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路径分析

来源 :歌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lanzhi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对其文化的认同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的沉淀,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作用,不断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推动学校健康持续发展,为社会输出高品质优秀人才。
  [关键词]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政教育
  
  
  一、文化自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文化自信
  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华传统文化不断传承着中华人民的民族精神,凝练着中国先贤的经验哲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是最根本的文化自信,是这个时代的重要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十分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并在多个场合给予了高度评价。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实现文化自信的道路上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在继承发扬中批判并创造性发展,不断增强传统文化感染力,对解决社会文化的现实问题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释义
  传统文化可以解构为“传统”和“文化”两种要素,传统是历史传承发展的结果,具备阶级性、民族性和地域性。文化是一切群族社会现象和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1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单一文化,是从历史经验中不断反思总结凝练发展而来的,是对社会现实、人生哲学的思考与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反映中华民族勇于奋斗、努力向上的精神风貌,在传播的过程中,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是激发民族奋勇前行的内生动力。
  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精神相互契合,一脉相承,校园文化建设能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宣传提供良好的渠道,同时,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与理念又可以为校园思政教育所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全方位发展的教育学科。在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吸纳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不仅对丰富思政教育内涵至关重要,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大学生个体素养的全面提升。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我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高校建立文化自信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由于国内外社会环境变化,目前文化传播呈现出娱乐化、形式化的倾向,因此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存在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问题,直接导致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缺失。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多元思想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解构和冲击
  随着经济發展与科技进步,信息传播速度迅速提升,全球范围内各类思想观念相互渗透融合,逐渐呈现出多元多样的思想文化特点。近年来,我国面临着的风云诡谲的国际冲突与纷繁复杂的国内环境,不同国家各类人群的思潮相互交织碰撞,社会主流价值观受到了解构和冲击。尽管多元的文化为解读问题提供了更多的视角,但同样也加剧了不同价值观的对立,造成了青年人精神世界的迷茫。1社会也随之产生了不良的价值取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衍生的社会问题不时出现。2这些现象都是多元意识形态的冲击所造成的。
  (二)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偏离
  当代大学生整体的思想状态和价值观念还是呈现积极向上的发展趋势,但由于西方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加上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许多在校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了解愈加缺乏,认同感缺失,甚至妄自菲薄,淡忘了中华文化积淀下来的赖以生存的传统道德观和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价值观偏离现象。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引领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以“仁义”为主体,以忠孝、廉明、智勇、诚信、勤俭为体系,且经历了几千年的社会和文化变迁,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断激励和引导中华儿女向上向善。在当代大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要紧密围绕核心价值,提升大学生的品格修养,帮助其树立文化自信,保持他们对传统文化学习和研究的热情。
  (一)突出家国情怀,用爱国主义精神塑造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积淀中已经深深融入民族的血液,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重视家国情怀,关心国家命运,在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中,应强化爱国教育,将家国情怀融入文化宣传中,让大学生自觉地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在学习中增强归属感,提升获得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从“小我”走向“大我”,从“为我”转向“为国”。
  (二)强调敬业精神,用奋进自强的品德指导大学生就业择业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坚强奋进的民族,传承着勇于开拓、敬业乐业的品质。这种品质也是长久以来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稳定进步的重要动力。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应汲取传统文化中积极进取、富国安民的精神,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职业观与价值观,帮助其树立在创造社会价值中实现自我的职业观念。
  (三)弘扬诚信美德,用友善感恩品质引领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要树立诚信为本的道德观念,要做到言而有信,构建尊重互信的人际关系;在与人交往中本着与人为善、甘于奉献、乐于协作的精神,塑造友善友爱、知恩感恩的道德品质,营造社会风清气正、和谐和睦的氛围。
  四、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通路径
  (一)营造良好环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够承载丰富的文化教育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师生建立文化自信。在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过程中,既要重视以硬件设施为主的硬环境,也要重视以宣传阵地为主的软环境。硬环境指图书馆、运动场、教学楼、雕塑等有形的校园实体景观。而通过电子屏、海报、喷绘、横幅等方式将校训、传统文化语录以及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思想理念展现出来,让学生能够随时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将这些蕴含着优秀传统思想的内容渗透到大学校园的每个角落,让大学生在无形中接受到优秀传统思想的浸润感染,从而去引导大学生行为和思想,树立文化自信。软环境是指思想、观念、精神等方面无形的文化环境,包括校风校训、校纪校规、学风教风、图书资料、团学组织以及舆论媒体等。1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软环境的建立也必不可少,可以通过构建校园软环境提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宣传,比如社团活动的组织开展,校报校刊、校园广播对优秀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等。借助校园媒体渠道,可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大学生心灵,唤醒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使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核心价值观深入大学生内心。另外,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2可以在校内官方网站、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定期更新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内容;还可以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与大学生保持更加频繁和密切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将中华文化中积极优秀的思想丰富并引领校园网络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时代特征和办学特色,又实现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态,建立大学生文化自信。   (二)提升教学水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学课堂
  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径就是建立并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最主要渠道就是将其引入到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课堂。院校可以结合实际,设立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课程,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等将传统文化以多种形式融入思想政治教学中。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提升教学水平,运用多种方式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大学生的文化自信。3
  首先,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科技元素相融合,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升传统文化知识在广大师生群体中的接受度,增加其說服力和影响力。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课堂,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他们在课堂上的主动性。鼓励大学生结合自身专业、个人思考和人生感悟讲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体会,增强课堂的互动性,提升寓教于情、寓教于做的能效性。最后,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也要不断充实和提升自己,要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强化校园课堂教学效能,通过科研实践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将其融入到亦教亦学的多元化课堂中,激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探究学习的兴趣,做好校园文化自信建设。
  (三)推进知行合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社会实践
  “知行合一”是我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讲求用优秀的思想道德引导个体的行为和实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塑造品格,锻炼能力,增加社会责任感。可以把优秀文化的社会实践课纳入高校思政课程体系,通过组织大学生参观历史文化古迹、博物馆、纪念馆及各类教育基地,强化大学生文化认同的理念,帮助其树立文化自信;引导大学生开展一些紧扣文化主题的社会实践和调研活动,组织他们积极参加名胜古迹、博物馆、纪念馆的志愿者活动,让大学生在锻炼提升工作能力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魅力;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公益活动走进社区,增加其社会责任感。这样可以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而且在科研项目、课外实践中,都能通过近距离参与研究,体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并将其融入到自身世界观、价值观的建立过程中,最终实现思想认知与实践行为的有机统一。
  (四)规范校园管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服务管理
  将德育工作贯穿高校教学、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构建全员、全方位育人环境,贯彻“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就要通过规范校园管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育人服务管理中,为大学生营造一个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从而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规范校园管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服务管理,这主要是指采取规范合理的高校管理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全过程。
  首先,要加强对高校管理服务人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通过强化管理服务人员的认知,从而加强高校服务管理育人的作用。其次,要坚决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关注大学生需求,通过加强人文关怀,提升服务质量,将育人工作重点放在帮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实际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上,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理念优化高校服务管理工作,从而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的感召力。
其他文献
时代的发展进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当前的农业生产正逐渐朝着机械化方向发展。针对农业工作,机械化生产不仅使当前农业生产的工作效率有所提高,也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重视,也让农业方面的投资力度有所提高,机械化生产让我国农业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生产机械化使人民的生产成本有所降低,也让人力物力的消耗有所降低,在提高劳动效率的同时,增强了农作物的产量。所以,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势在必行。
近期,北玻国外官方平台发布的曼哈顿西区Pendry酒店正反弯玻璃实景图得到项目业主、设计方、幕墙顾问的一致好评。Pendry酒店是来自蒙太奇国际的全新豪华酒店品牌,结合了为高端客户量身定制的视觉体验和周到服务。Pendry的每个酒店都注入了对当代风格的独特视角,并融合了当地城市独有的艺术和人文文化。
【摘 要】创新形式教学方法的发展和运用,在现代教育工作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不仅改善了传统单一化教学模式的多项不足和弊端,同时有效提升了整体教学效率,是新课标发展背景下教育改革的优势所在。本文将通过结合生活情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结合问题情景,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结合游戏情景,发展学生学习积极性等多项措施,对情景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语文教学;应用探
期刊
机械生产加工都有自身的精度要求。如果机械加工的误差已经超过了可以容忍的范围,就会提高机械产品的报废率,给制造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因氏,要大力控制机械加工的误差,找到提升质量飽关键点,在分析机械加工相关误差的同时探索一条能有效提高机械加工精度的办法,达到减小机械加工误差、推动产品改进的目的。
本文提出和设计了一种智能柳絮清理器。机器通过红外避障传感器、质量传感器、远程程序电脑端控制实现机器的自主智能清理飞絮,减轻城市中因柳絮带来的危害。此机器设计包括车体、捕捉网、轴流风机、储存箱、储水箱、花洒喷头和各式辅助传感器。本发明利用水箱中的水对杨絮进行物理沉降,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噪音小,清理智能化的特点。
汽车集成式自动驻车制动系统EPBMI是随着汽车EPB与ESC发展起来的集成式电子技术,因其布置简单、降低开发成本等优点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简介EP3MI的结构组成、相关功能、驻车状态及人机交互等内容,并重点讲述驻车状态的研究。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其目标是让学生具备用于参数测量的各种常用传感器的基础知识和选择、应用传感器的基本技能。理实一体化教学突破了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国内大多数优秀院校《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已经采取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基于此,
城市环卫设施的创意与视觉意象与公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城市的环境密不可分并忠实地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文化水准。本文通过对传统清扫设备进行探索与比较,研究设计出一款新型环卫小型多功能清扫车,并介绍其相应原理、主要技术指标与参数,以及应用范围与发展前景。
《电视话语的编码与解码》一文是文化研究和媒介研究领域最为著名的论文之一。试借助霍尔的“编码/解码模式”对中国舞剧文化的主流传播范式进行分析,通过对解码多义性的强调,重新审视受众对舞剧创作的影响。以被称为“中国首部谍战舞剧”的舞剧作品《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例,具体分析其如何通过作品与观众建立起一种“互动”效应,成功激发观众的主体能动性,摆脱行为主义的表层解读,实现多元语境化内涵解读的可能性,提供了中国舞剧文化传播从“编者中心”向“受众中心”逐渐演变的发展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