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研究果糖二磷酸钠对手足口病并心肌损害的疗效。方法:将106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8例、果糖二磷酸钠治疗组58例,分别给予大剂量维生素C静脉滴注、果糖二磷酸钠结合大剂量维生素C静脉滴注,比较两种患儿的治愈率。结果:常规治疗组治愈15例,果糖二磷酸钠治疗组治愈42例,c2=40.14,P<0.001,常规治疗组和果糖二磷酸钠治疗组的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果糖二磷酸钠方法对早期HFMD并发心肌损害具有显著的疗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重症病例的发生。
关键词:手足口病心肌损害果糖二磷酸钠治疗
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8(c)-0223-01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该病多数预后良好,一般病程短而轻,多于1周左右痊愈。然而,由71型肠道病毒引起的HFMD症状较重,还可伴发爆发性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我国于2008年5月2日将该病纳入丙类传染病。 HFMD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经数周或数月后痊愈,少数重症病例可在数小时或数日内死于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个别死于严重心律失常引起猝死,少数患儿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心功能减退或心电图异常等,经久不愈,形成慢性心肌炎,出现顽固性心衰。对于HFMD并发心肌损害,应及早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减少重症的发生。
本研究以探索早期HFMD的有效治疗方法为目的,通过病例对照研究,观察果糖二磷酸钠对早期手足口病并心肌损害的疗效,以期为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0年本院收治HFMD患儿106例,,男45例(42.5%),女61例(57.5%),最小年龄的4个月,最大年龄12岁。(5月~8岁),女28例(7月~9岁),治疗组男25例(6月~7岁)女33例(4月~12岁)。106例患儿临床表现均符合卫生部《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8年版)》,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均有异常升高。106例分为对照组48例、治疗组58例,2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男20(5月~8岁),女28例(7月~9岁),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大剂量维生素C 200mg/(kg·d),连用5~7d。
治疗组:男25例(6月~7岁)女33例(4月~12岁),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10%果糖二磷酸钠100mg~160mg/(kg·d)和大剂量维生素C 200mg/(kg·d),连用连用5~7d。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治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5d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疗效结果见表1。四格表c2检验结果,c2=40.14,P<0.001,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说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10%果糖二磷酸钠100mg~160mg/(kg·d)和大剂量维生素C 200mg/(kg·d),可取得非常显著的疗效。
3 讨论
患儿HFMD的治疗,关键在于尽早诊断、尽早治疗。如果不能在早期将病情有效遏制,将可能会恶化成重症,产生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本研究表明,果糖二磷酸钠方法对早期HFMD并发心肌损害具有显著的疗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重症病例的发生。此外,本疗法成本比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朱文丽,李金林.心肌酶检测评价小儿手足口病并发心肌损害[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1):1380~1381.
[2] 陈明,谭晓林,吴嘉荣,等.手足口病患儿心肌酶检测及心电图分析[J].实用心电学杂志,2009,18(6):419~421.
[3]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07~808.
[4] 何英.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治[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7):3807~3808.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8年版)[J].传染病信息,2008,21(3):125~126.
关键词:手足口病心肌损害果糖二磷酸钠治疗
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8(c)-0223-01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该病多数预后良好,一般病程短而轻,多于1周左右痊愈。然而,由71型肠道病毒引起的HFMD症状较重,还可伴发爆发性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我国于2008年5月2日将该病纳入丙类传染病。 HFMD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经数周或数月后痊愈,少数重症病例可在数小时或数日内死于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个别死于严重心律失常引起猝死,少数患儿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心功能减退或心电图异常等,经久不愈,形成慢性心肌炎,出现顽固性心衰。对于HFMD并发心肌损害,应及早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减少重症的发生。
本研究以探索早期HFMD的有效治疗方法为目的,通过病例对照研究,观察果糖二磷酸钠对早期手足口病并心肌损害的疗效,以期为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0年本院收治HFMD患儿106例,,男45例(42.5%),女61例(57.5%),最小年龄的4个月,最大年龄12岁。(5月~8岁),女28例(7月~9岁),治疗组男25例(6月~7岁)女33例(4月~12岁)。106例患儿临床表现均符合卫生部《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8年版)》,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均有异常升高。106例分为对照组48例、治疗组58例,2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男20(5月~8岁),女28例(7月~9岁),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大剂量维生素C 200mg/(kg·d),连用5~7d。
治疗组:男25例(6月~7岁)女33例(4月~12岁),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10%果糖二磷酸钠100mg~160mg/(kg·d)和大剂量维生素C 200mg/(kg·d),连用连用5~7d。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治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5d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疗效结果见表1。四格表c2检验结果,c2=40.14,P<0.001,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说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10%果糖二磷酸钠100mg~160mg/(kg·d)和大剂量维生素C 200mg/(kg·d),可取得非常显著的疗效。
3 讨论
患儿HFMD的治疗,关键在于尽早诊断、尽早治疗。如果不能在早期将病情有效遏制,将可能会恶化成重症,产生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本研究表明,果糖二磷酸钠方法对早期HFMD并发心肌损害具有显著的疗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重症病例的发生。此外,本疗法成本比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朱文丽,李金林.心肌酶检测评价小儿手足口病并发心肌损害[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1):1380~1381.
[2] 陈明,谭晓林,吴嘉荣,等.手足口病患儿心肌酶检测及心电图分析[J].实用心电学杂志,2009,18(6):419~421.
[3]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07~808.
[4] 何英.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治[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7):3807~3808.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8年版)[J].传染病信息,2008,21(3):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