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有光

来源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_mi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岁所思》为中国语言学家、文学家周有光的短篇散文集。周有光老先生以其“百年沧桑的经历,中西贯通的识见”,从他的视角描述了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全书个别篇章按内容排序,其他主要以写作时间为序,通过阅读,我们了解世界的变化,也了解这位百岁老人的心路变化。
  《百岁所思》这本书是朋友推荐给我看的,他的推荐语非常有趣:快去看周老写的《百岁所思》,里面给其他人物写小传的时候都很用心,偏偏给他的连襟沈從文写的时候浮皮潦草。以前了解沈从文,是从他的文字中,比如《边城》《湘行散记》等。如今有机会从同时代的亲友笔下了解真实的沈从文,出于该目的,我打开了《百岁所思》这本书,而后被周老的散文吸引到了。
  本以为来自这位百岁老人的文字,会更加严肃或者晦涩,没想到却是这样的浅显易懂。他的孙女周和庆曾说过,爷爷过百后,仍写许多杂文小品文,“用笔精湛,思想开朗,充满了信息时代的朝气,连年轻人看了都自叹弗如。”作为汉语拼音之父和语言学家,周有光对文字的掌握绝不差,但他并不会刻意“炫技”,而是喜欢用平实无华的语言描述人生中的所见所想,就像一位智慧老人在与年轻人进行交谈。正如周老所言:“我的文章,中学生都能看懂。我是搞科普的,专业的文章,也需用很普通的话来写。”
  他谈论起自己的生活,讲述着自己的长寿之道,当他的妻子张允和尚在人世时,他们每天上午下午都要喝茶,清茶或者是英国红茶,有时候也会喝咖啡。而他们总喜欢在喝咖啡时举杯,这是一生相敬的好习惯。年纪愈长,他的生活变得越简单,他有知名的三不主义:不立遗嘱、不过生日、不过年节,“日常生活越来越简单,生活需要也越来越少”。
  对周老来说,年龄的增长并不是负担,他不会依仗着年老就以高人一等的姿态去教育他人,反而有一种更加亲切的“童趣”。面对年龄的增长,他也并不慌张,不认为活一天少一天,而是“活一天多一天”。他从81岁开始,作为1岁从头算起,当他92岁的时候,小朋友送他一张贺年卡,上书“祝贺12岁的老爷爷新春快乐”!
  周老令人尊敬之处,在于他年轻时经历了战争、革命,身边的朋友亲人被杀害或者迫害,他相携一生的爱妻也先他离世,但是他在晚年依旧保持着非常简朴、充实的状态,继续读书念报写作,有很多年轻的朋友。
  他是一个积极乐观、苦中作乐的人,一时乐观容易,一辈子乐观则是一种修行,而这也许正是他长寿的秘诀。
  比如生活环境艰苦,周老就用橡皮膏补裤子,破洞的裤子被聂绀弩风趣的诗称“人讥后补无完裤,此示先生少俗情”;去干校的时候不允许带书,就带二三十本各国文字的《毛主席语录》,利用空闲时间做文字研究;在地下劳作时,他观察到有趣的现象,称之为“大雁粪雨”,又形象,又好笑;他老来学习电脑,和孩子们一起学,看到孩子在电脑上乱打字,便开玩笑说“清风不识字,何故乱打字”!
  这样的乐观、求新和主观能动性还体现在他周游世界的过程中,他早年留洋,后来受邀出访许多国家,见过世界之大,更保持着开放、兼收并蓄的心态。
  他观察到牡丹江青年们结队挖掘耗子洞,感慨耗子也是美食家;他发现西方发达国家正规的宴会都用法国菜,于是感慨中华烹饪可能是“艺术有余而科学不足,此外还需要更多一点饮食哲学”;他遍访各国,发现西方的科技文化是主流,不崇洋媚外也不妄自菲薄,而是客观地评判美国人知彼知己,用西方科学方法研究人类的一切文明,进而对比中国的求变之道。
  除了对人生、社会和世界的思考,他还写过许多篇风趣幽默的人物小传。他写胆识过人的银行家章乃器,描述他曾经如何风光又如何坎坷,感慨“头角峥嵘必然头破血流”;他写语法学大师吕叔湘的往事种种,敬赞其“人生的价值不在寿和富,而在光和热”,这也应当是我们前进的方向;他写《中国日报》创始人刘尊棋,他们在小得可怜的办公室里,讨论世界和中国的局势,几乎没有谈过生活和家常,也许是英雄不问来路;他写自己和妻子张允和的往事,写张家姐妹从小学习昆曲,进行着“流水式”的爱情,百岁以后还是能够回想起往日,两人在法租界的法国花园里听贝多芬的交响乐,躺在躺椅上,听着听着睡着了,原来岁月也曾经这般如花美眷。
  他写他的尊师、他的爱妻、他的朋友们时,都用长长的篇幅描写那些温柔而有力量的往事。可偏偏提到连襟沈从文,就好像在记没什么营养的流水账。
  沈从文小学没毕业,对亲戚家的小孩说“真好,你小学毕业了,我小学还没毕业”;又或者说沈从文出生于湘西凤凰,时至今日都很闭塞,所以他后来进京,就是“乡下人进城了”。但周老大概觉得既然是给人写小传了,就得夸两句,但也是干巴巴的——“但是他了不起的是,什么都是靠自修成才”,“沈从文如果多活两年,很有可能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并没有举一些生动的例子来论证,而是完成任务一样,急着写沈从文一点生平,就草草了事。读来总觉得周老是个可爱的小老头,不禁会心一笑。
  求学八十年,周老的人生长度已经超过了大部分人,当他一百多岁时,仍然能够生活自理,大脑也十分清醒。这和他清淡的饮食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关,也和他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有关。一直使用着的大脑,才是有活力的大脑。周老大学里没有学过微积分,后来朋友教他,他很快就搞懂了其中的原理。他晚上睡不着觉,便到女儿的房间里翻百科全书,了解自己想不明白的事。他看杂志时,总是在重要的文章里标满批注,他的女儿再读时,也会有重新的感悟和理解。
  周老常常对其孙女周和庆说:“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长跑,不要太在乎一时之长短。”读着这本《百岁所思》,想起周老这百年里的种种,开始对未来的人生有了更多期待。
  周老虽已百岁,但仍有所思,更何况是我们呢?
其他文献
【2020年中考作文备考试题】  摩卡与众不同的口感,成就了它温和细致的独特香味;《经典咏流传》与众不同的演绎方式,成就了新颖与经典巧妙结合的演唱韵律。生活不会按你所设想的轨迹运行,与众不同的创意会给人生意想不到的收获。  请以“与众不同”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名师题解】  与众不同,是指和别人都不同,指标新立异,有特点。可以是习惯、态度,也可以是见解、创意,还可以是观念与理想
雨淅淅沥沥,如万条银丝从天飘下,形成壮阔的雨帘。雨帘朦胧,雨帘洒脱,雨帘荡漾,似乎离我那么近,又好像离我那么远。  雨帘荡漾着我的遐思。这雨究竟有何魅力,竟让上下干百年间的古人百感交集。眼前的雨帘仿佛变得遥远些——“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在雨中看见了自己一生中走过的漫漫征程,留下了对人生的感叹;“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刘禹锡在梦中看见了感情的冀望、彼此的眷恋,他留下
【真题链接】  九月,我們常常会格外感谢老师。老师,是个闪光的词语,因为被称作老师的这群人,不仅传授知识,还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给学生以呵护和激励。他们的目光中,总是充满鼓励;他们的话语中,总是满含爱意。他们,是时代最值得尊敬的人!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教诲,师生情、校园事、考试曲等等与老师相关的题目也常常会出现在中考作文命题中,例如2020年浙江杭州卷材料作文“给老师写一封信”;2020年北
安 心  记忆中也种着这样的日光。在天气晴好的下午,母亲抓住我,要给我掏耳朵。那天的阳光是那样的好,她把我拢在双臂间,我伏在她的膝上,她就着阳光,动作是那样小心翼翼。我盯着她衣服上的亮片,日光那样灿烂,我想象得到她的神情,那样温柔而又认真。透过衣料,我感觉到她皮肤的温度,如同浣洗过的贴身的纱衣般柔软,让人很安心。  ——章媛媛《阳光灿烂的日子》  藕 香  湖边生出了许多荷花,亭亭净植,香远益清。
晚九点整 ,我坐在辅导课的教室里,老师滔滔不绝的同频率的讲解如同催眠曲一样,不知何时能下课了。困意在不经意间充满脑海,渐渐地,我的眼皮有千斤重,手上的笔也在不知不觉中跳起了旋转舞,在雪白的纸上留下一道道凌乱的痕迹。  不知睡了多久,感觉有人在拍我,我睁开眼睛,原来是同桌在叫我,看着她焦急的眼神,我察觉到了不对劲,直起身来才发现,老师那双如同老鹰的眼睛一直在盯着我,同学们也都看着我,顿时尴尬蔓延全身
假期里,闲来无事,我翻起了相册。  “2018年5月12日”,小小的日期下,是一大页中英街的相片。触摸着光滑的相片纸,我不由得回忆起了那日……  踏着中英街特有的斑驳古老的灰黑色地砖,走过一桩桩见证历史的界碑,我来到了东和小学。当时是午间一点左右,迎接我的并不是学生们的打闹声,而是安静的、连教学樓大屏幕上播放的影片声音都听得一清二楚的校园。在短片里,所有的孩子都笑靥如花,脸上洋溢着他们这个年纪特有
我抚摸着那细密的针脚,与正在收拾针线的你相视而笑,发现你竟如此之美。  那天,我回老家看你,一进门就烤火炉。“天气这么冷,不穿棉袄怎么能行?”你自个儿嘀咕着。说罢,便要我和你去里屋。  你小心翼翼地将一堆布还有棉花似的东西从柜子中拿出,向我展示里面的物品。又是一件未完工的棉衣。你说,这花布都是你精心挑选过的。我笑了笑,紧接着便看你随手拉了把椅子,坐了下来。你招手叫我坐下,我们沐浴在温暖的炉光中。你
有一天,楚王打猎时丢掉了一张弓,手下人到处去寻找。楚王说:“不用找了,‘楚人失弓,楚人得之’,何必去寻找呢?”  孔子听了这事,说:“楚王的心胸不大,他应该说:‘人失弓,人得之。’何必非要楚人捡到不可呢?”  老子听到这事,说:“连人也应该去掉,‘失弓,得之’,对于全宇宙而言,弓不失也不得。”  一般人以自身的利益作考量,孔子以全天下人的利益為利益,而老子以全宇宙的观点看待事物。
“梨花开,春带雨……”爷爷躺在藤椅上轻声地哼唱着戏曲,那苍老的、时断时续的声音,似是来自远古的召唤,撩动了我的心弦,娓娓地传入我心间。  或许这正是“缘分”吧,纵使它在流行乐曲盛行的年代倍受冷落,可我一听到那旋律、那腔调、那戏词,就将它放入了我心中无可撼动的位置。  我忙请教爷爷,爷爷原本安详的脸庞透出一丝喜悦,清清嗓子,娓娓唱出那凄美的歌词: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如泥,此生只为一人去,道
金秋九月,正是天高气爽的时节。而在这个季节里,最必不可少的调味剂莫过于飒飒的秋风。年年的秋风皆千态万状,给予我迥然相异的惊喜,成了我不可舍弃的回忆。  看,又是一年秋风起。  那年的秋风,格外恋叶。已年老色衰、身上布满块块黄斑的残叶,在秋风的温言软语中悠悠地乘风而下。像孤雁,却淡定从容;如独枝,却气定神闲。平和地贴入土壤中,在秋风的陪伴下安然闭眸。风拂过枯叶,跨过岁月的安然祥和,让我不安的心宁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