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叠落金钱”是明清广为流传的小曲,其唱词贴近生活,并且旋律清新活泼,深受民间百姓的喜爱,因而得以广泛流传。本文通过分析明清俗曲“叠落金钱”的唱词和曲调,探索其发展变化的特色,旨在追寻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轨迹。
关键词:明清俗曲 叠落金钱 文化 艺术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明清俗曲“叠落金钱”又称为叠落、大金钱、小金钱、进兰房、铺地锦、倒花篮、湘江浪(郎),其音乐艺术特征质朴简约、清丽流畅,具有长久的历史渊源。“叠落金钱”萌发于元末,盛行于明清两代,上承唐宋,下及现代,是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中一种音乐形态,同时也是一种文学体裁。明清俗曲许多曲牌都流传至今,成为近现代民歌小调的重要来源,如“叠落金钱”,为中国民间音乐文化艺术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
一 叠落金钱的文化特征
1 明清文化的俗文学
明清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特征就是文学的通俗性。中国俗文学指包括小说、诗歌、弹词、变文、戏曲等,涉及范围极其广泛。俗乐大都流传于民间,唱词非常通俗易懂,反映了广大民众的心声,其曲调轻松、旋律优美,深得百姓的喜爱。因此俗文化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在明代后期,“俗”的审美倾向与艺术观念、人文环境的变化等各方面因素互相结合,使这一时期文化艺术有了鲜明的俗文学趣味。反映市民文化的俗文学作品大量涌现,主要集中表现在民间说唱以及戏剧之中。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开始吸收民间文化,提倡真、高扬我的思潮反映了普通人追求幸福生活的心声,这使文化艺术更加具有自由意识。如李贽是明代后期著名文学家,他以“童心”和“真心”作为创作基础,抒发市井情感,引导了带有写实风格的市民文艺,创造出了雅俗共赏的作品,民间的戏剧走进了皇宫的舞台。民间歌曲、民间说唱成为文人士大夫创作的源泉,他们以老百姓平时关心的社会生活现象为题材,真实再现当时的社会风貌。如明代后期冯梦龙创作的、至今流传于世的短篇小说《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以及凌 初以市民阶层生活为主要题材描写的《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深刻地反映了明代后期的市井生活。文化通俗性使晚明文化变得丰富多彩,这种社会文化氛围使文人士大夫们的文学创作更加贴近平民百姓的生活,他们的作品也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而清代蒲松龄的通俗俚曲,以新鲜活泼的艺术形式、高度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把俗曲创作推向了艺术高峰,并深受群众喜爱。另外,清代在戏曲方面,各个地方剧种逐步发展,使戏曲和说唱音乐艺术进一步繁荣,清代俗文化更加蒸蒸日上。
2 明清文化的通俗性对明清俗曲发展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中,明清俗曲是一个重要载体,它情真优美、简约通俗,因此被老百姓深深喜爱,得以广泛流传。而明清俗曲的产生和发展,则得益于俗文化。真善美是俗文化的力量源泉,俗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着文学艺术的发展和创作,同时也真实地表达了广大人民的心声。也就是说,俗文化对于明清俗曲的繁荣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俗曲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形式,在唱词方面一部分作品来自于民间口头创作,由于大多是下层妓院、市民乐师中的作品,所以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感情。主要内容表现为男女情爱,表达对封建婚姻的强烈不满,并热烈地歌颂了美好的爱情。另外,透过俗曲唱词的记载,有的也表现了对封建专制的不满以及对于下层人民疾苦的同情,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情景。如在《白雪遗音》中的“马头调”:“人人劝我丢开罢……劝恼我反倒惹我一场骂,情人爱我,我爱冤家……人生恩爱原无价。”内容亲切,贴近生活,把痴男怨女的甜情蜜意写得十分生动,表现了男女在热恋中的相思之情。另外,集市、寺庙、书院等的讲唱对俗曲也起到了积极的传播作用。戏曲、说唱与明清俗曲的融合,使俗曲逐步走向了曲艺与说唱的音乐艺术舞台。
明清文化的通俗性决定了明清俗曲闪烁着纯朴之美,即表现了“纯真尚情”的音乐艺术特点。俗曲是歌唱的,它综合了文学艺术与音乐艺术,在曲调旋律中加入衬腔衬词,因此使人听起来备感亲切。俗文化在文体上使明清俗曲通俗易懂,并作用于明清俗曲的音乐结构,加强了音乐的地域化、生活化,生活气息浓厚。明清俗曲的旋律精练短小,易于记忆,所以被广大群众所喜爱。
二 “叠落金钱”的音乐艺术形态
1 “叠落金钱”唱词艺术
在明清俗曲的发展中,俗曲的唱词具有非常突出的独立文学性。唱词文本结构的发展由简到繁,唱词韵律的发展也由宽到严。
(1) “叠落金钱”唱词的音乐艺术结构
在早期的“叠落金钱”作品中,唱词的字数安排不太讲究规律,唱词的语言也非常简洁。到乾隆年间,“叠落金钱”唱词词格的形式规律明显。如《霓裳续谱》中的南叠落《金风飒飒》,重头联唱四曲,前一句由七句构成,后一句词基本是三加五。而蒲松龄使用白话口语写作俚曲唱词,其中掺杂方言土语,充满了清新活泼的生机,令语言更加自然生动、亲切简明。如蒲松龄的“叠落金钱”俚曲《翻魔殃》:“大姐喜地又欢天,又欢天……兄弟呀!那里料你有体面……兄弟呀!有脸去回扶风县。”又如《慈悲曲》的“叠落金钱”:“没娘孩子好可怜……又叫一声苦心肝……我儿呀!您爹怎么就看不见……我儿呀!一搐搐了勾一半。”从以上两个曲子我们可以看出,“叠落金钱”曲牌的唱词并无固定的形式,唱词真切朴实,多描写生活之事,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唱词特点主要体现在结构形式的变化,如重句、叠句的使用,浓厚的口语化的表达,使“叠落金钱”生动真切,活泼纯真。
(2) “叠落金钱”唱词的音乐艺术韵辙
押韵能够使唱词音乐艺术性增强,而规则性的韵脚能够让声调更加和谐贴切,在演唱的时候容易找到规律,方便歌唱者记住。“叠落金钱”唱词押韵的规则性由一开始不讲求音韵韵辙,发展到越来越规范,越来越富有韵律性。如明嘉靖三十四年《忠孝二郎开山宝卷》中“叠落金钱”:“妙法实难量,二郎爷发金光,辉辉免晃常发亮……”而蒲松龄俚曲中《慈悲曲》“叠落金钱”的韵辙为:“没娘孩子好可怜,棘针几时把脚签?我儿呀!成了脓来还没人见……”在《忠孝二郎开山宝卷》中,押两个韵,而在《慈悲曲》中,则通篇押一韵,对演唱者的吟唱非常方便。同时,从文学艺术上说,明清俗曲作为一种诗歌化的小曲,模仿了民间诗歌的文人作品,使其唱词的格律性显得越来越严格。
2 “叠落金钱”曲调艺术
清道光二十四年,最早的关于“叠落金钱”曲谱记录出现在《张鞠田琴谱》中。其中的唱词婉转秀丽,温情娇柔,句尾带有拖腔的意味,具有显著的江南风格,而旋律中经常有较大幅度的跳跃,使得旋律又显得明快活泼,具有一些北方民间的艺术色彩。
从音乐结构上看,这首“叠落金钱”第一句旋律线平稳,在第二句,旋律是第一句的在高音区展开的延续,第三句开始加重了拖腔的旋律,使乐曲更富有叙事性。整首乐曲在第一句的基础之上进行了有变化的再现,体现出承上启下和转折。每句的乐语顺序和种类都有灵活的变化,使分句清楚、段落清晰,与我国许多四句式民歌相似。并且乐语“c、i、j”在乐句中多次出现,统一了全曲风格,与我国板式变化体戏曲唱腔中的过门相似,对本曲的风格统一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叠落金钱”这种兼具南北风格的音乐特色,表明了它并不纯粹地属于南方或北方。也就是说,随着民间音乐的南北交融,音乐艺术不再只限于地域内的传播。如同“叠落金钱”曲牌一样,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以及地域间的交流和融合,音乐会很快与另一方言等文化因素交融,产生出兼备双重音乐特色的自体和他体,让民间音乐艺术在不同的民间音乐领域中得以广泛存在,使“叠落金钱”与其它音乐种类交织在一起,共同走向发展和壮大。
三 “叠落金钱”音乐艺术的发展脉络及变化规律
1 “叠落金钱”音乐艺术的传播
早在乾隆年间,“叠落金钱”已流传南北,到了民初,已经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流传。“叠落金钱”在流传过程中与当地的风俗民情、地方文化等结合而产生异化,如:受地区方言影响而产生各种异名,“叠落金钱”的“叠”字被称作“跌”字;受地方习俗、音乐语言审美的影响,艺人对曲调进行改编,常将曲牌名进行简化处理,简称为“叠落”等。
蒲松龄的俚曲《蓬莱宴》流行于北方。第二回词与东北“月牙五更调”融合在一起,采用民族五声调式,旋律舒展,并在中间部分进行节奏变换,歌者唱出了一个积压在心中长久委屈的人的心境,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将乐曲推向高潮,具有非常显著的北方特色。流行于江苏睢宁县的《菊花正艳》,歌词通过对秋色的描写,并采用民族调式,婉转的旋律贯穿全曲,寄托了对故人的深切思念。《倒花篮》流行于苏北地区,乐曲热烈、欢畅,旋律以曲折的递进为主,唱词非常富有叙事性,具有典型的南方色彩。
通过不同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叠落金钱”的比较,我们看到“叠落金钱”在流传过程中,一经与当地的新文化土壤中的人文景观、民情方言相融,经过各地人民的传唱,成为具有本土特色的“叠落金钱”。
2 “叠落金钱”音乐艺术在戏曲中的发展
戏曲复杂的剧情,丰富了民歌的题材内容,戏曲旋律变化手法的多样性、唱腔结构的规整性、润腔手段的丰富性,对小调在音乐艺术上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吕剧是山东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演变而来,吕剧音乐艺术从民间俗曲——“坐腔洋琴”逐渐发展而成,曲调简单朴实、灵活顺口、优美动听。吕剧中的“叠落金钱”的旋律带有明显的北方特色,其唱腔以板腔体为主,兼唱曲牌,如“铺地锦”在吕剧音乐中是长短句曲牌。在音乐上,段落承上启下,旋律线较曲折,节奏规整,乐思丰富,表达了主人公非愁闷、迷惑的心情。
3 “叠落金钱”音乐艺术在民歌中的发展
在前面我们提到,由于地域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叠落金钱”在其流传发展中被分为南北方,南方地区称之为“南叠落”,而北方则称之为“北叠落”。北方民歌粗犷豪迈,与“叠落金钱”结合在一起,更是别有一番韵味。以“月牙五更”为例,它是东北地区广泛流行的、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汉族传统民歌,其音乐具有质朴、爽朗、奔放的风格。其唱词为:“(女)一呀更啊里啊,(男)月牙将出来啊……(女)烧烧香啊,(男)拜拜佛呀……”男女对唱使得旋律悠长柔美,并且生动形象。一唱一和,富有生活情趣,音乐活跃、生动、逗趣。而东北二人转中“叠落金钱”以大量民间歌曲、大秧歌为基础,是一种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音乐十分丰富。在二人转中,《月牙五更》常作为小帽小曲,旋律以跳进为主,富于变化,适于二人转的表演特色。旋律节奏较为自由,多个大跳的音程表达了东北人乐观豪放、热情奔放的性格。
四 结语
“叠落金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体现出明清俗曲自然天成、措意俊妙的艺术特质。这种明清俗曲以歌曲为主,广泛流传于明清时代,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影响深远。它以简洁通俗、优美动听的音乐形式流行于中国各地,在曲体简洁的基础上,又充满乡土气息,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不朽篇章。另一方面,“叠落金钱”的发展扎根于民间,由简到繁、由单一性到多样性的过程,吸收地方优秀的艺术特色,渗透到我国传统音乐艺术的每个领域,发挥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冯梦龙:《明清民歌时调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2] 江明悼:《汉族民歌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3] 刘晓静,《明清俗曲研究》,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报告,2006年。
[4] 修海林:《纯真尚情的明清俗曲》,《天津音乐学报》,1988年第4期。
[5] 陈曦:《月牙五更纵横谈》,《剧作家》,2009年第1期。
作者简介:
姜文,女,1974—,山东聊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音乐),工作单位: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张文峰,男,1983—,山东聊城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工作单位: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培训处。
关键词:明清俗曲 叠落金钱 文化 艺术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明清俗曲“叠落金钱”又称为叠落、大金钱、小金钱、进兰房、铺地锦、倒花篮、湘江浪(郎),其音乐艺术特征质朴简约、清丽流畅,具有长久的历史渊源。“叠落金钱”萌发于元末,盛行于明清两代,上承唐宋,下及现代,是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中一种音乐形态,同时也是一种文学体裁。明清俗曲许多曲牌都流传至今,成为近现代民歌小调的重要来源,如“叠落金钱”,为中国民间音乐文化艺术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
一 叠落金钱的文化特征
1 明清文化的俗文学
明清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特征就是文学的通俗性。中国俗文学指包括小说、诗歌、弹词、变文、戏曲等,涉及范围极其广泛。俗乐大都流传于民间,唱词非常通俗易懂,反映了广大民众的心声,其曲调轻松、旋律优美,深得百姓的喜爱。因此俗文化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在明代后期,“俗”的审美倾向与艺术观念、人文环境的变化等各方面因素互相结合,使这一时期文化艺术有了鲜明的俗文学趣味。反映市民文化的俗文学作品大量涌现,主要集中表现在民间说唱以及戏剧之中。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开始吸收民间文化,提倡真、高扬我的思潮反映了普通人追求幸福生活的心声,这使文化艺术更加具有自由意识。如李贽是明代后期著名文学家,他以“童心”和“真心”作为创作基础,抒发市井情感,引导了带有写实风格的市民文艺,创造出了雅俗共赏的作品,民间的戏剧走进了皇宫的舞台。民间歌曲、民间说唱成为文人士大夫创作的源泉,他们以老百姓平时关心的社会生活现象为题材,真实再现当时的社会风貌。如明代后期冯梦龙创作的、至今流传于世的短篇小说《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以及凌 初以市民阶层生活为主要题材描写的《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深刻地反映了明代后期的市井生活。文化通俗性使晚明文化变得丰富多彩,这种社会文化氛围使文人士大夫们的文学创作更加贴近平民百姓的生活,他们的作品也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而清代蒲松龄的通俗俚曲,以新鲜活泼的艺术形式、高度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把俗曲创作推向了艺术高峰,并深受群众喜爱。另外,清代在戏曲方面,各个地方剧种逐步发展,使戏曲和说唱音乐艺术进一步繁荣,清代俗文化更加蒸蒸日上。
2 明清文化的通俗性对明清俗曲发展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中,明清俗曲是一个重要载体,它情真优美、简约通俗,因此被老百姓深深喜爱,得以广泛流传。而明清俗曲的产生和发展,则得益于俗文化。真善美是俗文化的力量源泉,俗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着文学艺术的发展和创作,同时也真实地表达了广大人民的心声。也就是说,俗文化对于明清俗曲的繁荣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俗曲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形式,在唱词方面一部分作品来自于民间口头创作,由于大多是下层妓院、市民乐师中的作品,所以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感情。主要内容表现为男女情爱,表达对封建婚姻的强烈不满,并热烈地歌颂了美好的爱情。另外,透过俗曲唱词的记载,有的也表现了对封建专制的不满以及对于下层人民疾苦的同情,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情景。如在《白雪遗音》中的“马头调”:“人人劝我丢开罢……劝恼我反倒惹我一场骂,情人爱我,我爱冤家……人生恩爱原无价。”内容亲切,贴近生活,把痴男怨女的甜情蜜意写得十分生动,表现了男女在热恋中的相思之情。另外,集市、寺庙、书院等的讲唱对俗曲也起到了积极的传播作用。戏曲、说唱与明清俗曲的融合,使俗曲逐步走向了曲艺与说唱的音乐艺术舞台。
明清文化的通俗性决定了明清俗曲闪烁着纯朴之美,即表现了“纯真尚情”的音乐艺术特点。俗曲是歌唱的,它综合了文学艺术与音乐艺术,在曲调旋律中加入衬腔衬词,因此使人听起来备感亲切。俗文化在文体上使明清俗曲通俗易懂,并作用于明清俗曲的音乐结构,加强了音乐的地域化、生活化,生活气息浓厚。明清俗曲的旋律精练短小,易于记忆,所以被广大群众所喜爱。
二 “叠落金钱”的音乐艺术形态
1 “叠落金钱”唱词艺术
在明清俗曲的发展中,俗曲的唱词具有非常突出的独立文学性。唱词文本结构的发展由简到繁,唱词韵律的发展也由宽到严。
(1) “叠落金钱”唱词的音乐艺术结构
在早期的“叠落金钱”作品中,唱词的字数安排不太讲究规律,唱词的语言也非常简洁。到乾隆年间,“叠落金钱”唱词词格的形式规律明显。如《霓裳续谱》中的南叠落《金风飒飒》,重头联唱四曲,前一句由七句构成,后一句词基本是三加五。而蒲松龄使用白话口语写作俚曲唱词,其中掺杂方言土语,充满了清新活泼的生机,令语言更加自然生动、亲切简明。如蒲松龄的“叠落金钱”俚曲《翻魔殃》:“大姐喜地又欢天,又欢天……兄弟呀!那里料你有体面……兄弟呀!有脸去回扶风县。”又如《慈悲曲》的“叠落金钱”:“没娘孩子好可怜……又叫一声苦心肝……我儿呀!您爹怎么就看不见……我儿呀!一搐搐了勾一半。”从以上两个曲子我们可以看出,“叠落金钱”曲牌的唱词并无固定的形式,唱词真切朴实,多描写生活之事,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唱词特点主要体现在结构形式的变化,如重句、叠句的使用,浓厚的口语化的表达,使“叠落金钱”生动真切,活泼纯真。
(2) “叠落金钱”唱词的音乐艺术韵辙
押韵能够使唱词音乐艺术性增强,而规则性的韵脚能够让声调更加和谐贴切,在演唱的时候容易找到规律,方便歌唱者记住。“叠落金钱”唱词押韵的规则性由一开始不讲求音韵韵辙,发展到越来越规范,越来越富有韵律性。如明嘉靖三十四年《忠孝二郎开山宝卷》中“叠落金钱”:“妙法实难量,二郎爷发金光,辉辉免晃常发亮……”而蒲松龄俚曲中《慈悲曲》“叠落金钱”的韵辙为:“没娘孩子好可怜,棘针几时把脚签?我儿呀!成了脓来还没人见……”在《忠孝二郎开山宝卷》中,押两个韵,而在《慈悲曲》中,则通篇押一韵,对演唱者的吟唱非常方便。同时,从文学艺术上说,明清俗曲作为一种诗歌化的小曲,模仿了民间诗歌的文人作品,使其唱词的格律性显得越来越严格。
2 “叠落金钱”曲调艺术
清道光二十四年,最早的关于“叠落金钱”曲谱记录出现在《张鞠田琴谱》中。其中的唱词婉转秀丽,温情娇柔,句尾带有拖腔的意味,具有显著的江南风格,而旋律中经常有较大幅度的跳跃,使得旋律又显得明快活泼,具有一些北方民间的艺术色彩。
从音乐结构上看,这首“叠落金钱”第一句旋律线平稳,在第二句,旋律是第一句的在高音区展开的延续,第三句开始加重了拖腔的旋律,使乐曲更富有叙事性。整首乐曲在第一句的基础之上进行了有变化的再现,体现出承上启下和转折。每句的乐语顺序和种类都有灵活的变化,使分句清楚、段落清晰,与我国许多四句式民歌相似。并且乐语“c、i、j”在乐句中多次出现,统一了全曲风格,与我国板式变化体戏曲唱腔中的过门相似,对本曲的风格统一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叠落金钱”这种兼具南北风格的音乐特色,表明了它并不纯粹地属于南方或北方。也就是说,随着民间音乐的南北交融,音乐艺术不再只限于地域内的传播。如同“叠落金钱”曲牌一样,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以及地域间的交流和融合,音乐会很快与另一方言等文化因素交融,产生出兼备双重音乐特色的自体和他体,让民间音乐艺术在不同的民间音乐领域中得以广泛存在,使“叠落金钱”与其它音乐种类交织在一起,共同走向发展和壮大。
三 “叠落金钱”音乐艺术的发展脉络及变化规律
1 “叠落金钱”音乐艺术的传播
早在乾隆年间,“叠落金钱”已流传南北,到了民初,已经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流传。“叠落金钱”在流传过程中与当地的风俗民情、地方文化等结合而产生异化,如:受地区方言影响而产生各种异名,“叠落金钱”的“叠”字被称作“跌”字;受地方习俗、音乐语言审美的影响,艺人对曲调进行改编,常将曲牌名进行简化处理,简称为“叠落”等。
蒲松龄的俚曲《蓬莱宴》流行于北方。第二回词与东北“月牙五更调”融合在一起,采用民族五声调式,旋律舒展,并在中间部分进行节奏变换,歌者唱出了一个积压在心中长久委屈的人的心境,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将乐曲推向高潮,具有非常显著的北方特色。流行于江苏睢宁县的《菊花正艳》,歌词通过对秋色的描写,并采用民族调式,婉转的旋律贯穿全曲,寄托了对故人的深切思念。《倒花篮》流行于苏北地区,乐曲热烈、欢畅,旋律以曲折的递进为主,唱词非常富有叙事性,具有典型的南方色彩。
通过不同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叠落金钱”的比较,我们看到“叠落金钱”在流传过程中,一经与当地的新文化土壤中的人文景观、民情方言相融,经过各地人民的传唱,成为具有本土特色的“叠落金钱”。
2 “叠落金钱”音乐艺术在戏曲中的发展
戏曲复杂的剧情,丰富了民歌的题材内容,戏曲旋律变化手法的多样性、唱腔结构的规整性、润腔手段的丰富性,对小调在音乐艺术上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吕剧是山东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演变而来,吕剧音乐艺术从民间俗曲——“坐腔洋琴”逐渐发展而成,曲调简单朴实、灵活顺口、优美动听。吕剧中的“叠落金钱”的旋律带有明显的北方特色,其唱腔以板腔体为主,兼唱曲牌,如“铺地锦”在吕剧音乐中是长短句曲牌。在音乐上,段落承上启下,旋律线较曲折,节奏规整,乐思丰富,表达了主人公非愁闷、迷惑的心情。
3 “叠落金钱”音乐艺术在民歌中的发展
在前面我们提到,由于地域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叠落金钱”在其流传发展中被分为南北方,南方地区称之为“南叠落”,而北方则称之为“北叠落”。北方民歌粗犷豪迈,与“叠落金钱”结合在一起,更是别有一番韵味。以“月牙五更”为例,它是东北地区广泛流行的、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汉族传统民歌,其音乐具有质朴、爽朗、奔放的风格。其唱词为:“(女)一呀更啊里啊,(男)月牙将出来啊……(女)烧烧香啊,(男)拜拜佛呀……”男女对唱使得旋律悠长柔美,并且生动形象。一唱一和,富有生活情趣,音乐活跃、生动、逗趣。而东北二人转中“叠落金钱”以大量民间歌曲、大秧歌为基础,是一种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音乐十分丰富。在二人转中,《月牙五更》常作为小帽小曲,旋律以跳进为主,富于变化,适于二人转的表演特色。旋律节奏较为自由,多个大跳的音程表达了东北人乐观豪放、热情奔放的性格。
四 结语
“叠落金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体现出明清俗曲自然天成、措意俊妙的艺术特质。这种明清俗曲以歌曲为主,广泛流传于明清时代,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影响深远。它以简洁通俗、优美动听的音乐形式流行于中国各地,在曲体简洁的基础上,又充满乡土气息,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不朽篇章。另一方面,“叠落金钱”的发展扎根于民间,由简到繁、由单一性到多样性的过程,吸收地方优秀的艺术特色,渗透到我国传统音乐艺术的每个领域,发挥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冯梦龙:《明清民歌时调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2] 江明悼:《汉族民歌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3] 刘晓静,《明清俗曲研究》,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报告,2006年。
[4] 修海林:《纯真尚情的明清俗曲》,《天津音乐学报》,1988年第4期。
[5] 陈曦:《月牙五更纵横谈》,《剧作家》,2009年第1期。
作者简介:
姜文,女,1974—,山东聊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音乐),工作单位: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张文峰,男,1983—,山东聊城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工作单位: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培训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