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阶段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进餐习惯是幼儿健康成长的第一步,也是幼儿园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对于年纪偏小的孩子来说,如何保持其良好的食欲,形成与之相对应的健康的饮食习惯,这就需要幼儿园和家庭达成教育共识,积极进行家园合作。
我班的西西小朋友,年龄偏小,平时在幼儿园的进餐习惯良好,但每次周末放假回来的一段时间,小西西的表现都会出现反常。
小西西是这样吃饭的……
礼拜一的午餐时间,小西西用右手握着筷子,左手捏着饭菜往嘴里塞,还将不喜欢吃的蔬菜一一挑了出来。在老师的提醒下,小西西只好生疏地使用起筷子,艰难地夹着碗里的饭菜。整个吃饭的时间要比以前更久。
到了礼拜二,小西西在进餐时用手抓饭的行为有所改善,但出现了边吃边玩、边吃边讲话的现象,在大部分小朋友都已吃完饭时,小西西碗里的饭菜却还有一大半。老师每提醒一次,他就吃一口,吃完便开始玩,磨磨蹭蹭。考虑到小西西的年龄偏小,教师只好帮忙喂饭。在喂饭的过程中,老师发现小西西的食欲很好,很快就吃完了半碗饭。
到了第三天,小西西依然不能自己好好吃饭。通过观察发现,小西西拿筷子的姿势也不对了,他总是以五指并拢的姿势将筷子握在手掌中,吃饭的动作看起来非常迟钝。
针对小西西这几天吃饭时候的表现,老师与西西妈妈进行了交流。第二天吃饭时,我们发现西西开始灵活地用右手拿筷子扒饭吃,吃饭的时候也很安静。
离园时,我向西西妈反馈了这几天西西的进餐情况。原来,小西西在家吃饭也要花很长时间,基本都是由奶奶喂,如果奶奶不喂,西西就开始闹腾,长辈一般比较心疼孩子,孩子一哭,他们也就妥协了。西西妈妈的一番话验证了我的猜想,同时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仅仅只靠幼儿园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紧密结合才是关键。
要想帮助西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应先从根源入手,找到西西不良进餐习惯出现的根本原因,然后在家园合作的基础上,做到统一标准,统一要求,共同帮助小西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西西为何不愿好好吃饭
通过仔细观察,结合西西妈妈所反馈的信息,我们大致总结了西西不能好好吃饭的几点原因。
1.家长的过度关注
西西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老人一般都会顺着孩子的意愿,基本以喂饭为主;平时做饭炒菜只会做孩子喜欢吃的东西。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西西不愿自己动手吃饭,挑食、偏食的坏习惯。
与此同时,孩子也就渐渐知道了,只要哭闹和反抗就一定能够获得关注,让家长妥协,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可见,孩子不是不能自己动手吃饭,而是家长的过度关注与呵护,给其造成了“我可以不用好好吃饭”的错觉。
2.饮食没有规律
西西喜欢赖床,因而早饭吃得比较晚,再加上早餐的摄入量远远大于消耗,这样,到了午饭时间,西西其实是不饿的。于是,与其他早入园的小朋友相比,等量的饭菜,大家很快就吃完了,西西却依然不紧不慢地吃着。此外,家长为孩子准备的零食也是其不愿意好好吃饭的一大原因。
3.进餐气氛过于严肃
幼儿向往自由,喜欢和小伙伴一起边吃边聊。在幼儿园进餐时则要学会保持安静,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吃饭,却又不能说说、玩玩、闹闹,这让西西觉得压抑,影响了西西的食欲。
家园合作
培养西西良好的进餐习惯
经过多次沟通,幼儿园老师与西西的家长达成了一致意见,希望家长配合幼儿园,从西西在家中的进餐习惯开始培养。
1.给孩子拒绝的权利
吃与不吃,饿或不饿,给西西自己选择的权利,吃多吃少也尽量让孩子自己来控制。要是孩子已经饱了,家长强硬让孩子吃完规定的食物,就会引发其不良情绪。作为家长,在孩子吃饭时,不要催促,充分调动其吃饭的积极性。
2.放手让孩子独立进餐
孩子一岁半左右就可以自己吃饭了,因此,西西实际上已经具备了自己动手吃饭的能力,家长完全没有必要如此辛苦地喂孩子吃饭。在家中,西西奶奶给西西喂饭,表面上看来,西西顿顿都可以把饭吃完,但回到幼儿园之后,一系列喂饭“后遗症”便出现了,比如,使用筷子的动作不娴熟,进餐速度变慢等。
既然家长不可能做到时时刻刻陪在孩子的身边,那就要让孩子学会照顾自己。面对孩子的撒娇、哭闹等一系列反抗行为,家长要坚定自己的立场,孩子哭过闹过之后,自然会尝试自己动手吃饭。
3.营造和谐的进餐氛围
相对于紧张、压抑的气氛,孩子则更喜欢在轻松、和谐、愉悦的环境中进餐,情绪越好,食欲也就越强。所以,在饭桌上,家长可以讨论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营造良好的进餐气氛,让孩子充分享受共同进餐的愉快时光。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在饭桌上也应为孩子树立好榜样,比如,适度交流,端正坐姿,不挑食等,以身作则,带动孩子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4.合理调整孩子的饮食时间和饮食结构
避免正餐和点心之间的时间间隔过短,同时也要避免孩子在餐前吃过量零食。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调整进餐时间和饮食结构,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比如,早睡早起,按时进餐等。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提供色香味俱全、丰富多样的食物来刺激孩子的食欲,改善孩子的进餐习惯。另外,正餐后不要急着给孩子零食,让孩子的胃有排空的时间。
5.不要让饭桌成为谈判桌
有些家长希望孩子好好吃饭,或者多吃一点,总喜欢和孩子谈判。西西奶奶正是如此,她常常对西西说:“好好吃饭,我就给你买玩具,买零食。”西西很聪明,尝过一次甜头,下次就会说:“我吃完了,你就要给我买玩具,买糖果,还要带我去好玩的地方玩,好吗?”“不行,我还要买新玩具。”虽然这种用物质“利诱”的方法能够提高孩子吃饭的积极性,但久而久之,孩子会把吃饭当成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把家长当成谈判的对象,甚至变得功利。
6.善用语言暗示,帮助孩子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好习惯
西西挑食,不爱吃青菜,家长可以假装不知道,每次吃饭时故意当着西西的面,挑出青菜来,一边津津有味地吃,一边说:“今天的青菜好吃极了!”以此激发孩子的食欲,切忌当面教训孩子。
良好的用餐习惯是幼儿健康成长的保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西西现在基本可以很主动地自己动手吃饭了,挑食、偏食的现象也有所减少。值得一提的是,自从幼儿园与西西的家长在教育上达成一致意见之后,小西西的用餐习惯基本没有再出现反复的现象。由此可见,对于幼儿而言,家庭与幼儿园达成教育观念上的一致性是何其重要!
我班的西西小朋友,年龄偏小,平时在幼儿园的进餐习惯良好,但每次周末放假回来的一段时间,小西西的表现都会出现反常。
小西西是这样吃饭的……
礼拜一的午餐时间,小西西用右手握着筷子,左手捏着饭菜往嘴里塞,还将不喜欢吃的蔬菜一一挑了出来。在老师的提醒下,小西西只好生疏地使用起筷子,艰难地夹着碗里的饭菜。整个吃饭的时间要比以前更久。
到了礼拜二,小西西在进餐时用手抓饭的行为有所改善,但出现了边吃边玩、边吃边讲话的现象,在大部分小朋友都已吃完饭时,小西西碗里的饭菜却还有一大半。老师每提醒一次,他就吃一口,吃完便开始玩,磨磨蹭蹭。考虑到小西西的年龄偏小,教师只好帮忙喂饭。在喂饭的过程中,老师发现小西西的食欲很好,很快就吃完了半碗饭。
到了第三天,小西西依然不能自己好好吃饭。通过观察发现,小西西拿筷子的姿势也不对了,他总是以五指并拢的姿势将筷子握在手掌中,吃饭的动作看起来非常迟钝。
针对小西西这几天吃饭时候的表现,老师与西西妈妈进行了交流。第二天吃饭时,我们发现西西开始灵活地用右手拿筷子扒饭吃,吃饭的时候也很安静。
离园时,我向西西妈反馈了这几天西西的进餐情况。原来,小西西在家吃饭也要花很长时间,基本都是由奶奶喂,如果奶奶不喂,西西就开始闹腾,长辈一般比较心疼孩子,孩子一哭,他们也就妥协了。西西妈妈的一番话验证了我的猜想,同时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仅仅只靠幼儿园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紧密结合才是关键。
要想帮助西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应先从根源入手,找到西西不良进餐习惯出现的根本原因,然后在家园合作的基础上,做到统一标准,统一要求,共同帮助小西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西西为何不愿好好吃饭
通过仔细观察,结合西西妈妈所反馈的信息,我们大致总结了西西不能好好吃饭的几点原因。
1.家长的过度关注
西西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老人一般都会顺着孩子的意愿,基本以喂饭为主;平时做饭炒菜只会做孩子喜欢吃的东西。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西西不愿自己动手吃饭,挑食、偏食的坏习惯。
与此同时,孩子也就渐渐知道了,只要哭闹和反抗就一定能够获得关注,让家长妥协,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可见,孩子不是不能自己动手吃饭,而是家长的过度关注与呵护,给其造成了“我可以不用好好吃饭”的错觉。
2.饮食没有规律
西西喜欢赖床,因而早饭吃得比较晚,再加上早餐的摄入量远远大于消耗,这样,到了午饭时间,西西其实是不饿的。于是,与其他早入园的小朋友相比,等量的饭菜,大家很快就吃完了,西西却依然不紧不慢地吃着。此外,家长为孩子准备的零食也是其不愿意好好吃饭的一大原因。
3.进餐气氛过于严肃
幼儿向往自由,喜欢和小伙伴一起边吃边聊。在幼儿园进餐时则要学会保持安静,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吃饭,却又不能说说、玩玩、闹闹,这让西西觉得压抑,影响了西西的食欲。
家园合作
培养西西良好的进餐习惯
经过多次沟通,幼儿园老师与西西的家长达成了一致意见,希望家长配合幼儿园,从西西在家中的进餐习惯开始培养。
1.给孩子拒绝的权利
吃与不吃,饿或不饿,给西西自己选择的权利,吃多吃少也尽量让孩子自己来控制。要是孩子已经饱了,家长强硬让孩子吃完规定的食物,就会引发其不良情绪。作为家长,在孩子吃饭时,不要催促,充分调动其吃饭的积极性。
2.放手让孩子独立进餐
孩子一岁半左右就可以自己吃饭了,因此,西西实际上已经具备了自己动手吃饭的能力,家长完全没有必要如此辛苦地喂孩子吃饭。在家中,西西奶奶给西西喂饭,表面上看来,西西顿顿都可以把饭吃完,但回到幼儿园之后,一系列喂饭“后遗症”便出现了,比如,使用筷子的动作不娴熟,进餐速度变慢等。
既然家长不可能做到时时刻刻陪在孩子的身边,那就要让孩子学会照顾自己。面对孩子的撒娇、哭闹等一系列反抗行为,家长要坚定自己的立场,孩子哭过闹过之后,自然会尝试自己动手吃饭。
3.营造和谐的进餐氛围
相对于紧张、压抑的气氛,孩子则更喜欢在轻松、和谐、愉悦的环境中进餐,情绪越好,食欲也就越强。所以,在饭桌上,家长可以讨论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营造良好的进餐气氛,让孩子充分享受共同进餐的愉快时光。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在饭桌上也应为孩子树立好榜样,比如,适度交流,端正坐姿,不挑食等,以身作则,带动孩子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4.合理调整孩子的饮食时间和饮食结构
避免正餐和点心之间的时间间隔过短,同时也要避免孩子在餐前吃过量零食。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调整进餐时间和饮食结构,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比如,早睡早起,按时进餐等。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提供色香味俱全、丰富多样的食物来刺激孩子的食欲,改善孩子的进餐习惯。另外,正餐后不要急着给孩子零食,让孩子的胃有排空的时间。
5.不要让饭桌成为谈判桌
有些家长希望孩子好好吃饭,或者多吃一点,总喜欢和孩子谈判。西西奶奶正是如此,她常常对西西说:“好好吃饭,我就给你买玩具,买零食。”西西很聪明,尝过一次甜头,下次就会说:“我吃完了,你就要给我买玩具,买糖果,还要带我去好玩的地方玩,好吗?”“不行,我还要买新玩具。”虽然这种用物质“利诱”的方法能够提高孩子吃饭的积极性,但久而久之,孩子会把吃饭当成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把家长当成谈判的对象,甚至变得功利。
6.善用语言暗示,帮助孩子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好习惯
西西挑食,不爱吃青菜,家长可以假装不知道,每次吃饭时故意当着西西的面,挑出青菜来,一边津津有味地吃,一边说:“今天的青菜好吃极了!”以此激发孩子的食欲,切忌当面教训孩子。
良好的用餐习惯是幼儿健康成长的保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西西现在基本可以很主动地自己动手吃饭了,挑食、偏食的现象也有所减少。值得一提的是,自从幼儿园与西西的家长在教育上达成一致意见之后,小西西的用餐习惯基本没有再出现反复的现象。由此可见,对于幼儿而言,家庭与幼儿园达成教育观念上的一致性是何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