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山与光荣敬老院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e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2年,时任内务部部长的曾山回到吉安永和锦源村家里后,特意在屋外挂上一只四四方方的广播箱,用收扩机为村民播放音乐。霎时,悠扬嘹亮的歌声由近而远,在方圆百米的天空中回荡。
  歌声像块磁铁,很快把附近的村民吸引过来了。那个年代,村民们除了一年能看上几场电影,听到柱子上的喇叭会"唱戏"外,很少有机会听到喇叭"唱歌"。于是,村民们昂着头,盯住广播箱,生怕它会飞掉似的。
  离曾山家只有60米远的地方是吉安县横江区光荣敬老院。那里居住着18名烈军属、老红军战士、伤残军人。院长曾全山在屋外听到广播里传来吉安采茶戏《小保管上任》后,连忙到院里去喊那些老人家来听家乡的戏曲。于是,行动方便的老人搬着椅子来了,行动不便的由招待员扶着、牵着也来了。他们像看电影一样,对着喇叭箱排排入座。听了一会儿,大家兴致来了,有的老人和着拍子,哼起了小调;有的侧起耳朵,尽情倾听。
  曾山见那么多老人爱听采茶调,且敬老院还没有收音机,就立刻找人把广播箱移到敬老院。
  广播箱很快就装好了,悠扬婉转的歌声在敬老院上空回旋。老人们乐滋滋地坐在靠背木椅上听歌。屋外,挤满了村民,他们踮起脚,像是在寻找曾山坐在什么地方,又像是在观察"木箱子"怎么唱歌。大家笑着,听着,尽情地分享曾山部长给大家带来的欢乐。
  听了一会儿,曾山把红军老战士、敬老院院长曾全山,残疾军人、会计刘明清拉到办公室,询问敬老院老人们的生活情况。
  当曾山听到院里每人每星期有两餐豆腐、半斤猪肉、3个鸡蛋,蔬菜自给有余,饭不定量,餐餐有干饭、稀饭时,他频频点头称是。事实也如此,在当时国家困难时期,有这样的伙食真是不简单了。
  "他们的衣服、被子怎么解决呢?"
  于是曾全山院长带着曾部长到几个房间去实地查看,发现每间房间的被褥、被套、蚊帐都是崭新的;房间里还备有热水瓶、小便桶。衣服呢,每年每人发两套。还给老人发点零用钱,医药费全部报销。曾山十分满意地说:"这些老同志要尽量照顾好,这体现着党和人民政府对老同志的关怀,决不能亏待他们。"院里的负责人连连点头,表示决不辜负上级的期望,决心把敬老院办得更好。
  查看了房间后,曾山问在场的曾汝玫(当时是县政协委员、县中教师):"你看看,我觉得敬老院里好像还缺点什么?"
  "您是行家里手,我还能提出什么新的意见?"曾汝玫谦虚地回答。
  "你没看见老人们在听广播吗?"
  曾山这么一提醒,曾汝玫恍然大悟,他习惯地摸了摸下巴,随后说:"还缺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曾全山院长立即表示:准备征订几份报纸,买几副扑克、象棋,再买一台手摇唱机,改善老年人的业余文化生活。
  "这些做法很好。还有就是,院里还要拟几副对联,贴上一些画,让房子亮堂起来。"曾山说完,转身对曾汝玫说:"你是文人墨客,你拟几副好不好?"
  曾汝玫正想推辞,但院长连忙就拿来了纸笔,曾汝玫盛情难却,只好答应回校后一定拟几副对联送曾部长审核。
  曾山部长回到北京后,精心挑选了一些通俗读物和京戏、黄梅戏唱片,送给光荣敬老院。曾山在来信中写道:曾汝玫为敬老院草拟了八副对联,寄我看了以后,将八副对联中改了三副对联,望考虑采纳。
  一:当年工农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取得光荣胜利
   今日无产阶级领导建国建家乡创办敬老乐院
  二:推翻三座大山光荣永远载入革命史册
   改变一穷二白敬老更能促进建设前程
  三:光荣来自人民与党领导
   敬老不忘先烈和毛主席
  现在,敬老院虽然已搬迁到永和镇了,但内务部部长曾山撰写的三副对联不仅还保留在房子的柱子上,而且永远铭刻在老区人民的心中。
  责编/玉坤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