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在不断改变,课堂教学也出现了诸多变化。但由于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理解上还不到位,导致种种实践行为上的偏差,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将从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思想教育观等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效性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要求新理念的体现、课标的落实必须都通过教学实践展现出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都在不断改变,课堂教学也出现了诸多变化,但因理解与实践的偏差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那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有效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呢?下面就我在平时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思想教育观
思想品德课的总体目标很简明:“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索,热爱生活的人”,为实现这一总体目标,课程设立了“三维”目标即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主的教学理念。
首先要学会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也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要由“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者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
其次,应注意对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和启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创新意识,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并在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使自我价值得到提升。
最后让学生们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真正得到体验和感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提高思想觉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爱学、乐学、勤学、善学,不断促进思品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二、优化课堂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唯有“乐知”,才能“乐学”。要把思想品德课上得情趣横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要求教师运用多样的、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搞好课堂教学设计。只有达到教学设计的最优化,才不会让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进行课堂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具体问题:
1.导入设计。精彩的导入可以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设计导入时应注意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导入方式;导入语要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要做到能引人入胜,使教材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和促进学生接受新内容,从而创造出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
2.问题的设计。课堂提问的关键在于课堂问题的优化设计,只有把课堂知识通过良好的问题呈现,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才能把知识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中去。
提问要充分利用中学生具有好奇、质疑求知欲望这一心理特点,要按照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活动顺序进行,做到环环相扣,循序渐进。
提问要紧扣教材,针对教学内容的关键处、矛盾处、对比处提问,抓住疑难点、兴趣点、模糊点提问。
提问要做到难易适中,不仅要有广度、深度,还应有坡度,既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又不能让学生不动脑筋就轻易答出问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学生活动与课堂讨论的设计。要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相关活动。而不能让“把课堂还给学生”仅仅成为一句时髦的口号。
个人觉得设计活动需要考虑活动的要点、活动的形式、活动的分组;要通过有效地组织讨论活跃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不是放任自流;要把讨论、阅读、思考、质疑等活动结合起来设计;要处理好独立思考与相互讨论之间的关系。
总之,我们期望的思想品德课堂是思维活跃,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的课堂,而不是追求表面繁荣、热闹却华而不实的课堂。
三、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既包含一定的理论知识,又与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有密切联系的一门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这门课程永恒的主题和灵魂。作为教师,除了讲清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
要达到这一效果,这就需要思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走进社会生活,关注生活实践,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学会思考、观察问题。此外还需要把社会现象与教材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找准社会现象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让学生用掌握的理论去分析、去认识更广阔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提高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感染力
在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为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此增强课堂教学感染力。
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让多媒体与其它常规媒体有机组合,以精、简为原则,突出教学主题,做到艺术性、教育性和科学性有机统一,增强课堂教学感染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当然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在创设生活情境中的优势,使学生在生活中去感悟道德,去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去理解知识,提高能力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情趣,以满足学生的求知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让多媒体不仅成为展现教学内容的手段,更应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并获得知识的手段。
总之,要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还需不断改革,大胆创新。将教学目标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释放他们的潜能和才华,让学生们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既学到相关知识,也获得相关体验和感悟;使课堂知识对其品格、品德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提高其思想觉悟,使其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真正达到思品课程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效性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要求新理念的体现、课标的落实必须都通过教学实践展现出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都在不断改变,课堂教学也出现了诸多变化,但因理解与实践的偏差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那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有效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呢?下面就我在平时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思想教育观
思想品德课的总体目标很简明:“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索,热爱生活的人”,为实现这一总体目标,课程设立了“三维”目标即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主的教学理念。
首先要学会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也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要由“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者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
其次,应注意对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和启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创新意识,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并在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使自我价值得到提升。
最后让学生们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真正得到体验和感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提高思想觉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爱学、乐学、勤学、善学,不断促进思品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二、优化课堂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唯有“乐知”,才能“乐学”。要把思想品德课上得情趣横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要求教师运用多样的、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搞好课堂教学设计。只有达到教学设计的最优化,才不会让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进行课堂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具体问题:
1.导入设计。精彩的导入可以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设计导入时应注意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导入方式;导入语要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要做到能引人入胜,使教材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和促进学生接受新内容,从而创造出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
2.问题的设计。课堂提问的关键在于课堂问题的优化设计,只有把课堂知识通过良好的问题呈现,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才能把知识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中去。
提问要充分利用中学生具有好奇、质疑求知欲望这一心理特点,要按照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活动顺序进行,做到环环相扣,循序渐进。
提问要紧扣教材,针对教学内容的关键处、矛盾处、对比处提问,抓住疑难点、兴趣点、模糊点提问。
提问要做到难易适中,不仅要有广度、深度,还应有坡度,既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又不能让学生不动脑筋就轻易答出问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学生活动与课堂讨论的设计。要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相关活动。而不能让“把课堂还给学生”仅仅成为一句时髦的口号。
个人觉得设计活动需要考虑活动的要点、活动的形式、活动的分组;要通过有效地组织讨论活跃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不是放任自流;要把讨论、阅读、思考、质疑等活动结合起来设计;要处理好独立思考与相互讨论之间的关系。
总之,我们期望的思想品德课堂是思维活跃,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的课堂,而不是追求表面繁荣、热闹却华而不实的课堂。
三、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既包含一定的理论知识,又与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有密切联系的一门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这门课程永恒的主题和灵魂。作为教师,除了讲清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
要达到这一效果,这就需要思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走进社会生活,关注生活实践,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学会思考、观察问题。此外还需要把社会现象与教材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找准社会现象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让学生用掌握的理论去分析、去认识更广阔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提高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感染力
在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为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此增强课堂教学感染力。
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让多媒体与其它常规媒体有机组合,以精、简为原则,突出教学主题,做到艺术性、教育性和科学性有机统一,增强课堂教学感染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当然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在创设生活情境中的优势,使学生在生活中去感悟道德,去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去理解知识,提高能力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情趣,以满足学生的求知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让多媒体不仅成为展现教学内容的手段,更应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并获得知识的手段。
总之,要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还需不断改革,大胆创新。将教学目标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释放他们的潜能和才华,让学生们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既学到相关知识,也获得相关体验和感悟;使课堂知识对其品格、品德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提高其思想觉悟,使其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真正达到思品课程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