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力量:与其歌颂女性的“奉献”,不如肯定她们的“专业”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z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力量:与其歌颂女性的“奉献”,不如肯定她们的“专业”
  前阵子,“每日甘肃网”发布了甘肃某医院女性医护人员为驰援湖北,集体剪光头的消息。“剪去秀发,她们整装出征”,也成了当日刷屏朋友圈、冲上微博热搜的关键词。只是,这场“剃发出征”所引发的讨论,却是极为撕裂的。
  相关单位回复,这些女性医护人员“是自愿的”,但视频中她们剃掉头发之后留下的泪水,让我们不忍把这种“自愿”简化为一种牺牲与歌颂。
  剃光頭出征是否有必要?对于这个问题大家也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安排,可以理解;也有人觉得可以请理发师给姑娘们剪个漂亮的短发,没有必要剃光头;也有人质疑,剃光头可能留下细小伤口,反而带来风险……而相对于这样的争议,大家更反感的,是对于这一行为过度的赞颂与煽情。在呈现女性逆行的时候,尊重比赞美更重要。
  “我将首先考虑病人的健康和幸福,我将保持对人类生命的最大尊重”,女性医护人员,珍爱自己至高无上的职业尊严,所以她们逆行,她们义无反顾;同时,她们也珍视自己的性别尊严,不容轻慢,不容猎奇。
  素材链接一:
  陈薇,知识与责任感
  2020年1月2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带领团队进驻武汉。4天后,紧急展开的军事科学院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开始运行,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这意味着,核酸检测时间比现有时间大大缩短,加快了确诊速度。而这,是陈薇习以为常的“加速度”。2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陈薇早已经创造了独属于她的加速度。
  2003年,陈薇所在研究所在国内率先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确定了“非典”的元凶。2004年,陈薇就开始研究“埃博拉”。十年后,西非爆发埃博拉,陈薇率队赴非。当年年底,世界首个抗击埃博拉病毒的新基因疫苗在军事医学研究院研制成功。从“别人家的孩子”到长发飘飘的“清华学霸”,再到如今开挂的“科研大牛”,在陈薇身上,我们看到了知识与责任感对当代女性的赋能。
  素材链接二:
  焦雅辉,睿智与理性
  谈到这次的疫情信息发布,焦雅辉是绕不开的人物。作为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她是调度数万名医护人员的负责人之一。在数次新闻发布会上,由于不打官腔、有条有理、逻辑清晰、数据事实脱口而出,网友直言被“圈粉”。专业、干练、利落、温情,是很多网友对她的评价。在接受采访时,她呼吁:不需要用英雄主义去号召医护人员,实际上广大医护人员都是自发、自觉、主动地投身到疫情防控的工作当中来。只要防护用品到位、工作负荷合理、按时轮换,就能真正保障医护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真诚不矫饰,务实不倨傲,很多人如是评价道。在焦雅辉身上,我们看到了理性带给女性的睿智,也看到了共情、较真、耐心等感性品格在寻找事实逻辑上的优势。
  适用主题:女性逆行,尊重比赞美更重要;性别尊严与职业尊严;平等;专业精神;被夸大的牺牲精神;形式主义;拒绝过度煽情……
  文本解读:江西省会昌中学 任秋祯
  角度一:巾帼英雄勇担当,抗击疫情显英姿。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女性医护人员为驰援湖北,剪去秀发,与男同志一起积极投身于疫情防控的最前沿。她们在家里是妻子,是母亲,是女儿。但在防疫一线却是女干部,女专家,女英雄。变的是角色,不变的是她们抗击疫情的决心。她们用行动诠释白衣天使的责任和担当。
  角度二:女性逆行,尊重比赞美更重要。
  “剃发出征”的报道之所以引起不少非议,根源在于不少人认为这是过度夸大了“女性”的奉献和牺牲精神,并质疑媒体以这种强行渲染悲情的方式做形式主义的报道。在这个“战场”上,女性作为重要的力量,不再只是陪衬和点缀,也不是为了烘托母性光辉、强调形象反差而塑造的“典型”。那些男性本位视角的解读不再“招喜”,人们呼吁回归女性本身,去正视并且肯定女性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
  在这场战“疫”中,那些散发着光彩的女性还有很多很多,她们或许不擅长豪言壮语,但正如这雨水一般,于无声间给这场战役带来春的气息。她们来了,不论你是否愿承认,女性正在孕育着“水滴石穿”的庞大力量。她们不渴望“英雄主义”的宏大叙事,但请给予她们平等和尊重,正视她们的能力和专业。她们不是攀援的凌霄花,而是“作为树的形象和男性站在一起”。
  例文
  尊重比赞美更重要
  □江西省会昌中学 曾文鑫
  前不久,“每日甘肃网”发布了甘肃某医院女性医护人员为驰援湖北,集体剪光头的消息。她们剪去秀发,离别家人,穿上战衣,以义无反顾的决心和战无不胜的信心迎险而上,不畏被感染的风险,成为逆行者去到了抗击病毒的最前线。“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女子也有男儿的气概,女子也有男儿的胸怀,女子也有男儿的铁骨,女子也有一腔的热血情怀。按理说,大家都该竖起拇指,为这些巾帼英雄点赞。然而,这场“剃发出征”所引发的讨论,却是极为撕裂的。
  网友们为“剃头出征”女医护人员抱不平,认为媒体过于放大女性医护人员作为“群体”的脸谱化的英雄符号,刻意地烘托母性光辉、强调形象反差而塑造的“典型”,却忽略了对她们作为“个体”的生命的尊重,特别是作为“女性”,头发对于她们而言,不是吹捧奉献的符号,她们的眼泪和无奈,正是她们作为女性最真实的个体需求。如果没有必要,谁都不希望看到女性被剃成光头,更不希望把“女医护工作者剃光头”拿出来作秀!
  在这个“战场”上,女性作为重要的力量,不应该只是陪衬和点缀,也不该是为了烘托母性光辉、强调形象反差而塑造的“典型”。我们呼吁回归女性本身,去正视并且肯定女性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她们的动人之处不在于“像男人一样去战斗”,而恰恰是携带着女性的特质,靠着知识、经验,悲悯、坚韧,温情、灵动,成为这场战“疫”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
  女性医护工作者因为性别的原因,她们的确做出了更大的牺牲。在这次救援中,她们无法照顾孩子、照看家庭,再加上生理期等因素,她们的牺牲是很大的。不仅仅是那些抗战在一线的“女医护工作者”,当下中国,放眼于各行各业,除了工作,女性在生活上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她们的牺牲虽然值得赞美,但比起这种脸谱化的报道,她们更渴望的应该是这个社会对追求理想的支持以及对她们专业能力的肯定。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一句至理名言: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试想如果你在炮火连天中拼死拼活,你需要被夸成美丽善良的神仙,还是一句真诚的对于专业能力的肯定?
  这场疫情一线女医护人员其实表现出很多感人的精神,也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拯救了很多无价的生命。可我们的报道竟皆与实际价值无关的“女性”表征被反复咀嚼。我们不能因为过于关注生理上的差异,反而遮蔽了这些女性医护人员真正的社会价值。在这场勇敢的逆行当中,我更看到了女性对职业的尊重。她们的独立思维与专业水准,支撑着她们担起重任。这源自奉献精神,在深处也是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共鸣。
  (编辑:关晓星)
  作者就“讨论极为撕裂”展开了深度地分析,不随大流地跟着唱赞歌,而是从反面出发,从原因上挖掘网友“不认同”的可能性,最终得出媒体的行为是一种忽略了对女医护工作者“个体”的生命尊重的作秀行为!见解独到并辛辣,功力可见一斑。
  以上两段作者继续就前文得出的批判性结论进行分析,论证在说理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情”,对女医护工作者为抗疫救援做出的巨大牺牲进行了描述。同时,作者在论证时进行了一定的拓展延伸,由女医护工作者这一“个体”上升到各行各业的女性,拔高了文章的写作价值。
其他文献
“京剧大师”梅兰芳在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他的唱功、神态在整个戏剧界可谓无人能及。  一次,梅兰芳受邀演出京剧《杀惜》,演出精彩处,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然而,在众多的喝彩声中,梅兰芳却听到一个声音连喊了两次“不好”。梅兰芳循声望去,只见一个衣着破旧的老人,正一脸严肃地摇着头。戏演完后,梅兰芳赶紧到台下找到老人,用专车将他接到家中。  家人一开始以为来了贵客,全都笑脸相迎,而在得知他是“喝倒彩”之
亲爱的学弟学妹:  大卫·米切尔说:“走得足够远,你就会遇上你自己。”山本耀司說:“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我想,那撞上的什么就是一面面“镜子”吧!  在这个莺歌燕舞的夏天,你们刚刚通过中考这面“镜子”“遇见”了自己,可转身又要开启新的征程。作为学姐,我愿把我走过的路展示于你,助你成长。即便如此,你的精彩唯由你能创造。  最震撼人心的画作往往并不是最富丽堂皇
梵高說:“生活在低处,灵魂在高处。”然视当下,低处有下里巴人者,崇媚俗之风;似阳春白雪者,亦附庸风雅……此“靡然大观”,是为何解?  溯源以求,群众性的文化需求是引领“媚俗”“媚雅”之风的重要心理动因。不可否认,此生产线上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化的层峦叠嶂架起了高速索道,增添了信息普及度。但细而推之,该文艺形式能否直抵人心?抑或是一种失智式的、对需求的刻意迎合?  易中天道:“附庸风雅,才是俗不可
现在,更值得警惕的,恐怕是这种“学术妖风”的上行下效  社会学教授梁莹的很多论文都凭空消失了。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网站上,这位教授的个人成果页面目前只张贴着英文论著目录,没有任何中文论文。原来,在过去几年里,她的这些学术成果陆续被从网上删除了:包括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在内的主要学术期刊数据库中,现在都已检索不到任何她的中文论文。至于论文消失原因,这位教授的说法是,她的学生嫌弃自己早年发表的中文论文水
1.“人处在一种默默奋斗的状态时,思想就会从生活的琐碎中得到升华。”我们正处在砥砺意志、奋力前行的最好年纪,因为短暂的压力而浇灭心中的炙热,因为一时的不顺而磨平青春的棱角,这绝非是青年该有的模样。相反,只有在人生征途中挥洒下汗水,在繁华风光中攀登过高峰,自己的前途才会像掌纹一样,纵然弯弯曲曲,但终究掌握在自己手上。  ——人民网评:又到五四青年节,在逐梦前行中书写无悔青春  2.不想过用力气的生活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十二年的语文学习,我们在课本中认识了许多历史人物,如烛之武、荆轲、项羽、刘邦、范增、蔺相如、廉颇、苏武等;也认识了不少文学人物,如曹操、周瑜、林冲,鲁智深、王熙凤、杜十娘、祥林嫂、孔乙己;甚至还有不少外国人物,如保尔·柯察金、于勒、玛蒂尔德、别里科夫等……无论真实的还是虚幻的,都引发了我们许多思考和感悟。  请你从上面列举的人物中,任意选取两个进行比较分析
2021年4月1 3日下午的苏州奥体中心,在一万名现场球迷的加油声中,中国女足苦战120分钟,以总比分4:3淘汰了韩国女足,获得东京奥运会入场券,成功与中国女篮、中国女排会师东京!  晋级之后,网友们纷纷评论:“中国女足好样的!”而以一传一射帮助中国队锁定胜局的王霜,也成为了全国球迷、媒体关注的焦点。  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天才足球少女,王霜少年就早早成名。2013年,18岁的王霜锋芒初露,从武汉江
这段时间,社交网络最流行的集体行为,大概要数晒自己2017年和2019年的对比照片了。3年时间不算长,很多人的面貌却堪称天壤之别。有人发际线上移了;有人告别了消瘦的身形,留下了“过劳肥”的肚腩;还有年轻姑娘褪去了精致的妆容,英姿飒爽地穿上了军装。在对比中,大家恍然大悟,21世纪即将进入第三个10年。  3年时间不长,急着晒出对比照是不是过于矫情了?那要看,3年对一个年轻人意味着什么。青春永远是躁动
2021年1月12日,正午阳光出品的“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剧目《山海情》,引发广泛好评,收官后豆瓣评分高达9.4分,受到各年龄段观众的追捧,一跃成为2021年初的爆款剧。  《山海情》这部剧为什么能够引发观众共鸣?原因在于其定位清晰,主题鲜明。  1.宏大主题,接地气  《山海情》定位脱贫攻坚这一宏大主题,展示出中国发展的真实故事。讲述了从上世纪九十
这位在YouTube上斩获清一色好评的“自然女神”,却要面对国内舆论场上铺天盖地而来的质疑之声。这些质疑或是站在事实层面,认为李子柒视频中雅致的农村生活不可能存在;或是进行价值评判,抨击她充满文艺气息的一举一动实属“矫揉造作”。然而,舆论对她的强烈敌意,本质上大都源于——她跟这个上紧了发条的时代,实在是太格格不入了。  她的视频中“日长如小年”的清闲感,跟现代生活的浮躁形成了奇妙的对比。镜头下的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