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不是古董,而是医学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19791013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里,从电视养生节目、医院诊室到茶余饭后的闲谈,似乎人人都能说出诸如“阴虚体质”“阳虚体质”之类的名词。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它们都属于9种体质中的一种,更少有人知道,它们出自一位立志研究中国人体质分类的学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琦,其所创中医体质辨识法被纳入卫生部颁布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使中医药首次进入国家公共卫生体系。
  35岁:新翻杨柳枝
  1976年,教育的春天姗姗来迟。经国家批准,著名中医岳美中、方药中等以北京西苑医院为基地,开办首届全国中医研究班,每省推荐一名优秀青年中医赴北京学习。已经在高邮当地小有名气的中医院医生王琦,被江苏省遴选,来到北京,成为该班的学员。毕业后,又于1978年考取中国中医科学院(原中国中医研究院)首批研究生。
  而立之年获得的学习机会,让王琦更加如饥似渴。读经典、做临床、传承老专家的医道精髓,渐渐地,王琦心里隐约有了一种感觉,中国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有阴阳二十五人之说,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也把人分成四种气质。人类的祖先,不管东方还是西方,不约而同都在给人分类。其中,“因人制宜”是中医学的宝贵思想,但是相关理论散落于历代医家文献中,未能形成体系。更可惜的是,随着现代医学体系的发展,中医的体质分类思想渐渐被淡化。
  “西医的病种有3万多种,中医证候也有800多种。在医生眼里,人体被分得很细,只看见人的病,看不见病的人,”从医以来困扰王琦多年的难题似乎有了一个突破口,“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同样的病症、同样的药方,对有的人有效,对有的人无效。”
  “体质分类,是中医里一个闪亮的智慧,我要开创这个还没有人做的事业!”这个念头一产生,在王琦的心中便再也放不下。然而,在当时崇尚继承的中医教育体系中,最早的研究生都以某某名医的学术思想为题进行研究。王琦关于“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的论文题目一报上去,第一个提出异议的就是导师方药中。
  “他担心,中医里面从来就没有这样一个学说,会不会引起争议,”王琦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硕士论文手稿说,“我就跟他磨啊,让导师先送给评委去审,如果都说不行,我马上改。”就这样,已是两个孩子父亲的王琦,冒着论文被打回重写、毕业时间延长的风险,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王琦回忆说,“方老是个胸襟非常开阔的人,对于我这个喜欢‘听唱新翻杨柳枝’的学生,有时候很挠头,但很快又能够理解接受。没过几天,他把我叫到办公室,高兴地说,几位专家都说这个题目好,把中医学的一个重大问题给提出来了。揭开这个谜底太重要了,你就做吧!”
  “创建一个新理论,不是说这里有50本古书,你找到古人是怎么说的就行了。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提炼出自己的东西。”王琦每天骑着自行车,从西苑医院到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只带一个馒头,且一坐就是一整天,对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文献进行整理总结。
  休息的时候,王琦喜欢到街上或车站观察人群,因为“人们等车的形态各不相同,有的人慌慌张张,有的人漫不经心,这实际代表着他们不同的气质和性格”。1978年,35岁的王琦与同窗盛增秀合作撰写《略论祖国医学的体质学说》一文,将“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第一次公之于众。
  经过几年的研究,王琦领衔编著了《中医体质学说》一书。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使中医体质学实现了零的突破。如今,中医体质学已成为中医学二级学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组列为现代中医流派,相关内容被写进《中国医学通史》,列入中医药院校《中医基础理论》规划本科和研究生教材,是近几十年来中医教材中唯一新增的内容。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曾撰文指出:“体质学说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学术体系,在指导‘治未病’及个体化诊疗中将会发挥特殊的作用。”
  58岁:辞官从教
  2012年京交会上,德国科隆市副市长汉妮特前来体验中医诊疗。片刻搭脉后,王琦告诉汉妮特,她的体质属阳虚及气虚,有消化功能不好、怕冷、气短等问题。汉妮特睁大了眼睛直呼“Incredible(不可思议)、Amazing(太神奇了)”。她说:“我特意隐瞒了胃部长期不舒服、手脚冷等老毛病,没想到仅搭脉片刻,就被中医的‘火眼金睛’看穿了。”
  有了体质分类的利器,加上不走寻常路的精神,有人管他叫“京城怪医”,因为在他的诊室里,总能看到各种疑难杂症。有的病人盛夏穿棉衣也不嫌热,有的病人三九严寒还大汗淋漓,有的幼儿园小孩哪怕被指甲轻轻划一下,划痕就肿得老高,有的花季少女抱怨自己喝凉水都长肉。
  “有一个孩子,来看病的时候五花大绑,不捆起来就要拿刀子捅人,精神出了问题,一家人的欢乐都给剥夺了。”说到自己的病人,眼前的王琦几度哽咽。王琦经常对自己和学生说,我首先是医生,其次才是学者。医者仁心,王琦对研究的热忱,正来自于解除病患痛苦的决心。
  上世纪80年代,体质分类还不够完善,特禀体质没有纳入进来,一段援外医疗的经历,让王琦开始关注过敏症,并产生了把过敏体质单独划分一类的想法。1984年,王琦到荷兰援外。荷兰是郁金香之国,空气中弥漫着很多花粉。王琦发现,当地很多人患有花粉过敏症。对于这个问题,西医的办法是切断过敏源。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全美免疫中心一位专家曾对王琦说,“假如你对猫过敏,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猫从窗户扔出去”。王琦反问,“但是,荷兰人总不能不呼吸吧?”
  “治过敏重在治人,改善体质才是根本办法。”按照自己的想法,王琦从调理体质的角度出发,为不少荷兰患者解除了病痛。而与美国专家针锋相对的“辩论”,也让中西医背景的两位学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王琦根据调节过敏体质的原理,组方中药“过敏康”改善过敏体质,并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合作研究其作用机理,用现代科学手段证实了“过敏康”的疗效。
  “一项研究,要让中国人相信,外国人也相信,中医相信,西医也相信,只有符合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王琦说,“我开始从文献中得来的9种体质分类,需要从实证上去证明它的存在。这就是大样本的调查,对自然人群进行全国抽样。”   此时,58岁的王琦已是国家认定的医药专家之一,同时还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属单位的副司局级职务。但是,他心中那团火依然旺盛。一次和儿子闲聊中,儿子突然问:“老爸,你是想退休当老干部,还是想继续你的研究?”王琦被儿子的话点醒,第二天就去找卫生部一位副部长递交辞呈,不带任何职务,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任教。
  按照一般人的理解,这个年龄到大学的人,多半只是发挥余热,“我不是去发挥余热,而是加足马力,要干事情。”王琦带领学术团队日夜奋战,拿下一个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并获得两个“973”项目资助。万事俱备,王琦期盼多年的一项“大计划”得偿所愿——中医体质分类流行病学调查。
  调查很辛苦,吃不上饭、喝不上水的事并不罕见,而拿着体质量表挨家挨户去敲门,60多岁的名医王琦几次被人当作“推销的”拒之门外。经过几年的努力,王琦课题组完成了全国21948例调查,证实了中国人群共有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等9种基本体质类型。同时,初步掌握国人不同体质类型、不同年龄、性别、地区人群的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据此,王琦主持编制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为体质类型判别规范化、研究个体差异、实施个体化诊疗提供了方法与工具。他利用各种方法,不遗余力地推广中医体质辨识,让老百姓了解自己的体质,让养生走在疾病前面。
  70岁:重做小学生
  如今,70岁的王琦说,自己仿佛沉浸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像一个小学生,每天背着书包上学堂,早上6点半起床,7点半到校,一直到晚上7点半回家,总有做不完的作业。“因为越研究越有兴趣,越研究越感到不足。”
  今日的中医体质学,已经不再独木难支。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国以中医体质学为基础的学术论文1300多篇。王琦先后培养了博士后、博士、硕士及学术经验继承人88名。王琦吸引了医学、生物、计算机等各个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加入他的科研团队,他还把在国外大学研究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两个儿子——王前飞、王前奔也拉进了队伍。王琦说,“流行病学调查让我们知道了人的体质分类是什么,现在研究进入了‘为什么’的阶段。”
  “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共同形成的,人与人的差别很大程度是由基因的差异决定的。这串与生俱来的遗传密码里,是否写着有关体质的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给王琦带来了很多探索的深度,他运用多学科交叉方法对体质分类进行实证研究,揭示体质的微观生物学基础及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为疾病预测、预防奠定基础。王琦说,“通过基因组检测和基因多态性分析,我们已经发现了痰湿体质的人有代谢紊乱的遗传特征,这对防治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抽血、提取细胞、观察……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研楼内,王琦摆满现代仪器设备的实验室,看上去很难与印象中的中医联系起来。然而,作为一个拥有中医学知识背景的人,他如何做到紧跟世界科技最新前沿?对于这个问题,不仅笔者好奇,连他的学生们也时常感到惊讶。博士后王济说,2012年在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时,王琦将树突状细胞确定为研究中医过敏体质的方向,而树突状细胞在调节人体免疫功能中的重要作用,正是此前不久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获得者的研究内容。
  王琦的说法是,“中医不是古董,而是医学,是随着生命科学的进步而进步的。现在许多新的研究方法、手段是以前根本无从知晓和计划的,是难得的机遇,必须不断学习。”
  “他是一名中医,但绝不是抱着古书吃一辈子的中医。”提起父亲的学习精神,王琦的两个儿子打心里佩服。每次打电话或回国,父子三人谈得最多的是王琦的“973”课题。两人都曾被父亲邀请,给学生讲解国外最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而他们印象最深的是父亲坐在讲台下,像小学生一样认真地做笔记。
  在王琦的研究团队里,每天早上可以看到一个奇特的景象。十几个硕士、博士、青年教师聚在一起,先背诵中国古代医学名篇,再由美国留学生客串“外教”领读英语。在中医教育中,晨读是常用的方法,英语晨读则是王琦的匠心独具。他常对学生说:“学经典不是回到两千年前,与时俱进也不是只能学新东西,让古代的东西在当代发挥更大的现实作用,这就是与时俱进。”
  虽然王琦取得了诸多成绩,但是在学术生命和精神境界上,王琦认为自己还是个“小学生”,仍要不断学习,充实和完善自己。
其他文献
作为湘东区教学实验基地,几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严治校,特色立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新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在教育专家的指导下,扎实进行课题研究,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不断总结,课题实验初见成效。的确,课研发展让实小科研之花别样红。学校要强化“问题就是课题,教师就是研究者,教学就是研究,课堂就是研究室”的新理念,全体老师带着问题,以研究者的态度,开展扎实有
在信息量不断膨胀的当代社会,大量的数字充斥着人们的视野,处理和阅读数字背后信息的能力显得愈发重要,因此,微积分等高等数学课程在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提高数学素养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肯定和重视。教材体现了微积分教育的理念,决定了微积分教学的内容,是微积分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我国目前虽然每年都有不少重点教材、规划教材推出,然而大多数是经典数学理论体系和方法的简单重复和增删取舍,缺少实际应用,真正有新意的
教育综合改革势在必行  主持人提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教育事业一路猛进,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其中的动力就来自坚持不懈的改革创新。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教育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也面临着深层次的体制制约,新的发展呼唤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主要动力。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褚宏启:教育综合改革势在必行,当前,我国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涉及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挑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和担当。今天,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秉持怎样的抱负,承担怎样的使命,关系着中国的未来,是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的问题。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专设“抱负与使命”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单元(第五单元),所选四篇文章或剖析社会矛盾,宣示历史使命;或概括伟人贡献,致以崇敬之情;或是上书言事,谏阻逐客;或为临终绝笔,直抒心志。这些文章或重在沟通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摆脱单向传授教学模式,通过实例具体阐述“浅尝”式浅读、“狼吞”式深读及“消化”式悟读三者结合的课堂阅读教学策略,让学生成为阅读的真正主体,激发学生思维火光,在课堂训练中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最终实现有效果的自我阅读。  沉下心主动钻研课堂  教学中,经常听到同行痛心疾首地抨击目下高中学生阅读现状:看,他们对周杰伦、江南STYLE张嘴就来,却不知莫言写了一本《蛙》,拿了2012的
美、法、瑞典学校的法律教育属于思考型教育,对应儿童的各个成长阶段,实行不同的教育内容。这样的教育,一方面使儿童尊重他人存在,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儿童自身能够掌握解决纷争的方法,主体性地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之中,成为更加符合未来社会需要的人。  美国:实践中强调“五个活动”  在美国,二十世纪70年代以后,青少年犯罪持续增加,成为深刻的社会问题。与此同时,以水门事件为契机,市民对政治的不信任也开始显现。在
改进不合时宜的教育方法  全方位编织学生安全教育网  制定预案排查制度  改进不合时宜的教育方法  主持人提示:暑期安全教育受到学校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但是,还是存在安全隐患,需要进一步改善学校安全环境,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让事故远离学校。  安徽省芜湖市绿影小学办公室副主任后世峰:目前,暑假中小学生安全还存在一些问题。尽管教育部门三令五申下发各种文件,尽可能使中小学生假期事故率降到最低,这些
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已由新兴走向普及,但是同学们对其重视的程度却不够。作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老师,笔者认为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剖析自己,才是真正打开职业生涯规划之门的关键。  认清专业所学内容  工民建专业对于没有相关行业背景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其主要为企事业单位及各级管理部门培养从事施工技术、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预算、工程建设监理等方面的实用型技术人才。主要学习的课程有:建筑材料、建筑
“野火燒不尽,春风吹又生。”那棵小草可能已存活了许多时间,若不是有人发现了它,也许我也很难注意到它的存在。搬寝室时,所有人都在忙碌,跑上跑下。我在新寝室里整理东西,这时有室友大声说了一句:“这里居然有一棵小草!”大家的目光都顺着她所指方向瞧去,果然有一棵小草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角落里。虽然没有阳光的照耀,可小小的它坚强地从门缝里探出头来。它平凡得让人不会注意,特别是在这人人忙碌的时候,它的存在感更低。
宾夕法尼亚大学(以下简称宾大)创建于1740年,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由美国著名科学家和政治家、独立宣言起草人之一的本杰明·富兰克林亲自创办。近年来,在部分大学评估中,宾大与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高校齐名,是排名第四的美国综合性大学。宾大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其教育教学质量、科研创新能力享有盛誉,同时也极其注重学术规范建设,注重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处置。  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  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