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里的爱情从荷兰贵族小姐到中国媳妇

来源 :家庭之友·佳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china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位贵族小姐的名字叫范·霍亨德普·米拉,娘家在荷兰。她的老伴杨大爷叫杨宝禄,土生土长的老北京。在两人牵手走过的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这条老胡同见证了一段从一见钟情到白头偕老的爱情故事。
  大雨是我俩的媒人
  1956年夏季的一天,北京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市电机总厂工作的杨宝禄下班回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让他在公交车站和米拉撞出了缘分。
  说起当年事,米拉的中国话,便是一串串的。她说,那天下雨,自己打着雨伞在5路汽车站等车,忽然伞下钻进一个男青年。没有别的理由,躲雨呗。伞外大雨滂沱,伞下两人相视一笑。米拉有伞,所以她把男青年送回了家。
  第二天,米拉听街坊说有个秀气的中国小伙子等在院外,一看,正是昨天那位。原来昨天她把地址告诉他了。米拉的大姐当时就埋怨她,放着周围那么多优秀的追求者不找,为什么偏要找个中国穷光蛋。米拉回答大姐:“不是找的,是碰上的。”当时米拉随母亲、姐姐和继父一起来华,在北京住了3年了,杨宝禄是她第一个看上眼的男子汉。可那时她已经买好了回荷兰的机票。接下来的4年里,在公共汽车站埋下的爱情种子,借着一封封书信,横跨碧波万顷的大洋,在两个年轻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1960年1月1日,米拉和爱人携手步入婚姻殿堂,北京的胡同里多了一位荷兰姑娘。
  这些年,一茬又一茬的邻居相继搬进了高楼,三个儿女也早已成家立业。可对胡同和大杂院中老屋的迷恋,让他们留了下来。
  一大摞家庭记账本
  杨宝禄是靠寡母在袜厂做工、在幼儿园当老师辛苦赚钱抚养大的独子,后来又靠一名教师资助才从北京大学电机系毕业,家境的贫寒可想而知。为照顾好大家庭,大学毕业的米拉放弃了参加工作,成了一名全职家庭主妇,照顾全家的生活起居。远在荷兰的母亲生怕女儿受委屈,时不时寄来些营养品,都被她当成了给婆婆、孩子们改善生活的“调剂品”了。
  上世纪60年代初,随着家里人口不断增多,经济上越发紧张了,一向认真的杨宝禄开始在家中实行“计划经济”,建立家庭账本,现在杨家还保留着这个传统,家里的记账本已经有厚厚一大摞了。账本里,不光记载着平淡而琐碎的日子,也记载着浓浓的亲情。
  直到1981年,孩子们都大了,家务负担轻了,会多国语言的米拉才外出“打工”,到清华大学、北工大、二外等高校当外教。
  可因为体制原因,米拉最终还是成了一名“家庭妇女”。如今已73岁的她靠着丈夫拿的企业退休金生活,一份退休金两个人“养老”,生活自然清苦一些。常常有人问米拉,如果当年留在荷兰,单是靠显赫的家族地位就能为自己赢得一份不错的生活保障,后悔吗?米拉总是深情地凝视着已是满头白发、满脸皱纹的丈夫说:“宝禄,才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宝贝和幸福!”
其他文献
妹妹王草有个追求者,叫张硕。姐姐王芳也有个追求者,叫吴爽。王草顶替王芳后,吴爽自然而然把王草当成了王芳,像以前那样跟她相处,而这让本来就厌烦吴爽的王草更加反感。而更让王草没想到的是,姐姐竟然早已跟吴爽生米煮成了熟饭。  妹妹不待见准姐夫  我已经忘了第一次面对吴爽是怎样的心态了。大家都知道,人的感情是一点点培养出来的,可是当你突然成为别人感情的闯入者和替代者时,你会何等尴尬?关键是,你对他们的许多
再回到摄影机前,已过15年。  15年前,他是香港知名导演,常与胡慧中、任达华、古天乐等明星大腕合作,导演了《决战天门》、《少林达摩》等多部电影。准备移民美国的他却甘愿为她----深圳街头一个搬砖的打工妹,放弃一切,归隐到偏僻的山中小镇,过着耕田、卖小面的平凡日子。  15年后,她抵押房产,四处借债,只为帮他完成人生最后一部电影。他把这部收山之作取名《踏雪寻梅》,只因她叫蒋雪梅。如今的她容颜不再,
记得刚来到复旦大学的时候,学校附近的人文书店星罗棋布,我常与友人流连其中,随意拾起一本闲书来读,便打发了一下午的时光。  不过两三年间,如今学校附近的实体书店日渐没落,路过时看到的不再是新书广告,常常是清仓转业的告示。  看得出来,多个高校周围的人文书店正在面临经营的寒冬。  如何走过寒冬,重临春日?这实在是值得思索的问题。  人文书店的幸福时光  在我的印象里,上海是一个爱书的城市,不消说福州路
“三叩九拜”是古代的大礼,在一般的理解中,“九拜”就是连续拜九次,而礼法上真实的“九拜”却是另外的样子。  “九拜”是古代行禮时的九种礼拜方式。这九种礼拜方式分别叫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稽首的基本要领如下:跪,拜手,然后手至地,首亦至地。稽首是拜礼之中最敬的方式,臣子对君主用此礼,为吉事之拜的最重者。顿首亦名稽颡,其基本要领如下:先跪拜手,然后手至地,首亦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