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新合并升格高职院校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通过人事制度改革、院系二级管理、教学资源整合、创新科研管理模式和师资队伍培训机制等举措,探索一条适应新合并升格高职院校发展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合并升格高职院校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a)-0213-01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许多高职院校由一些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学校(如中等职业学校、师范学校等),单独或多校合并升格而成。新建的高职院校在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办学层次的提高、办学规模的扩大给学校管理带来的难度和复杂性。因此,积极思考与探索合并升格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1 合并升格高职院校的特点及普遍存在的问题
(1)因合并升格高职院校由一个或多个学校合并而成,由于学校地理位置的分散,造成机构重叠,行政人员占太大比重,且由于管理跨度的扩大和管理层次的增多,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2)由于办学地点分散,客观上造成教育教学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教学管理的运营成本增加、学生享有教学资源不平等、教学质量监控困难等。
(3)在合并初期,高职教育与中职等其他办学层次并存,各种学历层次的办学方式及管理模式不同,也造成了教学管理上的困难。
(4)师资队伍方面。在过渡期教师任职资格达不到高校教师任职条件;没有取得高校教师系列职称和高校教师资格证;专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课教师偏多;学历层次偏低,硕士研究生人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偏小,博士研究生几乎是空白;教师队伍专业技能普遍偏低,难以适应高职发展需要等等。
2 积极探索适应新合并升格高职院校发展的管理模式
针对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合并升格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适应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加强对管理规范化建设中必要的投入,使学校的管理运作模式、规范体系与新的办学层次、办学规模相适应,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正常、稳定的教学、科研秩序和其他工作秩序。
2.1 建立具有竞争激励功能的人事分配机制
建立具有竞争激励功能人事分配机制的重要举措是实施机构整合及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对校内所有岗位进行重新定员定岗,设置机构,确定中层干部职数、行政管理各岗位数以及相应的任职条件等。通过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和全员双向选择,进行机构和人员的整合,打破校区身份界限,为学院的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组织基础。
进行分配制度改革,以“精简高效,易岗易薪;加强考核,优劳优酬;总量控制,分块管理”为原则,建立二级财务管理体系,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健全学院内部考核制度,使分配激励政策与绩效考核结果紧密联系。
2.2 推行系部二级管理模式,调动基层单位积极性
要抓住合并升格之初的大好时机,进行管理体系的优化调整,坚持效益性原则、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则和民主性管理原则,建构和实施二级管理体系,实行院系两级管理,组建二级系部,减少中间环节,减轻学校集中管理的压力,提高管理效率。通过将部分管理权下移至系部,充分发挥系部的作用和功能,加重系部责任,转变学校角色,从而调动院级、系部和教师三个层级的积极性,适应办学层次提升和规模扩大后的管理新要求。
2.3 进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整合优化教学资源
一是针对合并升格高职分校区办学的实际,进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加强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创建数字化校园。在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行政管理和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工作,均可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手段。同时整合优化高职院校的硬件、课程、决策、管理等教学资源,科学配置资源,加强资源共享,减少资源浪费,提高教学资源的功能。
二是实施专业布局整合,实现中高职专业衔接。立足于各校区的历史积淀和现有状况,根据各校区的资源情况、特点和专业的走向进行布局调整,打破中高职专业界限,将中高职专业归并管理,以专业集群体现校区特色,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积极推进中高职衔接,在增加与建设新专业的同时,改造老的专业,对优势专业加大投入,加快专业建设步伐,加快专业融合进程。
2.4 创新科研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科研工作服务教学的功能
科研是强校之路。尤其是对于由中等职业学校合并升格而成的高职院校,学校管理制度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质量的提高等等现实问题,都需要研究和探索。所以,必须创新科研管理模式,深入研究高职教育的特点,寻找一条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科研工作服务教学的功能。为调动系部及教师的科研工作积极性,可对科研工作实行院系二级管理,由系部对教师的科研工作进行具体指导,对教师的科研立项、科研进度、科研成果等进行审核评判和表彰奖励;学院对科研工作进行宏观指导和管理,增加对科研项目的经费投入,保证科研项目多出成果、早出成果。
2.5 建立多元化的师资培训机制,建设符合高职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
教育的关键在师资。合并升格高职院校最紧缺的是能适应高职教育需要的师资。因此,要建立多元化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加强教师培训和提升,建设符合高职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
一是加强教师转型工作。针对基础课教师偏多,以及行政人员过多的情况,通过加强教师的转型工作,通过有针对性地送至相关院校、培训机构等进行培训进修,促进基础课教师和行政人员向专业课教师转型,提高专任教师占全院教职工数的比例。二是加强教师的培训提升,拓展教师送培层次和渠道。积极选派教师参加硕士、博士研究生的进修,提高教师队伍学历层次;选派优秀骨干教师以访问学者的形式到国内名牌大学甚至国外进修。同时发挥外培教师的辐射作用,通过培训汇报会的方式,由送培教师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在校内就能汲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强教师的挂职锻炼,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积极选送教师,尤其是缺乏实践经验和技能的教师到对口行业企业挂职锻炼,进行专业实习和技能训练,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使教师成为有一技之长的“双师型”人才。四是培养和选拔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抓好教学科研梯队建设。发挥名师的辐射作用,发挥领军人物的带队能力,形成分布合理、有效拉动的师资队伍建设格局,促进学院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韩岫岚,王绪君.管理学基础[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 欧阳恩剑.浅论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特点及要求[J].职业教育研究,2008(3).
[3] 邓英剑,刘忠伟.高职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4):48~50.
关键词:合并升格高职院校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a)-0213-01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许多高职院校由一些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学校(如中等职业学校、师范学校等),单独或多校合并升格而成。新建的高职院校在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办学层次的提高、办学规模的扩大给学校管理带来的难度和复杂性。因此,积极思考与探索合并升格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1 合并升格高职院校的特点及普遍存在的问题
(1)因合并升格高职院校由一个或多个学校合并而成,由于学校地理位置的分散,造成机构重叠,行政人员占太大比重,且由于管理跨度的扩大和管理层次的增多,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2)由于办学地点分散,客观上造成教育教学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教学管理的运营成本增加、学生享有教学资源不平等、教学质量监控困难等。
(3)在合并初期,高职教育与中职等其他办学层次并存,各种学历层次的办学方式及管理模式不同,也造成了教学管理上的困难。
(4)师资队伍方面。在过渡期教师任职资格达不到高校教师任职条件;没有取得高校教师系列职称和高校教师资格证;专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课教师偏多;学历层次偏低,硕士研究生人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偏小,博士研究生几乎是空白;教师队伍专业技能普遍偏低,难以适应高职发展需要等等。
2 积极探索适应新合并升格高职院校发展的管理模式
针对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合并升格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适应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加强对管理规范化建设中必要的投入,使学校的管理运作模式、规范体系与新的办学层次、办学规模相适应,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正常、稳定的教学、科研秩序和其他工作秩序。
2.1 建立具有竞争激励功能的人事分配机制
建立具有竞争激励功能人事分配机制的重要举措是实施机构整合及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对校内所有岗位进行重新定员定岗,设置机构,确定中层干部职数、行政管理各岗位数以及相应的任职条件等。通过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和全员双向选择,进行机构和人员的整合,打破校区身份界限,为学院的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组织基础。
进行分配制度改革,以“精简高效,易岗易薪;加强考核,优劳优酬;总量控制,分块管理”为原则,建立二级财务管理体系,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健全学院内部考核制度,使分配激励政策与绩效考核结果紧密联系。
2.2 推行系部二级管理模式,调动基层单位积极性
要抓住合并升格之初的大好时机,进行管理体系的优化调整,坚持效益性原则、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则和民主性管理原则,建构和实施二级管理体系,实行院系两级管理,组建二级系部,减少中间环节,减轻学校集中管理的压力,提高管理效率。通过将部分管理权下移至系部,充分发挥系部的作用和功能,加重系部责任,转变学校角色,从而调动院级、系部和教师三个层级的积极性,适应办学层次提升和规模扩大后的管理新要求。
2.3 进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整合优化教学资源
一是针对合并升格高职分校区办学的实际,进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加强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创建数字化校园。在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行政管理和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工作,均可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手段。同时整合优化高职院校的硬件、课程、决策、管理等教学资源,科学配置资源,加强资源共享,减少资源浪费,提高教学资源的功能。
二是实施专业布局整合,实现中高职专业衔接。立足于各校区的历史积淀和现有状况,根据各校区的资源情况、特点和专业的走向进行布局调整,打破中高职专业界限,将中高职专业归并管理,以专业集群体现校区特色,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积极推进中高职衔接,在增加与建设新专业的同时,改造老的专业,对优势专业加大投入,加快专业建设步伐,加快专业融合进程。
2.4 创新科研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科研工作服务教学的功能
科研是强校之路。尤其是对于由中等职业学校合并升格而成的高职院校,学校管理制度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质量的提高等等现实问题,都需要研究和探索。所以,必须创新科研管理模式,深入研究高职教育的特点,寻找一条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科研工作服务教学的功能。为调动系部及教师的科研工作积极性,可对科研工作实行院系二级管理,由系部对教师的科研工作进行具体指导,对教师的科研立项、科研进度、科研成果等进行审核评判和表彰奖励;学院对科研工作进行宏观指导和管理,增加对科研项目的经费投入,保证科研项目多出成果、早出成果。
2.5 建立多元化的师资培训机制,建设符合高职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
教育的关键在师资。合并升格高职院校最紧缺的是能适应高职教育需要的师资。因此,要建立多元化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加强教师培训和提升,建设符合高职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
一是加强教师转型工作。针对基础课教师偏多,以及行政人员过多的情况,通过加强教师的转型工作,通过有针对性地送至相关院校、培训机构等进行培训进修,促进基础课教师和行政人员向专业课教师转型,提高专任教师占全院教职工数的比例。二是加强教师的培训提升,拓展教师送培层次和渠道。积极选派教师参加硕士、博士研究生的进修,提高教师队伍学历层次;选派优秀骨干教师以访问学者的形式到国内名牌大学甚至国外进修。同时发挥外培教师的辐射作用,通过培训汇报会的方式,由送培教师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在校内就能汲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强教师的挂职锻炼,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积极选送教师,尤其是缺乏实践经验和技能的教师到对口行业企业挂职锻炼,进行专业实习和技能训练,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使教师成为有一技之长的“双师型”人才。四是培养和选拔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抓好教学科研梯队建设。发挥名师的辐射作用,发挥领军人物的带队能力,形成分布合理、有效拉动的师资队伍建设格局,促进学院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韩岫岚,王绪君.管理学基础[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 欧阳恩剑.浅论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特点及要求[J].职业教育研究,2008(3).
[3] 邓英剑,刘忠伟.高职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4):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