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药的味

来源 :中成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035378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神农本草经》序例载:“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古人在长期实践中通过实际品尝和无数次的疗效观察,知道药物有五种味道,而不同味道的药物又各有不同的作用,并将它进行归纳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素问·藏气法时论》)及经后世医家的补充发挥,对五味的作用又有了更全面的概括,如“辛能行能散、甘能补能和、苦能泄能燥、酸能收能涩、咸能软能下”。不但如此,味还是药物归经的重要依据,如“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素问、宣明五气篇》)。因此,味是中药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解释中药药理作用的说理工具,也是指导中药临床运用的用药规律。可见中药性味学说中的五味同四性一样的重要。遗憾的是:古代本草对某些中药性味的记载很不一致,如郁李仁的味,《本经》载酸,《药性论》载苦辛、《蜀本草》载甘酸;现代的《中药大辞典》、《中药志》、《全国中草药汇编》、高校教
其他文献
特色的文化可以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与市政相关的设施上都能够成为表达的渠道,比如一块窨井盖。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