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支持下“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实践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ngqing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模式作为现代教学论发展中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受到国内外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者的普遍重视和关注。在教学人教版《国共的十年对峙》一课时,教师可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支撑,运用“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来开展,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信息技术;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5007102
  国共的十年对峙时期,是中共探索革命道路的重要阶段,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一个转折点,如何厘清这十年历史发展的脉络和阶段特征,是高考考纲的基本要求。笔者认为,在这一课设计中关键要讲清这几个问题:一是中共是如何从大革命失败中重新领导革命的;二是中共从城市起义失败的教训中怎样探索新道路;三是在革命形势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为什么没能彻底粉碎国民党的“围剿”;四是在红军长征中是什么挽救了中国革命。而上述问题的解决恰恰又有助于我们理解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后形成的全民族抗战局面。课程内容是教学设计的基础。真正走进历史,教学设计的思路自然会丰富多彩。本课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了“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从而顺利达成了教学目标,实现了课标要求。
  一、教与学的过程
  (情境导入)展示“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里的“兄弟”是指国共两党,国共两党是如何成为兄弟的?“兄弟”应该是感情很深,为什么这里提到“劫波”“恩仇”?为什么又会“相逢一笑泯恩仇”呢?
  展示“蒋介石叛变革命”的图片。
  (师)这幅图片反映哪个历史事件?在这次政变中,国民党大肆屠杀共产党,当时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采取的态度是什么?这种妥协和退让有没有换取敌人停止屠杀的行动?当时有近一半的党员被杀害,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选择了哪条路?是通过哪个事件体现的?(学生回答略)
  第一环节:奋起反抗——攻打大城市
  要求学生掌握南昌起义的经过、意义。
  (师)在南昌起义之前,中共有没有自己的军队?(学生回答略)我们前面讲过第一次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共产党是没有自己的武装的。南昌起义使中共有了自己指挥的军队,后来就把8月1号定为建军节。
  (承转)南昌起义是在行动上所作出的反映,我们在思想上、方针上作出一定的纠正是哪次会议?(学生回答略)
  (师)请同学们看教材71页,这次会议的内容主要有两个,第一是纠正陈独秀的右倾错误,那么第二是什么?(学生回答略)所以后面的秋收起义是在八七会议的指导下完成的。下面我们来看秋收起义。
  (师)秋收起义原定目标是攻打长沙,这一目标有没有达成?那么我想请问同学们,南昌起义南下广州与秋收起义进攻大城市长沙,最后都没有实现,这是为什么?这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略)
  (承转)毛泽东当时没有钻牛角尖,而是率领军队去哪里啊?开创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第二环节:拨云见日——城市转农村
  (师)原先准备攻打大城市,现在却跑到了井冈山,就好比我准备请大家吃大餐,后来把你们带到门口小店,大家心理落差很大。很多人在当时有疑虑,我们能不能取得革命胜利,敌人在城市,我们在农村。当时毛泽东就写了一系列文章来阐述去农村的合理性。他认为,我们只要做好三件事就可以取得革命成功。请同学们看教材71页,说出是哪三件事。
  情境创设:PPT展示“1930年江西永丰兴国土地调查情况”(略)。
  问题:表格反映了什么现象?在农村进行革命斗争必须取得哪些人的支持?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师生合作探究)
  第三环节:星火燎原——工农武装割据
  (师)毛泽东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总结为一个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这三个环节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什么?因为没有土地革命,红军就得不到群众支持,根据地也就得不到巩固和发展,因此毛泽东的这个思想以土地革命为核心。在国共对峙的十年中,共产党的主要任务就是土地革命,所以,国共对峙十年又称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根据地是第一块根据地,后来很多地方的共产党员纷纷效仿这个井冈山模式,走农村路线,用毛泽东的话来概括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这些根据地分布来看形成一种什么态势?这种态势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所以,到1931年成立了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从政权建设角度讲,国共两党都有自己的政府,正式形成对峙的局面。
  (承转)当时共产党的革命形势发展是很不错的,但在这种蓬勃发展的背后有没有其他声音呢?
  要求学生阅读人教版必修1第73页“学习延伸”。
  问题:这两段材料分别代表哪两种观点?为什么会有这两种不同的声音存在?(学生回答略)
  (师)第一种代表毛泽东思想,农村包围城市路线;第二种是城市中心路线。因为中共从成立之初就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共产国际我们前面讲过,它可以指导中共制定方针。当时共产国际唯一成功的例子是苏俄,而苏俄是通过城市中心论来完成的。当时共产国际认为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路线是在否定权威,是走自己的路,这是违背革命规律的,于是就从苏联派了很多人来中国试图取代毛泽东的正确领导。这些人都曾在苏联留学,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海龟”。这些“海龟”能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从后面的史实来看,这些“海龟”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他们当中最出名的两个人是博古和外国人李德。这两只“海龟”有没有找到正確往前爬的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就可以说明。
  第四环节:战略转移——红军长征
  (承转)当时国民党是不能容忍共产党存在的,所以发动数次围剿。前几次都以失败而告终。
  问题: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客观原因在哪里?从主观上来讲又在哪里呢?(学生回答略)   (师)毛泽东以前按照游击战的战略战术来打仗,躲在山沟沟里让敌人找都找不到,李德、博古提出的口号,让人看起来很兴奋,“御敌于国门之外,坚决不放敌人进来”,但实际上这种路线不符合红军的特点。红军武器落后,你拿镰刀斧头去砍别人的机关枪,很容易出问题的,可当时他们确实是这么做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很明了。这场反围剿的失败直接导致后来一场著名的军事行动——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的原因很容易理解,就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而其根源还是“左倾”错误。红军从中央根据地出来,一路狂奔,说句不好听的话就是在逃跑,还不知道往哪里跑。过了四道封锁线,再过湘江,八万红军只剩下三万多,湘江水三天三夜都是红色的。如果再让博古、李德指挥的话,我估计红军和中国革命就完了,我们今天也不用在这上课啦!
  问题:是什么事件扭转了这个局面?(学生回答略)
  追问一: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追问二:为什么说这次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学生回答略)
  (师)从共产党成立到遵义会议,中共以前是共产国际的支部,它的行动由共产国际授意,到了长征时期由于军事战争的缘故,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联系被迫中断了。遵义会议实际上是在没有获得共产国际同意的情况下召开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共发生了什么样变化?原先是照搬照抄,现在是独立自主召开会议,反映了共产党由被迫接受到主动探索,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承转)后来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夺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一路向北到达陕北。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当地红军会师。1936年10月,三大红军主力胜利会师。一路上红军受到的磨难,大家应有所了解,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教师指导归纳)。
  问题: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叫“长征精神”,它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学生回答略)
  (师)长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需要我们去继承与弘扬。
  二、反思
  本课设计以“问题探究”为主旨,在教学过程中凸显学生感知、认知历史的过程,这也是笔者在备课中努力的方向。经过多次的思考和修改,希望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但由于自身理解力和执行力的欠缺,此次设计还有诸多不如意之处。
  在课前设计和课堂执行中,以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材料为基础创设了多种情境,形成了贯穿教学始终的师生探究交流模式。其间,给学生展现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在师生、生生交流过程中,学生不仅是问题的回答者,从某种程度上讲还是课堂的参与者和主导者,他们通过情境引领,参与其中乐于说、敢于说。当然,前提必须是教师乐于、敢于把课堂放手给学生。课下一位学生与笔者交流说:“对于历史知识的获取不再局限于书本,通过本课的问题探究让我更全面地理解了这段历史,从纷繁复杂中厘出一个头绪来。”其实这样的反馈就是对笔者这节课在能力立意方面的肯定。面对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应多元化,在信息技术支撑下如何更好贯彻新一轮课改精神值得我们每位一线教师深究。
  [参考文献]
  唐乐莲.多媒体历史教学中值得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小学电教,2005(12).
  (责任编辑袁妮)
其他文献
[摘 要]主要是由一道模拟题而引发的思考,重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吃透书本细节,真正理解人大代表的四项职权之一——提案权。  [关键词]人大代表 提案权 反思 成长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20083  【试题回放】  据悉,新的高考方案即将出台。人大代表张天域在深入教育一线调研,了解学校、老师、家长态度的基础上向教育部提交了一
[摘要]要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可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角度出发,通过合理创设情境,科学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课堂辩论、时政演讲等途径,提升高中政治课堂的互动实效性。  [关键词]高中政治;互动实效;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2006801  提高高中政治课堂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实效,有助
[摘 要]学业水平测试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课堂复习效率至关重要。实施“活动单导学,自主式研学”是高中历史学科“小高考复习”课堂构建的基本模式,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综合性强。本文围绕历史复习课中“活动单的制作和自主课堂的基本路径”两个方面进行探究,试图探索出一条高中历史复习课课堂教学的新途径,实现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小高考 活动单 自主复习 课堂模
[摘要]文章立足于人教版高中历史课程《历史Ⅰ》第一单元,比较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初高中历史教科书,探讨研究初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教学衔接问题,提出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历史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建设性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80078  任教高一年级的历史课程,笔者都会听到学生抱怨:“高中历史比初中历
[摘要]高中政治一轮复习对高考的成败往往起着决定作用。要提高一轮复习的有效性,高中政治教师应帮助学生加深对考点的理解记忆,掌握易混易错点和重点,并通过分析热点材料来提升学生能力。  [关键词]一轮复习;课堂体验;复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08601  在传统的复习课上,教师一般都清楚学生存在的问题,但是解决的方法比较单一,学
[摘要]教学资源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收集和整理好历史学科的教学资源,对于不断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开阔历史教师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认为,研透课标、教材、学生是做好教学资源收集与整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多主体、多途径和经常化是做好教学资源收集与整理工作的有效途径,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则是做好教学资源收集与整理工作的根本保障。  [关键词]历史学科教学资源收集与整
“抓小偷!抓小偷!”一位大妈一边跑一边大喊。  这阵阵喊声,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大家都飞奔了过来,加入到抓小偷的隊伍中。  某个摄影爱好者拍下了这一幕,但没能拍下全过程,而是照了一组照片。照片上有偷女士提包后逃跑的小偷和在后面抓小偷的人们。  你能从这一组照片中找出谁是小偷吗?  通过这几张照片可不太容易推测出逃跑的小偷,你一定要睁大眼睛好好观察,不要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第一眼看过去,你觉得小偷是
[摘 要]导入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一个良好的导入能唤醒学生大脑中相关的已有知识,使学生做好热身准备,激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与期待,让英语阅读成为学生享受的过程。本文旨在通过对三节不同风格的“同课异构”阅读课导入的探讨,思考初中英语阅读课的导入方法,让导入更精彩。  [关键词]中学英语 阅读课 导入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摘 要]针对教师主导、忽视学生主体的教学现状,“262”自主课堂模式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已经被师生接受、采纳。  [关键词]学生主体 自主课堂 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124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
[摘 要]对2017年高考作文题目进行分析,探讨命题者的命题重点和趋势,在学习方法和应对策略方面给学生提供建议。  [关键词]高考作文;备考策略;大局;传统;思辨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4002902  2017年高考作文题目自公布以来已经引起各方的讨论多时,笔者希望通过对题目的分析,不仅仅针对高三备考的学生,更面向离高考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