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增温对陆地生态系统根系生物量的影响

来源 :植物生态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srabbithh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系是植物吸收土壤水分和养分的重要器官,驱动着多个生态系统过程,该研究揭示了实验增温对根系生物量的影响及机制,可为气候变暖背景下土壤碳动态和生态系统过程的变化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从已发表的151篇国内外研究论文中收集到611组数据,通过整合分析(meta-analysis)方法研究了实验增温对根系生物量(根系总生物量、粗根生物量、细根生物量、根冠比)的影响,并探讨了增温幅度、增温年限、增温方式的影响,以及根系生物量对增温的响应与本底环境条件(生态系统类型、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干旱指数)的关系.结果 表明:(1)模拟增温使细根生物量显著增加8.87%,而对根系总生物量、粗根生物量、根冠比没有显著影响;(2)中等强度增温(1-2℃)使得细根生物量和根冠比分别提高14.57%和23.63%;中短期增温实验(<5年)对细根生物量具有促进影响,而长期增温实验(≥5年)使细根生物量有降低的趋势;开顶箱增温和红外辐射增温分别使细根生物量显著提高了17.50%和12.16%,而电缆加热增温使细根生物量和粗根生物量显著降低了23.44%和43.23%;(3)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对于增温响应不一致,模拟增温使苔原生态系统细根生物量显著提高了21.03%,细根生物量对增温的响应与本底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干旱指数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其他文献
针对命名数据网络中的数据拥塞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即时调整兴趣包发送速率的显式拥塞控制方法.当网络发生拥塞时,通过计数器和整形队列对贪婪流的速率进行限制,并更新兴趣包中的拥塞信息域将其逐跳反馈给下游路由节点;通过数据包将拥塞信息反馈给内容请求者,内容请求者据此调整兴趣包发送速率.同时引入延时差值来对不同数据流进行优先级的划分,保证了不同数据流的服务质量.基于ndnSIM 2.0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在有效提高瓶颈链路利用率的同时实现较低的丢包率.
以新晃侗族自治县(以下称“新晃县”)84个出列村农户为研究对象,从基础设施、教育医疗、收入状况、产业发展四个方面构建脱贫成效指标体系,对2019年新晃县出列村农户脱贫成效的空间格局、脱贫类型划分与路径进行研究.结果 表明:(1)新晃县出列村农户脱贫成效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基础设施脱贫成效平均得分为2.53,整体呈“北高南低”的态势;教育医疗脱贫成效平均得分为2.65,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收入脱贫成效平均得分为2.48,呈高、中、低得分区域交替分布态势;产业脱贫成效平均得分为4.2
从水热积指数出发,基于1931-2019年Climatic Research Unit(CRU)再分析资料,运用多时序分析方法,从多时间尺度分析中亚水热资源匹配空间特征和时序变化,并进行敏感归因探究.结果 表明:(1)空间上中亚水热匹配条件存在相对优劣,优势区多分布于高纬及高山高原地带,水热资源匹配较差区域分布于南部沙漠.优势区多和同期降水高值区、潜在蒸散低值区和气温低值区重合,年际水热积指数变化不明显或呈弱下降趋势;较差区域多为同期潜在蒸散和气温高值区,降水低值区,水热积指数降低且年际变幅较大.(2)中
植物叶片具有根据不同环境状况调整表型特征的能力,叶片性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直接影响植物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生存、分布和迁移.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红树林正向高纬度地区扩张,然而关于红树植物叶片性状对不同生长地点温度变异的适应性遗传仍缺乏了解.该研究采用同质园法以来自6个不同纬度种群的木榄(Bruguiera gymnorhiza)和5个不同纬度种群的秋茄树(Kandelia obovata)幼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其叶片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参数,分析红树幼苗叶片的解剖结构特征与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及对种源地温度的适
在简要讨论外来植物相关定义的基础上,对中国外来归化植物的调查和编目现状进行了概述;并对近年发表的两篇文章中外来归化植物数据进行了订正.
水、能源、粮食均为战略性、基础性资源,三者之间相互关联,彼此制约,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通过梳理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领域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尺度等,进一步明确了变化环境影响下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概念框架及其风险关系的传递与表达,指出当前对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理解尚未统一,广泛采用的有“联系论”和“方法论”.现有研究对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进行了现状评估,资源间相互消耗关系的量化与不同情景下的仿真模拟.研究中存在数据缺失、不一致,评估因素单一,缺少动态反馈机制,难以真正应用到政策
物种多样性格局同时受到多个因子和过程的综合作用.以往对水生植物多样性格局形成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何限制、水分能量状况或随机过程等少数因子方面.该研究通过野外调查,研究柴达木盆地水生植物沿经度和纬度梯度的分布格局,并验证了对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影响较大的水分-能量假说、栖息地异质性假说、空间自相关、物种-面积效应和中域效应这5种假说.主要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水生植物多样性沿经度和纬度梯度均呈现“∩”形单峰格局.回归分析显示中域效应和物种-面积效应显著影响柴达木盆地水生植物多样性格局,而水分-能量、栖息地异质性
在讨论农产品质量安全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农产品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CRITIC法、Ganger因果检验和回归分析等方法,使用2005-2018年中国时序数据,测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内部协调度的农业要素投入和管制导向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农产品质量安全内部存在相对单向的扰动,属于数量安全高于质量安全的非均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内部呈现出高度的内部耦合,但发展协调度不高;化学品投入和产业投入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内部协调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其他要素投入影响不明显
火作为一个基础的生态因子,对森林、草地等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种子萌发是种子植物的重要生活史阶段,也是火后植被更新和恢复的主要途径.植被燃烧产生了烟、热以及与烟相关的一系列火烧信号,在打破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文将火烧信号分为物理信号和化学信号,物理信号主要是伴随火烧产生的高温,化学信号主要包括气态烟以及近年来从烟水中提取的影响种子萌发的关键化学物质karrikins和glyceronitrile.该文围绕火烧的基本信息,火烧信号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火烧信号在实践中的应
污染治理是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难点与痛点,而污染密集型产业集聚正是造成长江环境问题的重要诱因.从对绿色发展效率的作用机理出发,采用加权标准差椭圆等方法,识别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份污染密集型产业集聚的时空演化格局并探究其绿色经济效应.结果 显示:长江经济带污染密集型产业集聚深度弱于全国水平,产业结构朝绿色低碳化转型;长江经济带污染密集型产业集聚地区分异显著,中上游地区污染产能集聚能力较强;污染密集型产业集聚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能力在短期内具有抑制作用,但存在长期绿色转型机制,上中下游地区绿色转折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