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呼唤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fish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普希金有很多作品在中国广为流传,《驿站长》是其中尤为著名的一部,作品充满了人情味,作品所反映的主题思想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依然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因此,对作品的主题仍有必要重新解读,对作品描写的情节仍有必要作进一步的分析。通过分析、解读,我们能更深刻地感悟人生,用更客观、冷静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人生,用美好的色调勾勒自己人生的画卷。
  关键词: 普希金 《驿站长》 人情味
  
  从1903年第一部译成汉语的普希金作品《上尉的女儿》出版到十卷本《普希金文集》的出现,从1937年上海纪念普希金逝世100周年到2009年纪念普希金诞辰210周年研讨会,从翻译研讨普希金作品到“普希金学”的初步形成,中国人一直在心灵的深处接受着普希金。《驿站长》是普希金第一部现实主义散文作品《别尔金小说集》中最优秀的一篇。高尔基曾说:“俄罗斯文学——散文作品——的现实主义由这部小说算起。”再读《驿站长》,我们可从中深感俄罗斯经典文学之魅力。
  《驿站长》中父亲维林在爱女杜尼亚被骠骑大尉明斯基带走后,虚幻地担忧女儿迟早会被抛弃,艰难寻找到女儿却被明斯基撵出家门,自此酗酒,忧伤至死。而事实上,杜尼亚一直受到明斯基的宠爱,成为了“贵夫人”。普希金对三位主人公的描写极其逼真,而且充满了人情味,对三位主人公的刻画安排得对之有理,错之于理,对错交织,合情合理。我国著名作家巴人认为,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排除人情味,是不通人情的“矫情”[1]。
  普希金笔下成功刻画的“小人物”维林既具有俄罗斯宗法制农民所特有的善良、勇于自我牺牲、勤劳勇敢等优秀品质,又不乏愚昧、保守、温顺、胆怯、忍耐、不能自主这些特点。他精心照料病重的明斯基,并且把自己的床铺让给患者,善良的老人根本没有想到明斯基是心怀叵测、假装生病的。弗兰西斯·培根说:“善良和轻信是束缚老实人的枷锁。”明斯基利用维林的性格弱点赢得了他的信任,维林不假思索地就同意明斯基送杜尼亚去教堂的请求。临行前杜尼亚犹豫不决,善良的维林却没有意识到这是明斯基带走杜尼亚而设置的骗局,还对杜尼亚说:“大人又不是狼,不会把你吃掉;你就坐车子去教堂吧。”尽管杜尼亚是自愿的,但是没有任何婚俗礼节,并且设置骗局带走女儿,在维林看来,明斯基就是众多引诱穷人家女儿获取愉悦后就抛弃的富家子弟的其中之一。父亲维林必须对女儿负责,他要拯救“误入歧途”的女儿,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把女儿找回来,造成了企图拆散他认为不幸实则幸福的婚姻生活的事实。维林两次寻找到女儿却无果而终之后,有人建議他去控告明斯基,他却选择了忍耐,而不是反抗,这既与他保守、温顺的性格有关,又与社会现实有关。他作为一个穷困、卑微、受人鄙薄、无依无靠的“小人物”驿站长,毕恭毕敬地侍奉大官能少遭挨打就算走运了,控告骠骑大尉能够胜诉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他对女儿迟早会被明斯基抛弃的虚幻担忧既让人感动,又让人感伤。他强烈期望带回女儿,其实是“自讨苦吃”,事实上是在企图破坏女儿的幸福生活,有些“自私",这与对女儿爱的初衷背道而驰,他的酗酒、悲痛欲绝甚至死亡,多少有些“自欺欺人”。可是,他心底对女儿深厚的爱是毋庸置疑的,连他生活唯一的希冀杜尼亚都离开他了,他已经失去了活着的意义,他的悲惨命运不得不引起读者的同情。然而,杜尼亚不离开维林能做到吗?
  19世纪俄国的法定婚龄男子为18岁,女子为16岁。杜尼亚十四五岁时,正逢谈婚论嫁之时。明斯基的出现,使她的心如同春意盎然时节的桃花朵朵盛开,在第一缕阳光撒满大地之时,桃花泛着金灿灿的红晕,一阵微风吹过,片片花瓣轻轻飘落,杜尼亚的人生将发生重大变化。她自小没有母亲,因而过早成熟,而且生长在驿站这样一个特殊的“培训基地”,太太们送来小手帕的殷切笑容,老爷们阴晴无常的丑恶嘴脸,她都能谈吐大方地应付自如,像个见过世面的姑娘。这位“训练有素”的未来贵妇人对明斯基微妙的心思早有察觉,她坐上马车之前犹豫不决,坐上马车后一路啼哭。当维林费尽周折再次找到她时,她居然面对自己的父亲惊呼甚至晕倒,这更说明了她热爱贵妇人生活,根本不想返回驿站继续过苦日子。当时那个心智尚未成熟的杜尼亚难以彻底看清世道的险恶,更不会想到父亲将落到如此凄惨的地步,她沉浸在充满诱惑的爱情和富贵之中,留下那个孤苦伶仃、生不如死的父亲,这既是她的可怜之处,又是她的可恨之处。维林扮演着父亲和母亲的双重角色,历尽艰辛把杜尼亚抚养成人,结果养了个“白眼狼”,心甘情愿地跟着别的男人走了,居然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父亲,害怕回去。当她重回故地,面对维林的坟冢,留下的只是哭泣与悔恨。哭泣与悔恨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已经不可能回到过去孝敬逝者。在当时不公平的社会中,面对强势的大尉和卑微的驿站长,杜尼亚也是别无选择,只能被大尉带走,即使她不情愿也是如此。读者在为维林的死而指责杜尼亚的时候,不得不对她事实上的幸福婚姻生活而感到一丝丝欣慰。
  明斯基有显赫的地位,他不同于很多花花公子的是,他真心爱着杜尼亚。当维林第一次找到他时,他请求老人的原谅,并承诺一定会给杜尼亚幸福。而且,杜尼亚已经不习惯以前所处的地位,她喜欢新的生活。尽管如此,他也不可能卑躬屈膝地跪在维林面前去耐心争取岳父大人的同意。地位低下的人受欺负是这个社会公认的事实。不管他有没有存心欺负维林,他所处的社会地位都决定了他行为卑劣的一面。当维林再次找到杜尼亚乞求回去的时候,他“用一只手用力地抓住老人的衣领,把他推到楼梯上”。曾经那个假装生病骗取维林殷切照顾的明斯基,如今又以如此仇恨的态度予以回报,这比那些路边利用行人的同情心和爱心来发家致富的职业乞丐更加卑鄙。然而,他的确带给了杜尼亚幸福,这使得读者对他的行为有所宽容。
  《驿站长》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初农奴制占统治地位的俄国,当时社会极不公平,达官贵人仗势欺人,平民弱者受其摆布,小官对大官溜须拍马,大官对小官阴谋算计,这正是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中,即使地位卑微的维林毕恭毕敬地侍奉达官贵人,也不能保证美丽动人的杜尼亚不被他们带走,更无法保证杜尼亚不会成为众多被玩弄之后抛弃的女子中的一员。这样的社会造成了维林的虚幻担忧,他执意要回女儿也只是徒劳无功,于是悲剧应运而生。
  这部悲剧所反映的现实社会至今引发读者更深刻地感悟人生,用更客观、冷静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人生,用美好的色调勾勒自己人生的画卷。因此,《驿站长》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生活如网一样没有头绪、难以琢磨,也许各种诱惑正在充斥着人们的心灵,选择的正确与否谁都难以回答。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真切感受。
  无论社会变迁还是世代更替,经典的作品总能穿越时空,跨越国界,去触动人类的心灵。这就是经典之所以经典的原因。每一个人读经典都会有各自不同的感触,每一个人读《驿站长》可能都会有各自不同的感受。与其是感受作品,不如说是感受生活;与其说是了解人物,不如说是感悟人生。人生中难以控制的事情很多很多,唯有你的心境你可以控制。如何使自己有意义地度过这漫长又短暂的人生,还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吴俊忠.俄罗斯文学对中国文化的深层影响[J].深圳: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
其他文献
摘 要: 宋词之魅力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它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还有浓厚的感伤美,深挚的恋情美和本色的柔婉美。它的魅力无法言喻,只能斑其一角。它就像是一朵美不胜收的花,不仅是文学史上的奇葩,也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相遇。  关键词: 宋词 魅力 音乐美 绘画美 建筑美 感伤美 恋情美 柔婉美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
摘 要: 本研究以南京八所高校(一本、二本、三本、专科各两所)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将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相结合,试图探讨高校文学社团的发展现状及其与当代大学生文学素养培养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对高校文学社团了解甚少,大学生参加社团的功利化倾向严重。同时,由于没有时间,很少有学生参加文学社团,随之而来的是高校文学社团的日渐式微。当代大学生应该明确,参加文学社团有助于自身文学素养的培养。 
摘 要: 通常人们把人文素养教育看作是关于人的生存目的的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概括并包容了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在文化史课程教学中,本文作者注重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史学精神,培养学生爱好诗词的文学修养,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探究动手的思辨能力,通过这种历史的濡染与净化,提高学生自身修养与素质,让他们真正学会做
摘 要: 关于《滕王阁序》的主题意蕴,历来文论较少详述。王勃既是才子,亦不失为哲人,《滕王阁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的情思心志,而此篇作为王勃的绝笔之唱,意蕴深刻,值得深究。  关键词: 王勃 《滕王阁序》    关于《滕王阁序》的主题意蕴,苏教版教参中未曾过多涉及,而历来各种评论中关涉此点时,也常常仅以一句“作者在文章中借饯宴,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生动鲜明、流光溢彩的秋景图,同时抒发了作者虽怀才不遇,
摘 要: 许鞍华导演的电影《天水围的夜与雾》虽然采用纪实手法拍摄,力求客观公正地呈现“天水围灭门惨案”的真相,但是由于影片文本本身所表现的故事情节的复杂性和主题的深刻性,而使得对它的多层次解读变得可能与合理。文章将分别从社会学和个体的人的角度对影片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力求挖掘出隐含在文本表面之下的寓意。  关键词: 许鞍华 社会 隐喻 香港 欲望 天水围    当
摘 要: 目前,在许多中小学及大中专院校都开展了高雅音乐进校园的主题教育活动,在学生中形成了强烈的高雅音乐热潮。但在以注重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性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开设高雅音乐选修课是否具有必要性,是众多教师和学生讨论的话题。本文认为,在高职院校开设高雅音乐选修课,尽管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针对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进行音乐教学也存在许多需要教师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高雅音乐 高职院校 普及化教育
摘 要: 新课程改革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营造和谐的教学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合作等方式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从而使学生形成有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本文以《那树》一课教学为例,对如何营造和谐课堂、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那树》 和谐课堂 自主 合作    新课程改革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巩固学
摘 要: 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打破高考作文的思想禁区、呼唤高考作文的理性回归、重振高考作文的时代雄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高考作文针砭时弊的写作策略,以期对高中议论文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 高考作文 议论文 针砭时弊    作文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是考场上“兵家必争之地”。2009年广东省高考语文作文阅卷结束时,语文科评卷组组长、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柯汉琳教授提到的“学生的
摘 要: 本文作者通过举例四名研究生的实际培养情况,深刻而全面地诠释了自己在研究生培养上所坚持的两条理念:引导专业兴趣,培养研究能力。  关键词: 郑州大学考古专业 研究生 培养理念    郑州大学考古专业成立于1976年7月,三十多年来,本专业以“立足中原,面向全国”为宗旨,坚持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成人教育并重的原则,培养出400多名考古专业研究生、本科生和大专生。  郑州大学考古专业现为河南
摘 要: 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她对生命的这种定义,缘于自身对生命的感悟与总结,作为读者来看,也算是张爱玲一生的写照。把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笔下所虚构的世界,是作家们往往逃脱不了的陈式,其实这也是一个必然规律,很少有作家能够成功地塑造出超越自己观念判断的人物。无疑,张爱玲笔下的人物们的生存环境大多是她所熟悉的,这些人物与张爱玲关于生命的看法也是基本一致的。  关键词: 张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