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更新世松花江水系反转r——来自荒山岩芯Sr-Nd同位素特征指示

来源 :沉积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45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系重建对于理解全球变化和区域响应至关重要.松花江水系演化研究极为薄弱,尤其对第四纪早期松花江水系是否发生倒转一直存在争议,且无明确证据.河流沉积物是水系演化最直观的证据.为此,选择哈尔滨荒山(HS)钻孔岩芯沉积物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磁化率、古地磁和Sr-Nd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表明,岩芯62.3 m(0.94 Ma B.P.)深度上、下地层的磁化率和Sr-Nd同位素特征存在较大差异.62.3 m以下地层磁化率极低,多次出现0值,且变幅较小.Sr-Nd同位素组成与依兰方向现代水系的Nd同位素特征相近;然而62.3 m以上地层磁化率急剧增大,并呈现周期性的高低变化.Sr-Nd同位素组成小幅度变化,表现出与松原方向现代水系相近的Nd同位素特征.表明了早更新世晚期松花江中上游(肇源—依兰河段)水系流向曾发生反转.早更新世早—中期,松花江中上游与下游尚未贯通.以佳依(佳木斯—依兰)分水岭为界,松花江下游向东流经三江平原,而松花江中上游向西流入松嫩湖盆;早更新世晚期,由于构造—气候变化的共同作用,佳依分水岭不断抬升,而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持续下降,导致分水岭两侧河流向源侵蚀,在0.94 Ma B.P.,佳依分水岭被切穿,松花江中上游水系被下游水系所袭夺,流向开始倒转,中上游与下游贯通,现代松花江水系逐渐建立.
其他文献
准确估算大区域尺度高分辨率森林地上生物量(above ground biomass,AGB)及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对全球气候变化及影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森林AGB估算中,传统森林样地清查法的估算结果较准确可靠,但需要大量野外实地调查,费时费力且破坏性大。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空间异质性、抽样方式及观测时间等的差异,该方法应用于大区域森林生物量估算时存
期刊
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E23)为例,基于钻井岩芯、测录井和配套分析等资料发现,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E23)整体为干旱、咸化背景下的湖相混合沉积,但内部岩石
现代雷达一般都工作在1千兆赫到35千兆赫之间,共相应波长为米波和厘米波段。而毫米波雷达使用的则是新开发的、波长更短的毫米波段,共频谱在30千兆赫到300千兆赫之间。最近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的生存环境和经营管理模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这也使得作为企业管理核心内容的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