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字,安一校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ongbin0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校长,他用一个“中”字,耕耘着他的学校。这里,人们寻中、问中、执中而得中,这里尊重差异、各美其美。这里,是郑州市第九中学,他,就是校长田宝宏。
  多年来,他以“中教育”理念引领学校课程改革,相信“种子的信仰”、欣赏差异之美,用特长交往改变分数交往,在学校进行了长达八年的“生态大课堂”的课堂形态构建和以“课型教学”为主题的课改实践,用实际行动探索和实践新课改的学校独有路径。在谈到郑州九中的教育教学实践时,田校长说他做了三件事——价值引领、学校规划和课程改革。今天来看,这位校长用心地把这三件事做到了极致。
  一、价值引领——为教育的未来而“精一执中”
  說到田宝宏,不得不说他的“中教育”,“精一执中”的学校精神和“修己达人 九德惠风”的校训已经成为九中人的教育哲学和价值取向。在九中校园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说到“中”,他们都能谈上几句,能背几句《中道》,吟几句《中赋》,这就是内化、引领。
  十二年的时间,田宝宏以“中”字为源,通过解读“中”、理解“中”,并自觉运用“中”的方法看待教育问题、诠释教育现象和解决教育问题,逐渐形成了“中”的办学理念和教育观。在这一过程中,田宝宏更是创造性地总结出了“中”字在时、空、道、节四个方面的哲学意蕴:适当其时(时)、正当其中(空)、因应时空(道)、恰到好处(节),并以此作为审视和观察教育现象和教育故事的方法、态度、视角、思考方式,进而形成“中”的教育理念、学校文化、课程体系等教育哲学内涵。
  在中学,这一基础教育的最前线,“中教育”不是停留在文本上的理论,而是从实践中总结而来的本土化的教育理念。在实践的过程中,田宝宏分别从理念识别、环境识别、行为识别三个层面打造独特的学校识别系统,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中文化”,引领学校生活世界的变革。“中教育”是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一种教育设计,契合当下的教育核心价值观与发展方向。
  二、学校规划——“正家而天下定”
  近年来,学校坚持正确方向,传承故有的精神和文化,积极构建生态大课堂,让中哲学与文化在引领“学校生活世界”真正变革的同时,也打造出颇具“中文化”意境的生态校园。在“家·中书院”,这个被称作学校的地方,特别强调回归教学故事发生的现场,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和发展性,强调学生是已具丰富独特信息处理系统的主体,强调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认为学生在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合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重组、转换和改造自己的信息知识经验。
  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师教”和“学生学”,慕名而来的学生、家长,不仅仅是受应试佳绩的吸引,而且是对学校课程的向往,对人才培养观的认同。依托“博士工作室”“校长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等平台,2013年学校与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团队合作,采取“博士进课堂”“校本课题研究”“课型模式构建”等一系列具体措施,优化课堂生态,推进新课改,调动全体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构建郑州九中生态大课堂,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
  学校是教书的地方,也是教师精神生长的地方。在校本课题研究的新常态下,第七轮课题已经开始,九中特色愈发鲜明。在“中教育”理念引领下,学校以学术的方式,深入开展校本研究,努力做到了真转变、真提升。由校本研究带动的53节课题课在校内外展示,继续深入关注“教师教”“学生学”和“中文化”的方方面面。
  三、课程改革——位育“中书院”,在“中”以“致中和”
  田宝宏对课程改革的认识是从当前应试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的反思开始的。他注意到,在学校生活中,学生的成绩决定了他在教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地位,决定了他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定位。田宝宏称这种交往为“分数交往”,他想改变这种学校生态。于是,有了变“分数交往”为“特长交往”,有了尊重学生的差异之美,有了为学生的“多样性”提供更多的选择性……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要求课程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地发展。
  同时,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中,田宝宏始终认为“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知识特点和学习要求,不可能有一种教学模式能统领整个教学。因此,九中人在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时,选择了“分课型构建教学模式”这个主题,学校只提供理念和通识指导,把最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交给教师们,教师们针对不同的学科、课型和知识模块进行不同的教学模式研究,教师们可以根据不同知识的要求和学生学习的效果决定一类课型的教学流程和方法,形成一类课型的教学模式并在学科组内进行推广,实现教学模式灵活性和固定性的统一。并在不断的研究中,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实践“教—学—评”的一致性。这样的课堂改革九中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博士进课堂”的方式,与河南大学教科研的博士团队“自下而上”合作,开展以“分课型构建教学模式”为主题的校本课题研究,对普通高中各学科、各种课型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迄今已进行6轮共240多个课题的研究。
  第二阶段:实践中发现,“分课型构建教学模式”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教师教”,对“学生学”的情况和评价较少,于是学校与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合作进行“基于证据的课堂观察”,进行“以学历案引导教学的研究”和课堂教学“教—学—评一体化”的探索和实践。
  第三阶段:随着对课堂教学研究的深入,田宝宏意识到,只要有学习发生的地方即为课堂,学生在学校的教育不光是45分钟内的知识学习,更是在学校这个生活世界里的体验、经历和学校文化对他潜移默化的浸润。基于此,学校提出了构建“生态大课堂”,用校本研究改变教学生态,用社团改变学校内的人际关系,变“分数交往”为“特长交往”,开发校本课程,为学生成长所需的“选择精神”提供课程的“多样性”。
  当前,人文主义精神在“中书院”的实践和由创新性思维所引领的课程体系已颇具示范性,创新发展的大格局也已基本形成并成为引领学校未来发展的强大引擎,这些让“中教育”的价值目标超越校舍,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
  耕耘中哲学、中教育十二年,田宝宏深知其艰辛,时常有“孤舟之横江渚,春笋之抽寒谷”之感慨,然“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情怀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教育理想,支撑着他“自利而利他”。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其他文献
在笔者的认识里,“教育”可以理解为“教书”与“育人”,即知识的教授和对学生品格的培养。教书的关键,在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和教学方法的改进,育人比教授知识更具难度。如何培养学生并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许多青年教师的困扰。在阅读了吴俊伟老师的《一个中国教师的教育使命》后,笔者产生了一些很深的感触。  本书一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学生,我的牵挂和使命”“老师,我们在路上坚守”“孩子,我愿以‘师’‘
谭海生老师的文章《中小学生写作用语应提倡华丽反对朴实》把学生作文语言练习和作家写作区分开来,针对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特点,提出语言训练应从华丽入手,借鉴使用经典文章中的丰富的书面语言,通过反复训练,形成技能等主张,见解独到,给人启发。谭老师还指出了学生学过并积累的经典语言不能转化成写作用语的问题,毫无疑问,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探讨其产生的原因,揭示病根,对症下药,对目前的阅读和作文教学具有现实指导意
化学课堂教学是落实培育核心素养任务的重要途径[1],其教学内容应该基于真实情境,为学生提供灵活应用知识技能的机会。“境脉”式教学突出情境脉络的预设,并把情境脉络与活动脉络、知识脉络、素养脉络四者有机结合,指向化学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核心素养目标在实践层面的呼应。  一、“境脉”式教学的概念  “境脉”式教学,是指基于情境脉络的教学,“境”即为创设情境,“脉”即为教学主线,通过情境的脉络发展关系把化学
语文课堂教学一般以文本阅读教学为主。近段时间有关文本阅读的有效拓展、文本的多元解读、课堂的动态生成及小组合作学习等问题的讨论很多,所展示的成功课堂案例也很多,但总给人没有把握到实质的感觉:有效拓展成了不着边际的拓展,多元解读成了与文本风马牛不相及的解读,合作探究成了流于表面的讨论……思考再三,笔者觉得根本的问题没有解决:文本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这个问题明确了,以上诸问题就能得到较好的解决。 
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对新诗的抒情方式及语言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本单元可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使学生了解诗歌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同时引导他们通过个性化阅读获得情感体验。  二、单元设计思路  本单元六首诗词都是名家名作,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个人色彩,可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毛泽东的两首词,大气磅礴但抒情手法迥异;徐志摩与食指同抒离情别意,前者柔美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收集运用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有的放矢,有效收集资料,整理内化,体会资料的实用性;走进课堂,学会适时运用资料。资料的收集与运用,要基于文本,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思想情感,提升听说读写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资料收集与运用 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收集信
【摘要】在学前教育领域,有很多关于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研究,但基于“儿童视角”的环境创设研究并不多见。我们认为,幼儿园环境创设应以“儿童视角”为出发点,回归与还原儿童的真实生活。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反映的是儿童、课程与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文以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的环境为例,阐释了“儿童视角”下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本质、路径以及价值取向,提出了“儿童视角”下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策略与思考以及课程与环境的同构
数学知识间存在着内在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有效地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学生就可能从整体上认识数学,形成知识链条,经历思维过程,体会到数学的有序有理,从而越学越清晰,越学越轻松。这是思维发展的核心,也是原汁数学的本质所在。本文以“图形的放大與缩小”一课为例,谈谈如何让数学课“原汁原味”。  一、思维的起始点:打破原有的平衡  案例1:教师出示一张A3纸与一张A4纸,并将A3纸对折,刚好与A4纸一样大
还记得小时候,当我们矮矮的个子穿行在人群中时,我们曾感到无助和彷徨,因为我们无法与成人站在同一高度看世界。于是,我们渴望这时能有个大人俯下身来,感受我们内心的“不满”,微笑着聆听我们内心的呼声。如今的我们已经长大,那么就俯身下来,去倾听孩子们内心的呼唤吧,他们也和当年的我们一样,渴望有人为他们敞开心灵的大门。
近读《费孝通在2003》一书,特别是书中《文化自觉——传统与现代的接榫》一文,尤受启发。费孝通先生指出:“文化不仅仅是‘除旧开新’,而且也是‘推陈出新’或‘温故知新’。‘现代化’一方面突破了‘传统’,另一方面也同时继续并更新了‘传统’。”对此,书中另一处作了深入浅出的阐释:“从‘今天’是可以推测‘昨天’的,因为历史并没有‘走’,它还包含在‘现在’里。人们一般不去关心这个时间概念——我们说昨天已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