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汇率制度改革以来,汇率波动较大,对甘肃省进出口企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其影响方向和程度依据各企业的业务特点不同,而呈不同的影响趋势。其中对以进口业务为主、美元对外支付的企业来说,其影响主要表现为正面的、有利的;对进出口业务持平的企业,汇率波动的影响表现不明显;而对以出口为主、接收美元支付的企业来说,其影响则主要是负面的,而且所受的汇率影响损失较大。
人民币加速升值对甘肃省进出口企业的影响
(一)人民币加速升值对甘肃省企业产生的有利影响
1.人民币升值使企业降低了进口商品的成本,促进了企业扩大进口。人民币升值使技术设备进口价格更便宜,又有利于企业加快技术设备引进,加快技术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更新进程,增强企业竞争力。如甘肃省的天水市某进出口企业,该公司2005年签订进口设备合同14439万美元,按人民币升值3%来估算,进口合同的履行使其可减少支出人民币350万元左右,汇改的积极影响大大降低了设备购置成本,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效益。对于甘肃省钢铁企业来说,人民币升值降低了企业进口铁矿石的成本。近年,进口铁矿石价格不断攀升,就人民币升值给钢铁企业节约的实际支付货币就超过铁矿石升值造成的损失。
2.人民币升值迫使企业增强了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在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下,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是保持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这将推动企业加强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成本核算,充分挖掘内部潜力,降低成本和费用开支,扩大产品利润空间。在2007年3季度和4季度的进出口问卷调查中,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规避或管理汇率风险采取措施中选择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分别占60%、66.67%,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
3.人民币升值迫使企业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在调查中了解,终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利润空间大的产品可以通过提高卖价等手段消化一部分人民币升值压力,如甘肃省出口的干酪素系列产品,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市场对干酪素系列产品的需求的不断增大,出口企业产品出口量不断增加,且产品价格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出口企业依靠先进的生产技术,以优质的产品质量为依托,努力提高品牌影响力,稳定原材料价格,不断扩大销售市场,经济效益明显增加。对出口产品附加值较低的企业,汇率变动后,这些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促使这些企业不得不提高产品附加值。
(二)人民币加速升值对甘肃省企业产生的不利影响
1.甘肃省的有色金属、农副产品出口竞争力降低。甘肃省出口商品以有色金属、农副产品的初级产品为主,出口产品基本属于出口利润率较低的初级产品,汇率变化影响较大,因此一是人民币升值后,对以美元结算的企业产品出口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二是国内原材料价格以及农副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企业产品成本提高,对于规模小、利润率低的企业来说,其产品价格提升空间很小,因此企业出口受到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大。
2.直接产生汇兑损失。企业从签订合同到合同真正的履行需要几天甚至一月时间,买方按合同付价,随着人民币对美元的不断升值,外贸出口企业结汇时就会产生较大的汇兑损失,影响到企业的盈利。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一直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企业还没有树立汇率风险的管理意识,加上美元的存款利率高于人民币的同期存款利率,某些企业账户中常存有一定量的美元没有及时结汇,遭受了损失。据调查了解,我省多数的出口企业都有美元账户,账户中会陆续有美元进账,并且经常会有美元余额,而人民币汇率的较快升值,使企业遭受了损失。
3.出口成交难度加大并具有不确定性。针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化较大的情况,大部分中小企业出口成交具有不确定性。据了解,受人民币升值和我国降低出口退税率的双重影响,国内钢铁企业均提高钢材价格,导致目前国际上出口钢材价格的普遍上涨,而国外客户针对价格上涨大多持观望态度,使出口贸易签单难度有所增加。
甘肃进出口企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甘肃省出口的商品以初级产品为主,结构单一,附加值低。甘肃省出口产品以电解镍、电极钴等有色金属初级产品为主,在甘肃省的出口商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机电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较为欠缺。
(二)企业避险意识和能力较差。由于长期以来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观念较为淡薄。从进出口问卷调查中显示,40%左右的调查企业没有采取任何经济手段规避或管理汇率风险。大部分出口企业出口收汇的主要结算币种为美元,尽管各外汇银行近年来积极宣传远期结售汇、货币掉期等金融避险工具,但大多数企业并未广泛使用这类金融工具,企业对汇率避险方法和工具的了解和掌握相当有限,这限制了其对避险产品的运用。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有二:一是缺乏专业知识和人才。对各种金融衍生工具了解较少,影响了对汇率避险工具的运用。二是部分企业汇率避险意识仍比较淡薄。一些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仍未完全转变经营理念,往往将汇率风险归咎于政策性因素,缺乏主动避险意识。
(三)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产品服务创新相对滞后。在人民币加速升值形势下,一方面,中小企业为规避风险,必然增加对金融衍生产品等风险规避金融工具和服务需求。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快技术改造,提升产品档次,加大资金投入,势必增加了融资需求。目前,金融市场上可用于规避汇率风险的主要衍生工具有远期结售汇、外汇掉期等少数几种,还远不能满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强烈需求,直接融资渠道也比较狭窄。
政策建议
(一)稳步改革,逐步扩大汇率浮动区间。应坚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浮动,避免单边升值或贬值。要综合运用财政、金融、贸易等调控政策,引导汇率预期,避免汇率大幅度波动,逐步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给企业一个适应的过程。尤其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出口企业,让企业经营在汇率改革中有一个缓冲过程,使外贸企业逐步提高汇率变动应对能力。
(二)积极引导进出口企业尽快调整经营理念,瞄准国外中高端市场,加强企业技术研发能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降低产品成本。积极引导进出口企业调整经营理念,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和各自企业的优势,如甘肃省农产品的优势,改善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非价格竞争能力,努力实现出口商品由粗加工、低附加值成品为主向精加工、高附加值成品为主的转变,提高加工贸易的增值率。同时发展自主品牌,进一步优化产品出口结构,努力转变出口增长模式,以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抢占国际市场。
(三)加强货币政策调控以及货币政策与贸易政策、价格政策等调控措施的配合。2005年的汇率改革只是走出了人民币汇率改革的第一步,要取得汇率政策改革的预期效果,在加强和改善货币政策调控措施外,还要加快投融资体制、银行贷款管理体制、贸易政策、资本管制措施等多方面的改革,这些配套政策和措施的同步推行将有助于我国进一步深入汇率改革,更好地发挥汇率政策在调控国内经济运行和国际贸易平衡中的作用。
(四)应尽快培养企业的风险意识。由于汇改后两年多的时间,日常波动幅度不是很大,加上汇率改革这段时间央行和外管局出台了很多辅助性的政策,这些条件在客观上使得部分企业认为没有进行汇率风险管理的必要,因此未采取任何经济手段。不过随着汇率改革的深化,汇率的波动更加市场化,要关注一些中小企业的风险意识的变动情况,注意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营造外部环境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五)金融机构应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和加强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应适应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新形势,抓住外汇市场快速发展和企业汇率避险需求迅速增长的机遇,正确处理好改进金融服务与防范风险的关系,努力创新金融产品,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商业银行应进一步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完善内控机制,进一步改进和加强金融服务,向企业提供更多的咨询和信息服务,在积极引导企业使用远期结售汇等金融避险工具,规避汇率风险的同时,努力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外汇避险产品,拓宽企业避险渠道。
参考文献:
[1] 吴晓灵等:中国外汇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M],2001。
[2] 巴曙松:人民币汇率改革:进展与趋势[J],中国货币市场,2006,(7)。
(作者单位:人行兰州中心支行调查统计处)
人民币加速升值对甘肃省进出口企业的影响
(一)人民币加速升值对甘肃省企业产生的有利影响
1.人民币升值使企业降低了进口商品的成本,促进了企业扩大进口。人民币升值使技术设备进口价格更便宜,又有利于企业加快技术设备引进,加快技术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更新进程,增强企业竞争力。如甘肃省的天水市某进出口企业,该公司2005年签订进口设备合同14439万美元,按人民币升值3%来估算,进口合同的履行使其可减少支出人民币350万元左右,汇改的积极影响大大降低了设备购置成本,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效益。对于甘肃省钢铁企业来说,人民币升值降低了企业进口铁矿石的成本。近年,进口铁矿石价格不断攀升,就人民币升值给钢铁企业节约的实际支付货币就超过铁矿石升值造成的损失。
2.人民币升值迫使企业增强了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在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下,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是保持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这将推动企业加强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成本核算,充分挖掘内部潜力,降低成本和费用开支,扩大产品利润空间。在2007年3季度和4季度的进出口问卷调查中,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规避或管理汇率风险采取措施中选择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分别占60%、66.67%,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
3.人民币升值迫使企业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在调查中了解,终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利润空间大的产品可以通过提高卖价等手段消化一部分人民币升值压力,如甘肃省出口的干酪素系列产品,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市场对干酪素系列产品的需求的不断增大,出口企业产品出口量不断增加,且产品价格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出口企业依靠先进的生产技术,以优质的产品质量为依托,努力提高品牌影响力,稳定原材料价格,不断扩大销售市场,经济效益明显增加。对出口产品附加值较低的企业,汇率变动后,这些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促使这些企业不得不提高产品附加值。
(二)人民币加速升值对甘肃省企业产生的不利影响
1.甘肃省的有色金属、农副产品出口竞争力降低。甘肃省出口商品以有色金属、农副产品的初级产品为主,出口产品基本属于出口利润率较低的初级产品,汇率变化影响较大,因此一是人民币升值后,对以美元结算的企业产品出口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二是国内原材料价格以及农副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企业产品成本提高,对于规模小、利润率低的企业来说,其产品价格提升空间很小,因此企业出口受到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大。
2.直接产生汇兑损失。企业从签订合同到合同真正的履行需要几天甚至一月时间,买方按合同付价,随着人民币对美元的不断升值,外贸出口企业结汇时就会产生较大的汇兑损失,影响到企业的盈利。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一直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企业还没有树立汇率风险的管理意识,加上美元的存款利率高于人民币的同期存款利率,某些企业账户中常存有一定量的美元没有及时结汇,遭受了损失。据调查了解,我省多数的出口企业都有美元账户,账户中会陆续有美元进账,并且经常会有美元余额,而人民币汇率的较快升值,使企业遭受了损失。
3.出口成交难度加大并具有不确定性。针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化较大的情况,大部分中小企业出口成交具有不确定性。据了解,受人民币升值和我国降低出口退税率的双重影响,国内钢铁企业均提高钢材价格,导致目前国际上出口钢材价格的普遍上涨,而国外客户针对价格上涨大多持观望态度,使出口贸易签单难度有所增加。
甘肃进出口企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甘肃省出口的商品以初级产品为主,结构单一,附加值低。甘肃省出口产品以电解镍、电极钴等有色金属初级产品为主,在甘肃省的出口商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机电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较为欠缺。
(二)企业避险意识和能力较差。由于长期以来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观念较为淡薄。从进出口问卷调查中显示,40%左右的调查企业没有采取任何经济手段规避或管理汇率风险。大部分出口企业出口收汇的主要结算币种为美元,尽管各外汇银行近年来积极宣传远期结售汇、货币掉期等金融避险工具,但大多数企业并未广泛使用这类金融工具,企业对汇率避险方法和工具的了解和掌握相当有限,这限制了其对避险产品的运用。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有二:一是缺乏专业知识和人才。对各种金融衍生工具了解较少,影响了对汇率避险工具的运用。二是部分企业汇率避险意识仍比较淡薄。一些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仍未完全转变经营理念,往往将汇率风险归咎于政策性因素,缺乏主动避险意识。
(三)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产品服务创新相对滞后。在人民币加速升值形势下,一方面,中小企业为规避风险,必然增加对金融衍生产品等风险规避金融工具和服务需求。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快技术改造,提升产品档次,加大资金投入,势必增加了融资需求。目前,金融市场上可用于规避汇率风险的主要衍生工具有远期结售汇、外汇掉期等少数几种,还远不能满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强烈需求,直接融资渠道也比较狭窄。
政策建议
(一)稳步改革,逐步扩大汇率浮动区间。应坚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浮动,避免单边升值或贬值。要综合运用财政、金融、贸易等调控政策,引导汇率预期,避免汇率大幅度波动,逐步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给企业一个适应的过程。尤其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出口企业,让企业经营在汇率改革中有一个缓冲过程,使外贸企业逐步提高汇率变动应对能力。
(二)积极引导进出口企业尽快调整经营理念,瞄准国外中高端市场,加强企业技术研发能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降低产品成本。积极引导进出口企业调整经营理念,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和各自企业的优势,如甘肃省农产品的优势,改善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非价格竞争能力,努力实现出口商品由粗加工、低附加值成品为主向精加工、高附加值成品为主的转变,提高加工贸易的增值率。同时发展自主品牌,进一步优化产品出口结构,努力转变出口增长模式,以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抢占国际市场。
(三)加强货币政策调控以及货币政策与贸易政策、价格政策等调控措施的配合。2005年的汇率改革只是走出了人民币汇率改革的第一步,要取得汇率政策改革的预期效果,在加强和改善货币政策调控措施外,还要加快投融资体制、银行贷款管理体制、贸易政策、资本管制措施等多方面的改革,这些配套政策和措施的同步推行将有助于我国进一步深入汇率改革,更好地发挥汇率政策在调控国内经济运行和国际贸易平衡中的作用。
(四)应尽快培养企业的风险意识。由于汇改后两年多的时间,日常波动幅度不是很大,加上汇率改革这段时间央行和外管局出台了很多辅助性的政策,这些条件在客观上使得部分企业认为没有进行汇率风险管理的必要,因此未采取任何经济手段。不过随着汇率改革的深化,汇率的波动更加市场化,要关注一些中小企业的风险意识的变动情况,注意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营造外部环境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五)金融机构应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和加强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应适应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新形势,抓住外汇市场快速发展和企业汇率避险需求迅速增长的机遇,正确处理好改进金融服务与防范风险的关系,努力创新金融产品,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商业银行应进一步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完善内控机制,进一步改进和加强金融服务,向企业提供更多的咨询和信息服务,在积极引导企业使用远期结售汇等金融避险工具,规避汇率风险的同时,努力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外汇避险产品,拓宽企业避险渠道。
参考文献:
[1] 吴晓灵等:中国外汇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M],2001。
[2] 巴曙松:人民币汇率改革:进展与趋势[J],中国货币市场,2006,(7)。
(作者单位:人行兰州中心支行调查统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