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电为核心的综合能源系统研究综述

来源 :山东电力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w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IES)与可再生能源的深度耦合,使得终端电气化率持续上升,以电为核心的IES成为未来能源利用的重要载体。为分析冷、热、电、气多种能流的相互耦合对IES的影响与应用,通过能源枢纽模型对IES展开建模分析,对IES的优化、规划及评价方法进行系统的总结与归纳,介绍IES中常见的商业服务模式及典型应用场景,展示山东电网在综合能源服务平台方面的建设内容。通过总结目前IES的研究情况,对IES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其他文献
同步相量测量单元(Phasor Measurement Unit,PMU)的精度决定着电力系统动态安全监控的性能。然而,在频率偏移和瞬态事件的测量中,传统的离散傅里叶变换法由于受静态相量模型的限制,导致计算结果偏差较大。在动态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相量和频率测量的泰勒加权最小二乘算法(Taylor Weighted Least Square,TWLS)。算法分为两步:首先利用插值离散傅里叶变化法(Interpolation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IpDFT)对波形的参考频率进
为解决在实验室本地完成500 kV标准电压互感器溯源问题,在40%额定电压以下采用直接比较法,40%额定电压以上采用由全电压加法、半电压加法和电压系数法组成的互感器串联加法完成溯源,最终得到120%额定电压以下全部比值误差和相位误差值。从测量重复性、多盘感应分压器、220 kV标准电压互感器、误差测量装置4部分进行不确定度评定,计算了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并采用传递比较法进行了不确定度比对验证,证明溯源结果符合要求。所研究的方法有效避免了500 kV标准电压互感器长途运输造成标准器损坏的隐患,能
大坝的修建在破坏河流纵向连通性的同时也阻碍了鱼类的基因交流,为减缓大坝带来的不利影响、恢复河流连通性,鱼道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鱼道的进口位置选择直接影响着其运行效率,是整个鱼道的关键所在,其通常布置在具有良好诱鱼流态的区域。文章以虎渡溪航电枢纽工程为例,根据其配套的水生生物调查结果确定了该工程的主要过鱼对象为长吻鮠与白甲鱼,同时明确了目标鱼类的适宜流速范围(0.23m/s~1.21m/s)与适宜紊动能范围(0.01m2/s2~0.04m2
中速磨在运行中,煤层厚度、煤粉细度无法在线测量,其运行状况直接影响整个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以某1000 MW机组锅炉两台磨煤机为研究对象,加装了一套中速磨制粉状态监测与智能控制系统,通过实验得出相同给煤量下,随着加载力增大,煤粉细度变细、磨进出口差压减小、煤层厚度变小;相同给煤量下,加载力对磨煤机的单耗影响较小,给煤量对磨煤机的单耗影响较大,且随着给煤量的增加,磨煤机的单耗呈减小趋势;磨煤机分离器转速的增加,煤粉逐渐变细。该试验对通过安装制粉状态监测与智能控制系统提高磨煤机的运行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为研究杨房沟水电站岩体蚀变带区域岩锚梁的稳定性,利用刚体极限平衡法(等K法)和3DEC离散元分析法,探讨了岩体蚀变影响区域岩锚梁的加强方案、稳定特征以及加强效果,综合分析认为岩锚梁增设扶壁墙结构可有效提高岩锚梁的抗滑稳定性,杨房沟地下厂房蚀变带区域的岩锚梁增设5m高的扶壁墙是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
上煤层开采扰动导致底板巷道维护相对困难。以煤峪口矿14-2#煤层81004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分析了采空区下底板岩层变形破坏机理,根据其变形破坏特征大概可以分为3个区域,即煤柱下方垂直压缩破坏区(Ⅰ区)、采空区-煤柱临界压缩膨胀破坏区(Ⅱ区)以及采空区下膨胀破坏区(Ⅲ区)。基于此,开发了采空区下巷道围岩控制技术,即巷道采用“锚网带”配合局部“单体支柱+π型梁”联合支护技术,现场应用后实现了试验巷道的稳定控制。
精准负荷控制属于电网生产大区业务,要求和其他管理大区业务完全隔离。毫秒级精准负荷控制对通信网络的关键需求是毫秒级的超低时延,5G技术具有低时延、高可靠性的特点,理论上能够满足精准负荷控制的要求。基于此,研究5G的网络切片技术和低时延技术,并且基于5G技术,对负荷控制业务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5G技术能满足负荷控制业务对端到端通道50 ms的时延要求,取代光纤通信进行负荷终端之间实时通信。在实验室搭建源网荷毫秒级控制业务测试网络,初步完成负控业务基于5G环境的可行性测试,并与基于4G环境下的测试进行了对
针对多煤层开采上覆煤层后采空区及遗留煤柱引起底板应力变化,对寺河二号井94313综采工作面回采巷道位置进行相似模拟研究,分析上覆岩层变形破坏对下部煤层应力的影响,为下煤层回采巷道布置位置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残留煤柱下9号煤层垂直应力呈单峰值分布,距离煤柱边缘30 m以外垂直应力趋于稳定。
为解决10202综放工作面侧向支承压力对相邻工作面巷道影响,通过工作面围岩赋存特征分析和FLAC模拟计算不同煤柱宽度、切顶角度、切顶高度下侧向支承压力分布,确定10202工作面切顶深度24 m、角度0°比较经济合理。
基于无煤柱工作面回采期间沿空巷顶板破碎严重、采空区垮落后对沿空巷顶板影响大以及挡矸效果差等技术难题,通过技术研究,对204无煤柱工作面沿空巷(2042巷)采取双向聚能预裂爆破及超前恒阻大变形锚索补强支护,支设挡矸U型棚。在后期回采中沿空巷顶板未出现大变形、破碎现象,且挡矸效果显著,取得了实际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