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语文课堂教学新文化的思考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entmo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积极的情感,欢乐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想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反之,消极的情绪,则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教学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理性与情感两个方面的动态交际过程”。人在轻松、愉快、欢乐的情绪下学习要比在一般情况下对所学知识的综合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能让学生动情,让他们成为语文的“追星族”,哪有不愿学,不乐学之理?那么,如何才能营造教学情景,拨动学生的“情”弦呢?
   一.设计导语,以“导”引情
   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导语犹如一台戏开演的叫板、锣鼓,它是创设情感意境的突破口,也是强化课堂心理场的第一步。精美动情的导语,能先声夺人,一下子扣住学生的心弦,让学生“一听钟情”,全身心的去“歌之”、“咏之”、“悟之”。
   我教《沁园春·长沙》时,设计了如下开场白:古来有才学、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临送目,凭高揽胜,必生万端感慨。日月的变迁,家园的忧患,人生的苦辛一起涌上心头,奔赴笔端。曹操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以显英雄气概。杜甫吟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叹时运不济。这样的名篇佳作,不胜枚举。今天我们将学的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更以其境界的开阔,气势的恢宏令吟唱者叹为观止。学生听了这一段导语,能不动情?当然精美动情的导语,要围绕教材内容,贴近学生思想,否则不能“披情入文”,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
   二.注重朗读,以“读”传情
   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既是引导学生领悟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也是“以声传情”感染学生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调节自己语言的高低轻重,语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轻重缓急,点燃学生感情的火焰,让学生乐学。
   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样的诗歌,教师如能用朗诵“情感演示”,就能使学生自醉其音,心醉其情,入情、入境地体会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若迷恋分析,学生缺了体味的一层,很难进入诗文的情景,更谈不上动情、动心。所以说,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三.寓知于乐,以“趣”激情
   实践证明,让学生在兴趣的境界里学习,注意力集中,反应最灵敏,思维最活跃,求知欲最旺盛,学习效率最高。比如《胡同文化》一文,主要写了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反映了作者怀旧、伤感、无奈的情感。倘若按一般教学,肯定引不起学生兴趣,也难以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我在教学本文时,精心设计了三个亮点:(1)导入新课时,用多媒体投影一系列北京胡同的照片,并提问:“假如把这些照片收成一本集子,让你给这本集子写篇序,你会写些什么呢?”(2)在讨论胡同文化的四个特点时,我又提问:“结合课文的有关语句,结合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谈谈你喜欢哪个特点,不喜欢哪个特点,为什么?”(3)在体味作者的怀旧情感时,我适时播放了画面音乐《前门情思大碗茶》。这三个点的设计使学生情绪高昂,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进入角色,以“情”唤情
   教师只有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才能受到课文的启迪与熏陶,使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才能进入角色,感染学生。有的老师教《周总理,你在哪里》时,把这首诗与李瑛的《一月的哀思》放在一起教,反复朗诵,教师哽咽不能卒读,学生则潸然泪下,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师以情唤情,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下完成学习任务。
   语文学科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工具”只有通过科学训练才能掌握。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语文能力,而训练则是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中介。因此训练应当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而不应该仅仅是一个环节。知识会在训练中获得,能力会在训练中形成,技巧会在训练中掌握,智力会在训练中发展,其内容通常包括口头练习和书面练习。语文课堂教学中口头练习较多,书面练习较少,部分教师认为书面练习较口头练习费时,殊不知书面练习有着口头练习无以伦比的优越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思维的镜子……是智慧的创造者。”的确“心灵手巧”是相辅相成的。只要处理好练的时机和内容,完全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练一练。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只有在教学中注意教学情景的营造,学生的全身心才能很快进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去,与作者一同黯然泣下,或一同神采飞扬。此时,学生动情,再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心去学习课文不是很自然、很快乐的事吗?
  
   张宏,教师,现居江苏溧阳。
其他文献
初夏的早晨  寿州高峰  清早的东大街上  一个赤膊老人的脊梁上贴满了膏药  “我年轻时到北山拉石头  一个夏天要沤烂掉几件汗衫”  初夏的茶水摊旁总能遇到这样的演讲家  我有时抬头张望  乡贤金克木先生在《旧巢痕》躺着老宅菜  园  再后面是东岳庙、城池和青山  八公山依然高耸巍峨  好像从来没输给炼丹飞升的淮南王  也没输给面前这个佝偻的小老头  空瓶子  纪开芹  ———一种工具? 开启一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审美教育是指通过培养学生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具有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重视审美教育至关重要,而语文教学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利用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诗词中蕴含的美育文化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对促进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   [摘 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非常重要,文言文篇幅虽不长,但是字里
2015年,恰逢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在闻名遐迩的“石渠宝笈”特展映衬下,才有了《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的问世。本片有别于传统拍摄故宫的纪录片如《故宫100》和《故宫的至宝》等侧重于对故宫展品与历史的考量,为大众呈现了故宫工作人员修复文物的日常,平实中见真情,还原故宫里的一天。  机缘巧合,2015年下半年我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修读了“文物保护技术”的课程,去了六趟故宫,有幸在故宫博物院的修缮技艺
在英国:外国友人撑起一台春晚,吹拉弹唱样样精通  在异国他乡过年,那些往日不在意的过年习俗突然被我重视起来,看春节联欢表演便是其中一项。伦敦有欧洲最大的中国城和数量庞大的华人群体,与其他欧洲国家相比,年味还是比较浓的。伦敦中国城一月初就挂起了春节大红灯笼,不少学校也组织了春节联欢晚会。在一位伦敦大学亚非研究院的朋友的邀请下,我也去他们学校的春晚凑凑热闹。  这台春晚在学校的室内会场举办,从主楼门口
读裘山山小说的最大感受之一,就是她的文字里始终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在日常生活的书写中,她挖掘出人物身上善良有爱的一面,给读者带来温情和悲悯,《叫我如何不想他》《保卫樱桃》《腊八粥》等作品莫不如此。她自己也说过,她创作的职责是守护人性的温暖,因为“揭示人性丑恶的、悲凉的已经太多了”,“我希望文学是应该给人温暖、给人抚慰,给人滋润的”。《致爱丽丝》就是一篇烙着温暖底色的小说,讲了一个现代版的“丑小鸭”变
学生总是对作文头疼,其作文大多言之无物、空洞无味,究其原因主要是不会捕捉作文素材,缺少真实的情感。要让学生“下笔如有神”,就必须使他们有丰富的生活实践。所以,教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校内外活动,引导他们观察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   对于实验四年一班的同学来说,一周总有两天是他们盼望以久的,这两天的活动不能因为意外的任何事情而改变,这就是周二与周四的班级广播站时间。每当周二、周四学
作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配套用书的《语文读本》(必修一),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收录了汪曾琪先生的《故乡的食物》一文,此文清新质朴,亲切平和,生活气息甚浓。  笔者赏读全文,发现几处病句,摘录分析如下。  1、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是一个典型的语序不当句,容易造成歧义。“几个”应修饰“蒲团”而非“道士”,应把“几个”移到“蒲团”前。  2、炒米和焦屑和我
为了让学生在作文评改环节由“看客”变成“主角”,化被动为主动,自主学习,自我内化、整合、建构、迁移,在目前收效甚微的传统评价模式下,我们应尝试着下放权力,把作文评判权交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参与指导下,互动评改,使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作文评改的活动中来,真正认识到自己和别人作文的得失,才能互相促进,起到作文应有的作用。为此,我们进行探索和实践,具体步骤和方法,需要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
相对于话题作文来说,材料作文的写作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面对灵活的表现形式,缤纷的文字内容,考生往往不能抓住材料的根本,导致作文偏题、跑题,因此很多考生面对材料作文感到头疼。其实,写好材料作文并不难,考生只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就一定能妙笔生花,写出佳作。  一.审题  审题是写好材料作文的关键,考场上我们审题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看清材料,领会内容。在阅读材料时,
[教学目标]  1、体味诗人海子对幸福的理解(重点)和内心的绝望(难点)  2、引发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  [教学过程](实录整理)  第一阶段:初解  1、师:谈谈你们对幸福的理解。  生:有很多钱,住大房子,开奔驰,吃麦当劳。(大笑)  生:希望父母和我关心的人都身体健康,长命百岁。(鼓掌)  生:每天都不用上学,想玩就玩,想上网就上网。(嘻笑)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幸福,但是也不能太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