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安全方法是通过附加的安全和防护装置或系统来保护人和设备的安全,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对安全工作的深入研究,本质安全理论及方法已从技术层面向管理方向发展,本文试图从对人的管理分析入手,深入研究人的“本质安全”。
【关键词】建设工程;安全;本质安全人
“本质安全”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主要用于煤矿矿井中,指新设计的电气开关不打火花、不会引起瓦斯爆炸,称之为本质安全电气开关。后来意义延伸,泛指设备、设施、工艺、技术含有内在的能防止事故发生的功能。近年来这一概念推延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上,主要体现出了安全理念的本质转变。
在安全管理中,人是本质安全的主体,所谓的本质安全人便是人的本质安全化。在“人—机—环—法”的整个系统中,人占主导地位,其中人的行为不确定性,能够给系统带来极大地变数,人的观念、情绪、注意力、身体状况等等都能影响着设备使用的安全和效率,人的安全意识不够、行为不规范,再好的条件也难以从根本上保证安全生产。所以,打造“本质安全人”要循序渐进,从“想安全”到“会安全”再到“能安全”,即使工人具备自主的安全理念,具备一定的安全技能。
近年来,虽然技术装备有了大幅度的改进,生产力水平也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但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却仍沿用传统的经验管理方式,形成了许多安全制度,但是这些制度,更多强调的是约束、控制和事后的处罚措施。但是人的素质还远远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本文试图从细处着手分析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问题,力图构建较施工管理制度和措施上提出创新。
一.安全意识是首要
意识决定行动,人要实现本质安全,首先在意识上必须树立牢固的“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彻底转变施工中的错误理念,要坚定“事故可防可控”的信念,不断增强人的安全意识,让安全思想扎根脑海,为决策实施的安全行为提供思想保证。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施工中能够坚持以人为本,采取各种教育手段经常性的给工人灌输安全理念,使工人在心里产生安全应激性,才能在生产中以条件反射的形式反映出来。并且把尊重人的价值、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愿望、促进人的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有效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让工人能够在工作中时刻注意安全,从而达到提高安全意识的目的。
二.安全知识是前提
知识改变命运,然而就脆弱的生命而言,能够挽救生命的知识恐怕更为重要,施工中的各种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都是工人必须掌握的安全知识,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应知应会”中的“应知”。假如电工不懂得建筑施工中的安全规范用电,就会在工作中埋下安全隐患;焊工对电焊作业的操作规程不了解,遇到危险时不能正确的处理,就会给单位和个人带来巨大的损失。我单位在施工中广泛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经常性的组织培训活动。针对生产工人思想特性,在培训教育时给工人免费发放一些生活用品,用物质激励手段来增加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践证明此种方法能够激励工人参加培训的热情和学习效率。
在施工单位中主要的工作人员是农民工,他们在工作时受其知识水平和地域差异性的影响比较严重,给安全教育工作带来很大的阻力。我们在工作时应当根据其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手段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安全技能是基础
安全技能是人为了安全地完成操作任务,经过训练而获得的完善化、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如果设备操作者不具备应有的技术水平,对设备突然出现的一些简单问题不能及时处理掉,很可能就会导致事故的发生,危及到人身安全和财产损失。因此,技能培训应该是强制性的,要求每个人必须在技能上能够满足本岗位安全生产的需要,只有具备了安全技能才能达到安全工作的目的,这就是通常说的“应知应会”中的“应会”。这要求企业要建立专门的包括人员技能培训制度在内的规章制度,并且有效地实施。在进行技能培训时要正确运用人本原理的原则,比如运用动力原则,开展技能培训竞赛,通过物质动力或精神动力手段达到掌握操作技能的目的。
所以,安全技能是人要实现本质安全的重要基础。只有通过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改善技术装备、强化安全技术培训等综合措施,才能有效地提高工人的安全技能。
四.安全行为是保障
人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最终都要体现在行为上。我们身边发生的安全事故,大多数是体现在人的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上面。人的行为的不确定性,是安全生产的极大变数,再好的条件也难以从根本上保证安全生产。所以这里不得不提到安全管理。安全管理是监督、控制人的行为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通过现场的安全管理规范化人的行为,及时制止违章作业的现象。实践表明,在工人违章时立即纠正错误,并采取批评教育和技能培训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安全培训则是增加工人安全知识、丰富工人安全生产经验、提高安全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培训中,引导工人不断学习理论知识,提高岗位技能水平,改正作业过程中的不规范、不正确的操作方法,杜绝习惯性违章,才能够切实的提高了安全行为能力。
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精神力量起着极大的作用。其中,人的感情因素深深地渗透到行为中,影响着行为目标、行为方式等多方面。在企业内部,要把情感融入安全管理,每一名工人都拥有自己的情感世界,安全管理只有深入了解、沟通和激发员工的内心情感,才能在管理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塑造本质型安全人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的育人工程,只有在生产中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不间断的提升人的安全素质,才能使之不断地趋近本质安全。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对工程生产中的安全有了新的认识,对如何塑造工程施工中的安全人有了全新的领悟,必须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完善,推动安全生产,在安全的前提下提高生产质量。
参考文献
[1]朱雄辉.《重大重点建设工程的施工安全监督与管理》.建筑安全,2004.
[2]丁傳波,关柯,李恩辕.《施工企业安全评价研究》.建筑技术,2004.
【关键词】建设工程;安全;本质安全人
“本质安全”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主要用于煤矿矿井中,指新设计的电气开关不打火花、不会引起瓦斯爆炸,称之为本质安全电气开关。后来意义延伸,泛指设备、设施、工艺、技术含有内在的能防止事故发生的功能。近年来这一概念推延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上,主要体现出了安全理念的本质转变。
在安全管理中,人是本质安全的主体,所谓的本质安全人便是人的本质安全化。在“人—机—环—法”的整个系统中,人占主导地位,其中人的行为不确定性,能够给系统带来极大地变数,人的观念、情绪、注意力、身体状况等等都能影响着设备使用的安全和效率,人的安全意识不够、行为不规范,再好的条件也难以从根本上保证安全生产。所以,打造“本质安全人”要循序渐进,从“想安全”到“会安全”再到“能安全”,即使工人具备自主的安全理念,具备一定的安全技能。
近年来,虽然技术装备有了大幅度的改进,生产力水平也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但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却仍沿用传统的经验管理方式,形成了许多安全制度,但是这些制度,更多强调的是约束、控制和事后的处罚措施。但是人的素质还远远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本文试图从细处着手分析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问题,力图构建较施工管理制度和措施上提出创新。
一.安全意识是首要
意识决定行动,人要实现本质安全,首先在意识上必须树立牢固的“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彻底转变施工中的错误理念,要坚定“事故可防可控”的信念,不断增强人的安全意识,让安全思想扎根脑海,为决策实施的安全行为提供思想保证。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施工中能够坚持以人为本,采取各种教育手段经常性的给工人灌输安全理念,使工人在心里产生安全应激性,才能在生产中以条件反射的形式反映出来。并且把尊重人的价值、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愿望、促进人的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有效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让工人能够在工作中时刻注意安全,从而达到提高安全意识的目的。
二.安全知识是前提
知识改变命运,然而就脆弱的生命而言,能够挽救生命的知识恐怕更为重要,施工中的各种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都是工人必须掌握的安全知识,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应知应会”中的“应知”。假如电工不懂得建筑施工中的安全规范用电,就会在工作中埋下安全隐患;焊工对电焊作业的操作规程不了解,遇到危险时不能正确的处理,就会给单位和个人带来巨大的损失。我单位在施工中广泛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经常性的组织培训活动。针对生产工人思想特性,在培训教育时给工人免费发放一些生活用品,用物质激励手段来增加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践证明此种方法能够激励工人参加培训的热情和学习效率。
在施工单位中主要的工作人员是农民工,他们在工作时受其知识水平和地域差异性的影响比较严重,给安全教育工作带来很大的阻力。我们在工作时应当根据其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手段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安全技能是基础
安全技能是人为了安全地完成操作任务,经过训练而获得的完善化、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如果设备操作者不具备应有的技术水平,对设备突然出现的一些简单问题不能及时处理掉,很可能就会导致事故的发生,危及到人身安全和财产损失。因此,技能培训应该是强制性的,要求每个人必须在技能上能够满足本岗位安全生产的需要,只有具备了安全技能才能达到安全工作的目的,这就是通常说的“应知应会”中的“应会”。这要求企业要建立专门的包括人员技能培训制度在内的规章制度,并且有效地实施。在进行技能培训时要正确运用人本原理的原则,比如运用动力原则,开展技能培训竞赛,通过物质动力或精神动力手段达到掌握操作技能的目的。
所以,安全技能是人要实现本质安全的重要基础。只有通过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改善技术装备、强化安全技术培训等综合措施,才能有效地提高工人的安全技能。
四.安全行为是保障
人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最终都要体现在行为上。我们身边发生的安全事故,大多数是体现在人的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上面。人的行为的不确定性,是安全生产的极大变数,再好的条件也难以从根本上保证安全生产。所以这里不得不提到安全管理。安全管理是监督、控制人的行为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通过现场的安全管理规范化人的行为,及时制止违章作业的现象。实践表明,在工人违章时立即纠正错误,并采取批评教育和技能培训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安全培训则是增加工人安全知识、丰富工人安全生产经验、提高安全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培训中,引导工人不断学习理论知识,提高岗位技能水平,改正作业过程中的不规范、不正确的操作方法,杜绝习惯性违章,才能够切实的提高了安全行为能力。
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精神力量起着极大的作用。其中,人的感情因素深深地渗透到行为中,影响着行为目标、行为方式等多方面。在企业内部,要把情感融入安全管理,每一名工人都拥有自己的情感世界,安全管理只有深入了解、沟通和激发员工的内心情感,才能在管理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塑造本质型安全人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的育人工程,只有在生产中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不间断的提升人的安全素质,才能使之不断地趋近本质安全。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对工程生产中的安全有了新的认识,对如何塑造工程施工中的安全人有了全新的领悟,必须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完善,推动安全生产,在安全的前提下提高生产质量。
参考文献
[1]朱雄辉.《重大重点建设工程的施工安全监督与管理》.建筑安全,2004.
[2]丁傳波,关柯,李恩辕.《施工企业安全评价研究》.建筑技术,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