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和建立农村“绿色”市场体系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农村商品流通市场普遍存在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农资市场和消费品市场鱼龙混杂等问题,制约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的健康消费。为此要加快新农村“绿色”市场体系建设,从生产的源头到最终的消费都能实现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健康安全。
关键词:农村商品流通 绿色市场 农村商品经济
Speeds up the new countryside “the green” the market system construction ponder
Zhang Yueying
Abstract:Currently,because of the imperfect rural market system of our country,the low commercialization level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and disorder rural capital market and consumable market,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commercial economy was restricted,and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he healthy consumption of the rural people was also affected.Therefore,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een new rural market system must be accelerated,and make sure that we protect the environment,economize the resources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production and the ultimate consumption healthily and safely.
Keywords:Rural commodity circulation Green market Rural commercial economy
【中图分类号】F32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0072-03
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和建立农村“绿色”市场体系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一个繁荣有序的农村“绿色”市场体系,在无害的消费环境中用无毒无害的产品服务消费者,不仅能够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健康消费需求,而且有利于提高农业竞争力,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具有重要意义。
1.农村流通市场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我国农村多元化的流通格局已经形成。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侧重于城市化建设和城市商业的发展,与日新月异的城市繁荣相比,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经济的发展却明显滞后,市场体系不完善,食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建立新农村“绿色”市场体系仍然任重道远。
1.1 农村商品市场发育程度低,农民缺乏正规安全的购物渠道。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农村市场已不断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但是对应于广阔的农村市场,大型正规市场数量少,市场成交量也比较小。多数市场为大棚式建筑,市场设施差,服务功能不全,大多数超市等大型卖场仍然集中在城市,农民购物只能在质量没什么保证的小商铺。这些小商铺主要是农户个体经营,他们从周边县镇集市以较低价格批发回商品,带回乡后再出售给村民消费,从中赚取批零差价。由于缺乏监管,产品质量难以保障。
1.2 农村居民购买力水平低,理性消费意识有待提高。
追求“物美价廉”或者“只求价而不求质,只求有而不求好”仍然是农村地区消费者的普遍消费心理,这主要是受购买力水平的限制,没有相应购买力的支撑,就无法实现农村居民正常的生活需求,也无法提高他们的理性消费意识。目前通过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在很多地方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依然处于温饱阶段,“商品价格在相当程度上还是决定农村居民消费的首选要素,而对商品最重要的品质和安全要求却只凭直观感觉,尤其对商品可能存在的潜在品质与安全问题大都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1],这一方面对自身造成伤害,另一方面也导致假冒伪劣产品在农村找到了栖身之地。
1.3 农资市场流通环境差,影响农副产品质量。
农资产品流通是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体系中特有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生产资料的优劣关系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影响到农副产品是否具有绿色品质,是否拥有较高的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农资产品流通领域大量存在着假冒伪劣、肆意涨价、服务性差、监管乏力等市场混乱现象,如农药,名称繁多,质量参差不齐,为了抢占市场,一些厂家对同一农药品种年年改头换面,以新农药名称投向市场,同一名称的农药而派生出繁多的商品名,鱼目混珠,价格不等有的甚至悬殊很大;农药经营者众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的经营者基本提供不了技术服务,因指导不当导致农民用药不当、给农民造成损失的情况并不少见;监管不力使一些不法农药经营者利用不正当手段误导农民购买质次价高、滞销的农药,影响农村农资销售市场经营环境等。这种现象普遍涉及到种子、化肥、农膜等基础性农业生产资料领域,已经成为破坏我国农业生产和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严重祸害。
1.4 农村消费品市场缺乏监管,食品安全问题突出。
农村市场网点分散,人力、财力不足导致市场缺乏监管。在农村所售商品中,大多数日用品还有着比较正规的生产厂家,一些食品类商品则是鱼龙混杂,市场现状与农民日益增长的“价廉物美”的消费需求不相适应。商务部2006年对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108家农村市场的食品安全状况进行了全面系统调查,发现“农村市场食品安全形势值得关注”,超过50%的农村市场经营散装豆制品、散装干果、散装糕点、散装熟食,超过30%的市场销售散装酒、散装酱油、散装醋。[2]不法分子往往将假冒食品抛向农村集贸市场、村内小卖部和农村学校附近的食品摊点,致使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村儿童深受其害。“三无”食品、过期食品不仅影响农村消费者安全消费,直接伤害消费者身体健康,而且也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扰乱了农村食品市场秩序。
1.5 农副产品由于生产环境污染、生产环节把关不严而逐渐偏离“绿色”。
由于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不足使农副产品与“绿色产品”还有一定的距离。一是农业生产的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不高,严重制约着绿色食品的开发速度。特别是种植、养殖业的生产环节较为复杂,受多项条件限制,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难度更大。二是生产环节把关不严。2006年商务部的调查显示,48.4%的种植地和养殖场周边环境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源,35%的农民在生产中使用农药和兽药时没有经过农业技术人员指导,64%的蔬菜上市前没有进行产地检验,农村小作坊、黑加工点的原料和加工过程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等。生产地的污染、大量化学农药的使用,造成农副产品品质偏低、药残超标、价格偏高等已经影响到我国农副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2.建设新农村“绿色”市场体系的制约因素
2.1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
发展我国现代农村商品流通经济、建设新农村“绿色”市场体系,根本基础是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在当前情况下,农产品商品化是实现农民增收和提高农民购买力的最直接而有效的途径[3],没有农民购买力的提高,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建设新农村“绿色”市场体系也就只能是无源之水。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低,现有的农产品市场,实际上是农民留足自需后“多余”的市场。城镇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主要来自农民自给自足之后剩余的部分。在这种条件下,市场的调节弹性小,稳定性差。当农业丰收,“多余”量大时,很快出现供过于求,价格下降,谷贱伤农;当农业歉收,“多余”量少时,马上出现供不应求,严重时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甚至影响社会稳定。这也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业生产规模小、分工不发达的重要原因。
2.2 政府行政监管缺位,农村市场软、硬件基础差。
一是农村商品流通市场地域广阔、网点分散,不少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对当地农村商业网点的监管职能基本处于缺位状态[4]。很多农副产品市场虽然建立了商品抽检制度、日常巡查制度、投诉处理制度、信息公示等制度,但有的形同虚设,监管缺位不仅使农村市场成了假冒伪劣商品倾销地,而且由于难以保障农村市场公平竞争和有序经营,对正规商业资本介入形成了障碍。二是农村市场软硬件基础差。目前农村市场虽有较大的发展,但基本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在中西部不发达地区,整体水平仍然很低,市场设施简陋,交易方式落后,买卖双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些现代交易方式如:期货、网上交易、订单农业等还只是起步阶段。在一些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没有质量检验室、封闭式垃圾楼和污水处理设施,质量监管体系不健全,很多与食品质量有关的各项制度未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2.3 市场信息不对称激化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是农户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确定目标市场及销售对象的基础和保障。现在农户从最初的生产到进入销售阶段掌握信息量相对较少,一是因为信息获取方式较落后,利用电脑、网络获取信息只占很少一部分。有些市场还采用一些传统的广播、板报等方式发布少量品种、价格信息,有的市场则根本没有信息服务,更谈不上为农户生产、产品流通、产品加工提供全面、持续的信息。二是缺乏信息共享网络。虽然当前涉农部门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络,县级以上政府的信息网络较健全,信息量也较大,但是网络在乡、村出现断层,没有把政府、市场、客户和生产者联接起来,使农民获取信息成本很高,市场供求信息不能快速传递。而且大多数农民因自身素质原因缺乏对信息的分析、选择能力,因而造成农民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的盲目性。由于农民呈无组织分散状态进入市场,再加上缺乏有效市场信息和专业技术的指导,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就更加突出,农产品经常出现“要么多,要么少”的市场供求不均衡问题。
2.4 农村市场环境差阻碍商业资本进入。
农村“绿色”市场体系的建立需要政府、企业、农户共同的努力,商业资本的进入是新农村“绿色”市场建设的活力来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绿”工程的建设实施以及“万村千乡”工程,可以说使农村市场蕴含了无穷的商机,然而事实上是大型商业资本进入农村市场还是顾虑重重,这其实反映了政府的公益性目标与企业的市场化利益诉求的冲突,不实现最基本的利润期待,商业资本很难进入农村市场。资本的逐利性使商业资本进入农村市场时显得信心不足,一方面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民增产不增收,农民购买力低使一些厂家和商家不愿将触角伸及农村地区。城乡差距使商业企业在城市的经营模式无法复制到乡村,物流成本和经营成本都比城市要高,投资回收期长,较低的购买力和较高的成本使大中型流通企业在农村建立商业网点很难盈利,甚至将面临亏损。另一方面,农村市场管理滞后,重收费、轻服务现象突出[5]。由于长期管理的缺失,市场环境差,整体呈现出“散、乱、差、小”的市场特点,网点随意散乱而缺乏合理规划,缺乏公平竞争和规范经营的市场氛围,这样一种市场条件,难免对商业资本的自然流入带来负面影响。
3.建设新农村“绿色”市场体系的对策思考
农村市场体系的核心是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日用消费品供应,以及农产品销售等。因此,建立新农村“绿色”市场体系应该着重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从生产的源头、中间环节的管理营运到终端的消费都能实现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健康安全。
3.1 着力提升农产品市场建设,提高农产品市场化程度。
规范和良性运转的农产品市场是农产品市场化程度、农民购买力水平提高的前提和保障,足够的购买力水平是农民理性消费的基础,是建立农村“绿色”市场体系的关键所在。
3.1.1 提倡“绿色种养”,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强农产品流通的竞争力。种植地和养殖场周围环境注重环保建设,农药化肥的使用注重低毒高效,大力加强生物农药的推广和使用,降低农副产品的农药残留率。
3.1.2 加强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易条件。一是积极推进 “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引导集贸市场“退路进厅”和“退路进场”。二是完善大型农产品市场分拣、包装、加工、储藏、运输等配套设施功能。三是整合资源,培育龙头企业。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连锁店、便利店,努力提高农产品在新型流通业态中的经营比重。
3.1.3 努力建立农产品信息系统,创新交易方式。一是及时、准确地向农民和交易者提供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气候信息,提供中长期市场预测分析,帮助农民和交易者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二是通过互联网络沟通供需信息,开展网上洽谈贸易、网下交易支付,逐步向较高层次的电子商务过渡和升级。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期货、拍卖等现代交易方式,推行电子统一结算,规范市场交易活动,保证交易安全。最后,积极引导农民进入市场。不仅为农民进入市场创造良好环境,对农民从事农产品、农资和消费品等流通在工商登记和税费方面给予支持,而且要建立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其带动农民进入市场的作用,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之要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5]
3.2 规范生产资料市场和农村消费品市场,吸引商业资本自然注入。
针对农业生产资料市场,首先,政府对于农业生产资料产品的研发、生产、流通和消费要加大财政投入,不仅在客观上减轻农民负担,而且确保产品高品质,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品质的提高。其次,要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在质保检测、销售渠道、技术指导、价格监督、售后服务和损害赔偿等环节的规范管理,切实维护农民经济利益。最后,创新农资产品经营和流通模式,逐步建立适应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服务广大农民群众的农资产品流通新秩序。
针对农村消费品市场,要加强行政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净化市场环境。一是建立全国市场一体化的城乡商品流通梯度消费模式[6],相对城市商品的包装精美、优质高价,向农村销售质优价廉商品,而非劣质低价或者假冒伪劣商品。二是鼓励、支持城市龙头工业品零售企业在农村开设连锁店、农家店,加强县、乡镇、村商业网点建设,建立适合农民生活、生产的便民店,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安全消费零售网络。三是要积极配合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集中力量对农村食品市场定期开展专项执法行动,重点检查各类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和个体商贩及小食品店、小作坊等,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切实保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理顺和建立适宜农村日用品流通发展的市场环境,吸引商业资本进入。
3.3 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确保所售农副产品的绿色品质。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必须充分认识到作为我国当前农产品流通主体业态和主渠道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确保所售农副产品的绿色品质,推进绿色市场认证[7]。一是强化监管力度,健全对绿色产品的认证标准和检测服务体系,从而为农户和生产企业营造出良好的绿色市场氛围。要严格把好绿色食品的生产和销售渠道,从源头上抓好绿色食品的生产和销售,确保绿色食品市场的纯洁性。二是全面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健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检测检疫制度,对入市交易的农产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标准限制,防止含有毒有害物质的农产品流入市场。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加快推进统一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鼓励农贸市场产品创品牌,提升国标水准。三是加快农产品市场的法规体系建设。通过立法确定企业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法律地位,规范其组织行为,促进这一特殊的流通型龙头企业健康发展。同时,从法律上规范市场交易行为,依法打击那些欺行霸市,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以维护市场秩序,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3][4][6] 刘建湖.我国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现状与对策,商业时代,2006,13
[2] 商务部开展“讲求诚信 保障食品安全”主题宣传活动,2007.03.22,商务部网站
[5] 程国强.中国农村市场流通存在六大突出问题.新华网,2007.05.23
[7] 马增俊.我国农副产品绿色批发市场的发展与前景,2007.913,新浪财经
关键词:农村商品流通 绿色市场 农村商品经济
Speeds up the new countryside “the green” the market system construction ponder
Zhang Yueying
Abstract:Currently,because of the imperfect rural market system of our country,the low commercialization level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and disorder rural capital market and consumable market,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commercial economy was restricted,and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he healthy consumption of the rural people was also affected.Therefore,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een new rural market system must be accelerated,and make sure that we protect the environment,economize the resources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production and the ultimate consumption healthily and safely.
Keywords:Rural commodity circulation Green market Rural commercial economy
【中图分类号】F32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0072-03
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和建立农村“绿色”市场体系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一个繁荣有序的农村“绿色”市场体系,在无害的消费环境中用无毒无害的产品服务消费者,不仅能够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健康消费需求,而且有利于提高农业竞争力,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具有重要意义。
1.农村流通市场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我国农村多元化的流通格局已经形成。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侧重于城市化建设和城市商业的发展,与日新月异的城市繁荣相比,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经济的发展却明显滞后,市场体系不完善,食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建立新农村“绿色”市场体系仍然任重道远。
1.1 农村商品市场发育程度低,农民缺乏正规安全的购物渠道。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农村市场已不断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但是对应于广阔的农村市场,大型正规市场数量少,市场成交量也比较小。多数市场为大棚式建筑,市场设施差,服务功能不全,大多数超市等大型卖场仍然集中在城市,农民购物只能在质量没什么保证的小商铺。这些小商铺主要是农户个体经营,他们从周边县镇集市以较低价格批发回商品,带回乡后再出售给村民消费,从中赚取批零差价。由于缺乏监管,产品质量难以保障。
1.2 农村居民购买力水平低,理性消费意识有待提高。
追求“物美价廉”或者“只求价而不求质,只求有而不求好”仍然是农村地区消费者的普遍消费心理,这主要是受购买力水平的限制,没有相应购买力的支撑,就无法实现农村居民正常的生活需求,也无法提高他们的理性消费意识。目前通过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在很多地方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依然处于温饱阶段,“商品价格在相当程度上还是决定农村居民消费的首选要素,而对商品最重要的品质和安全要求却只凭直观感觉,尤其对商品可能存在的潜在品质与安全问题大都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1],这一方面对自身造成伤害,另一方面也导致假冒伪劣产品在农村找到了栖身之地。
1.3 农资市场流通环境差,影响农副产品质量。
农资产品流通是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体系中特有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生产资料的优劣关系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影响到农副产品是否具有绿色品质,是否拥有较高的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农资产品流通领域大量存在着假冒伪劣、肆意涨价、服务性差、监管乏力等市场混乱现象,如农药,名称繁多,质量参差不齐,为了抢占市场,一些厂家对同一农药品种年年改头换面,以新农药名称投向市场,同一名称的农药而派生出繁多的商品名,鱼目混珠,价格不等有的甚至悬殊很大;农药经营者众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的经营者基本提供不了技术服务,因指导不当导致农民用药不当、给农民造成损失的情况并不少见;监管不力使一些不法农药经营者利用不正当手段误导农民购买质次价高、滞销的农药,影响农村农资销售市场经营环境等。这种现象普遍涉及到种子、化肥、农膜等基础性农业生产资料领域,已经成为破坏我国农业生产和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严重祸害。
1.4 农村消费品市场缺乏监管,食品安全问题突出。
农村市场网点分散,人力、财力不足导致市场缺乏监管。在农村所售商品中,大多数日用品还有着比较正规的生产厂家,一些食品类商品则是鱼龙混杂,市场现状与农民日益增长的“价廉物美”的消费需求不相适应。商务部2006年对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108家农村市场的食品安全状况进行了全面系统调查,发现“农村市场食品安全形势值得关注”,超过50%的农村市场经营散装豆制品、散装干果、散装糕点、散装熟食,超过30%的市场销售散装酒、散装酱油、散装醋。[2]不法分子往往将假冒食品抛向农村集贸市场、村内小卖部和农村学校附近的食品摊点,致使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村儿童深受其害。“三无”食品、过期食品不仅影响农村消费者安全消费,直接伤害消费者身体健康,而且也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扰乱了农村食品市场秩序。
1.5 农副产品由于生产环境污染、生产环节把关不严而逐渐偏离“绿色”。
由于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不足使农副产品与“绿色产品”还有一定的距离。一是农业生产的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不高,严重制约着绿色食品的开发速度。特别是种植、养殖业的生产环节较为复杂,受多项条件限制,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难度更大。二是生产环节把关不严。2006年商务部的调查显示,48.4%的种植地和养殖场周边环境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源,35%的农民在生产中使用农药和兽药时没有经过农业技术人员指导,64%的蔬菜上市前没有进行产地检验,农村小作坊、黑加工点的原料和加工过程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等。生产地的污染、大量化学农药的使用,造成农副产品品质偏低、药残超标、价格偏高等已经影响到我国农副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2.建设新农村“绿色”市场体系的制约因素
2.1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
发展我国现代农村商品流通经济、建设新农村“绿色”市场体系,根本基础是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在当前情况下,农产品商品化是实现农民增收和提高农民购买力的最直接而有效的途径[3],没有农民购买力的提高,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建设新农村“绿色”市场体系也就只能是无源之水。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低,现有的农产品市场,实际上是农民留足自需后“多余”的市场。城镇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主要来自农民自给自足之后剩余的部分。在这种条件下,市场的调节弹性小,稳定性差。当农业丰收,“多余”量大时,很快出现供过于求,价格下降,谷贱伤农;当农业歉收,“多余”量少时,马上出现供不应求,严重时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甚至影响社会稳定。这也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业生产规模小、分工不发达的重要原因。
2.2 政府行政监管缺位,农村市场软、硬件基础差。
一是农村商品流通市场地域广阔、网点分散,不少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对当地农村商业网点的监管职能基本处于缺位状态[4]。很多农副产品市场虽然建立了商品抽检制度、日常巡查制度、投诉处理制度、信息公示等制度,但有的形同虚设,监管缺位不仅使农村市场成了假冒伪劣商品倾销地,而且由于难以保障农村市场公平竞争和有序经营,对正规商业资本介入形成了障碍。二是农村市场软硬件基础差。目前农村市场虽有较大的发展,但基本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在中西部不发达地区,整体水平仍然很低,市场设施简陋,交易方式落后,买卖双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些现代交易方式如:期货、网上交易、订单农业等还只是起步阶段。在一些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没有质量检验室、封闭式垃圾楼和污水处理设施,质量监管体系不健全,很多与食品质量有关的各项制度未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2.3 市场信息不对称激化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是农户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确定目标市场及销售对象的基础和保障。现在农户从最初的生产到进入销售阶段掌握信息量相对较少,一是因为信息获取方式较落后,利用电脑、网络获取信息只占很少一部分。有些市场还采用一些传统的广播、板报等方式发布少量品种、价格信息,有的市场则根本没有信息服务,更谈不上为农户生产、产品流通、产品加工提供全面、持续的信息。二是缺乏信息共享网络。虽然当前涉农部门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络,县级以上政府的信息网络较健全,信息量也较大,但是网络在乡、村出现断层,没有把政府、市场、客户和生产者联接起来,使农民获取信息成本很高,市场供求信息不能快速传递。而且大多数农民因自身素质原因缺乏对信息的分析、选择能力,因而造成农民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的盲目性。由于农民呈无组织分散状态进入市场,再加上缺乏有效市场信息和专业技术的指导,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就更加突出,农产品经常出现“要么多,要么少”的市场供求不均衡问题。
2.4 农村市场环境差阻碍商业资本进入。
农村“绿色”市场体系的建立需要政府、企业、农户共同的努力,商业资本的进入是新农村“绿色”市场建设的活力来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绿”工程的建设实施以及“万村千乡”工程,可以说使农村市场蕴含了无穷的商机,然而事实上是大型商业资本进入农村市场还是顾虑重重,这其实反映了政府的公益性目标与企业的市场化利益诉求的冲突,不实现最基本的利润期待,商业资本很难进入农村市场。资本的逐利性使商业资本进入农村市场时显得信心不足,一方面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民增产不增收,农民购买力低使一些厂家和商家不愿将触角伸及农村地区。城乡差距使商业企业在城市的经营模式无法复制到乡村,物流成本和经营成本都比城市要高,投资回收期长,较低的购买力和较高的成本使大中型流通企业在农村建立商业网点很难盈利,甚至将面临亏损。另一方面,农村市场管理滞后,重收费、轻服务现象突出[5]。由于长期管理的缺失,市场环境差,整体呈现出“散、乱、差、小”的市场特点,网点随意散乱而缺乏合理规划,缺乏公平竞争和规范经营的市场氛围,这样一种市场条件,难免对商业资本的自然流入带来负面影响。
3.建设新农村“绿色”市场体系的对策思考
农村市场体系的核心是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日用消费品供应,以及农产品销售等。因此,建立新农村“绿色”市场体系应该着重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从生产的源头、中间环节的管理营运到终端的消费都能实现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健康安全。
3.1 着力提升农产品市场建设,提高农产品市场化程度。
规范和良性运转的农产品市场是农产品市场化程度、农民购买力水平提高的前提和保障,足够的购买力水平是农民理性消费的基础,是建立农村“绿色”市场体系的关键所在。
3.1.1 提倡“绿色种养”,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强农产品流通的竞争力。种植地和养殖场周围环境注重环保建设,农药化肥的使用注重低毒高效,大力加强生物农药的推广和使用,降低农副产品的农药残留率。
3.1.2 加强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易条件。一是积极推进 “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引导集贸市场“退路进厅”和“退路进场”。二是完善大型农产品市场分拣、包装、加工、储藏、运输等配套设施功能。三是整合资源,培育龙头企业。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连锁店、便利店,努力提高农产品在新型流通业态中的经营比重。
3.1.3 努力建立农产品信息系统,创新交易方式。一是及时、准确地向农民和交易者提供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气候信息,提供中长期市场预测分析,帮助农民和交易者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二是通过互联网络沟通供需信息,开展网上洽谈贸易、网下交易支付,逐步向较高层次的电子商务过渡和升级。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期货、拍卖等现代交易方式,推行电子统一结算,规范市场交易活动,保证交易安全。最后,积极引导农民进入市场。不仅为农民进入市场创造良好环境,对农民从事农产品、农资和消费品等流通在工商登记和税费方面给予支持,而且要建立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其带动农民进入市场的作用,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之要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5]
3.2 规范生产资料市场和农村消费品市场,吸引商业资本自然注入。
针对农业生产资料市场,首先,政府对于农业生产资料产品的研发、生产、流通和消费要加大财政投入,不仅在客观上减轻农民负担,而且确保产品高品质,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品质的提高。其次,要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在质保检测、销售渠道、技术指导、价格监督、售后服务和损害赔偿等环节的规范管理,切实维护农民经济利益。最后,创新农资产品经营和流通模式,逐步建立适应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服务广大农民群众的农资产品流通新秩序。
针对农村消费品市场,要加强行政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净化市场环境。一是建立全国市场一体化的城乡商品流通梯度消费模式[6],相对城市商品的包装精美、优质高价,向农村销售质优价廉商品,而非劣质低价或者假冒伪劣商品。二是鼓励、支持城市龙头工业品零售企业在农村开设连锁店、农家店,加强县、乡镇、村商业网点建设,建立适合农民生活、生产的便民店,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安全消费零售网络。三是要积极配合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集中力量对农村食品市场定期开展专项执法行动,重点检查各类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和个体商贩及小食品店、小作坊等,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切实保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理顺和建立适宜农村日用品流通发展的市场环境,吸引商业资本进入。
3.3 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确保所售农副产品的绿色品质。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必须充分认识到作为我国当前农产品流通主体业态和主渠道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确保所售农副产品的绿色品质,推进绿色市场认证[7]。一是强化监管力度,健全对绿色产品的认证标准和检测服务体系,从而为农户和生产企业营造出良好的绿色市场氛围。要严格把好绿色食品的生产和销售渠道,从源头上抓好绿色食品的生产和销售,确保绿色食品市场的纯洁性。二是全面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健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检测检疫制度,对入市交易的农产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标准限制,防止含有毒有害物质的农产品流入市场。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加快推进统一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鼓励农贸市场产品创品牌,提升国标水准。三是加快农产品市场的法规体系建设。通过立法确定企业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法律地位,规范其组织行为,促进这一特殊的流通型龙头企业健康发展。同时,从法律上规范市场交易行为,依法打击那些欺行霸市,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以维护市场秩序,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3][4][6] 刘建湖.我国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现状与对策,商业时代,2006,13
[2] 商务部开展“讲求诚信 保障食品安全”主题宣传活动,2007.03.22,商务部网站
[5] 程国强.中国农村市场流通存在六大突出问题.新华网,2007.05.23
[7] 马增俊.我国农副产品绿色批发市场的发展与前景,2007.913,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