重视教学设计,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课程应能够帮助解决教学上的重点、难点、关键内容或文字教材难以解决的问题,从传统教导性转向对话性;在教学内容上,建设的教学内容要先进,要能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积极开展校本研究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推动课程改革。还应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形成优质的课程体系资源。
第五,推动薄弱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为优质教育资源的生成和发展提供新途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资源获取提供了新的途径,薄弱中小学校可以利用光盘、网络等多媒体方式获取教育资源。薄弱中小学校也因教育资源的获取而获得改革与发展的资源基础.这对于解决薄弱中小学校的教育资源匮乏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薄弱中小学校这种多媒体式的获取教育资源方式具有薄弱学校与优秀学校共享教育资源、共同发展的“共享性”特征。薄弱中小学校不以减少优秀学校教育资源、放慢优秀学校发展为代价.在实现优秀中小学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能促进薄弱学校因为教育资源问题的解决而加快发展.是“双赢性”的教育资源“均衡”,体现了公平意义的均衡。和单纯的教师相比交流,它在不削弱优秀学校教育资源及其优势组合下,优势较为明显。当然,薄弱中小学校还要研究所获取的多媒体教育资源的“校本化”的利用问题。研究表明,薄弱中小学校使用多媒体教育资源时,如果简单复制,就会出现教学内容的信息容量、呈现架构、教学内容与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生的学习风格是否匹配等适应性问题,容易出现教学氛围低迷、教学信息反馈弱化、教学秩序维持难度加大等现象。
第六.注重薄弱中小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生成和发展的监管和评估,建立健全监管和评估体系。根据薄弱中小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生成和发展的目标。运用一定的方法对优质教育资源生成和发展的实际效果进行相应的督促监管和价值判断.收集其生成和发展方面的信息,并进行科学分析,对存在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纠正和调控。对优质教育资源生成和发展的特点和要求,设计可操作的团队建设工作的预期目标、观测点、过程监管和结果评价等环节,形成规范科学的监管和评估体系。
三、小结
总之.推动薄弱中小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生成和发展既是当前统筹教育发展的重点,又是难点。这就要求在推动薄弱中小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生成和发展时要系统考虑薄弱中小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生成和发展氛围.形成薄弱中小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综合生成的生态。同时,也要提供浓郁的社会氛围和政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