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裙连理带 广袖合欢襦

来源 :百姓生活·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BAOLAO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服以“宽袍大袖、隐扣系带、交领右衽”的特点,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真是太美了,这首乐府诗中描述的“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便将汉时女子的服装、首饰以及发髻描写的不尽详细。
  汉服的特点及结构
  汉服的基本特点是交领、右衽,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结构上,汉服分为十个部分:领、襟、裾、袂、袪、袖、衿、衽、带及系。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从形制上看,大衣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裤子)、“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通裁”制(长衫、外披)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着裋褐(上短衣,下长袴)。从隋唐时开始汉服盛行圆领衫,这不仅延续了唐、五代、宋、元及明等朝代,还影响了日本和朝鲜等国的服饰,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场合所穿的服饰就是这种汉服的变种。
  配饰和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和帽等,女子发髻则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也有戴帷帽和盖头的。
  汉朝服饰
  虽然汉服并不是指“汉朝的服饰”,是指从皇帝即位到明朝这段时间的汉民族服装,但是,中国完整的服装服饰制度是在汉朝确立的,汉代染织工艺、刺绣工艺和金属工艺发展较快,这推动了服装及装饰的变化。
  汉代延续战国时期的服饰风格,在图案的追求上更加趋于大气、明快、简练、多变;在图案造型的选择上,突出了龙、凤的寓意;在图案色彩运用上,主要以对比为主,强调明快、醒目、艳丽,表现了素中见华美的特点;而装饰化的特点,更具有审美价值,在设计上也更加追求艺术造型的完美性。这种服饰使得男子洒脱飘逸、女子曲线修长,自然朴素,庄严而典雅。当时,有钱人家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
  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很多,最有名的是“留仙裙”。在汉代的壁画、石刻、砖刻等艺术图像中以及出土的陶塑舞女,将汉朝妇女的服饰交代得比较清楚,头梳高大的发髻,髻上插满珠翠花饰,身穿曳地长袍,衣襟左掩。最有特点的是袖端接出一段,各装一只窄而细长的假袖,以增加舞姿的美观,后世戏曲服装上的“水袖”,可能是由此而来。
  汉代服饰的职别等级主要是通过冠帽及佩绶来体现的,不同的官职有不同的冠帽,因此,冠制特别复杂,有16种之多。汉代的鞋履也有严格的制度:祭服穿舄、朝服穿率、出门穿屐。妇女出嫁,应穿木屐,还需在屐上画上彩画,系上五彩的带子。
  等级清晰
  汉代规定,百姓一律不得穿各种带颜色的服装,只能穿本色麻布,直到西汉末年(公元前13年)才允许平民服青绿之衣。对商人的禁令更严,然而在服装的样式上,似乎没有严格的制度。从出土的汉代陶俑及画像砖石来看,劳动者或束发髻、或戴小帽、巾子,也有戴斗笠的,身上穿的服装,几乎全是交领,下长至膝,衣袖窄小,腰间系巾带,脚穿靴鞋,还有不少赤足者,反映了这个时期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
  袍服是汉代官吏的普通装束,不论文武职别都可穿着。它们以大袖为多,袖口有明显的收敛,领和袖都饰有花边。袍服的领子以袒领为主,大多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内衣。袍服下摆,常打一排密裥,有的还裁制成月牙弯曲状。这种服装只是一种外衣,凡穿这样的服装,里面一般还衬有白色的内衣。按汉代习俗,文吏穿着这种服装,头上必须裹以巾帻,并在帻上加戴进贤冠。并且,文冠奏事,一般都用毛笔将所奏之事写在竹简上,写完之后,将笔杆插入耳边发际,以后便形成了一种制度,凡文官上朝,皆得插笔,笔尖不蘸墨汁,纯粹用作装饰,史称“簪白笔”。此外,汉代朝服的服色有具体规定,一年四季按五时着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红色;季夏(夏季最后一个月,即农历六月)用黄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
  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的礼冠。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冕冠以黑色为主,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后世的“允耳不闻”即由此而来。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祭祀大典上通用的是“长冠服”,皇后的祭祀服是:上衣用绀色,下裳用皂色。
  


  直裾、曲裾和襦裙
  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种样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面的衣服,即在穿多件衣服时,每层领子必露在外面,当时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着,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原因是古代裤子没有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敬的事情,因此外面要穿曲裾深衣。但随着裤子的形式得到改进,出现有裆的裤子后,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曲裾深衣。
  汉代妇女的襦裙(上襦下裙),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到了汉代,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这种服式的妇女逐渐减少。据此,有人认为汉代根本不存在这种服饰,只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才重新兴起。其实,汉代妇女并没有摒弃这种服饰,汉乐府诗中关于此种服饰就有不少的描写。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战国直至明朝的两千多年中,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虽然满清入关后,汉服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及受现代风尚的影响,汉服已逐渐被当代服装所代替,但汉服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装,是华夏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也是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傲的绚丽文化。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