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和耆那教的拯救观之比较——以阿阇世王故事为例

来源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xi00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和耆那教是发源于同一时期、同一地域的两个古代印度宗教。就伦理观和拯救观而言,尽管印度佛教徒和耆那教徒都倡导"非暴力"原则,但他们对于业(karma)的运作、业与解脱的关系、实现解脱的条件等核心问题的看法存在重要差异。考察该差异的必要手段是对佛教和耆那教的传世文献进行比较解读。印度佛教和耆那教的现存文献中都含有关于阿阇世(亦名库尼卡)囚禁父王、篡夺王位和发露忏悔的故事,但是两个宗教在是否拯救阿阇世这一问题上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印度佛教对该人物的拯救和耆那教对该人物的不救,这个差别并非偶然,究其原因是由两个宗教的不同业报观念以及对实现解脱所需条件的不同理解所决定的。
其他文献
近年来,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因而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当将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生活有效结合,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此在文章的阐述中重点围绕小学信息技术的生活化教学展开探讨,在"行知生活论"的引导下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信息技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引发其更好的学习和思考。
通过电导法考查温度和盐浓度对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临界胶束浓度(CMC)的影响,研究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过程的物理化学性质。根据拟相分离模型求得胶束化热力学函数,并讨论体系电导活化能随温度和SDS浓度变化关系。结果表明:SDS的CMC随温度升高而增加,随氯化钠浓度增大而减小。在热力学上SDS在水溶液中形成胶束是一个自发、放热、熵增的过程;在动力学上,SDS溶液电导率与温度关系符合Arrhenius
脱贫攻坚是实现我们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任务之一,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的是乡村振兴。基于创新驱动视角,强调从数字赋能、整体智治、多轮驱动三方面角度出发,具体分析白牛村乡村振兴数字化发展过程中的乡村运营、乡村建设等方面,从而构建了"数字乡村,智治乡村"的总体框架,形成以"数字乡村"为核心的未来乡村发展模式,推动数字化改革赋能乡村振兴。
数学学科在基础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小学生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当前素质教育下,教学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化知识传授,更要求教师以行知思想为理念,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我国保险合同解除权主要存在"投保人中心主义"、"被保险人中心主义"两种争论,本文在概述保险合同解除权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保险合同当事人究竟是投保人和保险人,还是投保人、被保险人和保险人,并按照合同相对性的理论,分析了保险合同解除权的主体以及第三人代交保险费是否享有保险合同解除权、保险合同解除权行使的期限、保险合同解除权与撤销权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