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类号】G623.2;G434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子白板已悄然走进了课堂,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显身手,成为师生高效学习的得力助手。它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促进了教育技术的信息化,有效地改进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活动方式,优化了教学过程,激发了學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在语文课上有效地利用电子白板,发挥其特有作用,现以《爬山虎的脚》一课文为例,谈谈电子白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爬山虎的脚》一课是冀教版四年级上的一篇课文。这篇精读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他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虽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在生活中很少留意过爬山虎的脚,对课文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电子白板的优势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2、通过品读、想象、观看课件及动手演示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及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3、通过对“触”、“巴”等重点词句的感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描写得生动。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逐步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5、引发学生对身边植物的关注及喜爱之情。
根据上述目标,我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拉幕、书写、隐藏、聚光灯、页面快速切换及投票器等功能对本课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境,点燃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体验往往是由具体的情境所决定
的。”生动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有巨大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在教学中,我们应力求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伴随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
本文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爬山虎叶子,虽为上节课的教学内容,
但因语言优美,编者把它定为背诵的内容。课始,我先请学生回顾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然后利用电子白板配以爬山虎叶子的画面及舒缓的音乐背诵这部分。这样通过画面和音乐为复习、背诵创设情境,积累了优美词句,加深了学生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为课尾体会作者布局谋篇的独具匠心做了铺垫。
二、利用白板直观、形象的特点突破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为: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及它是怎样一脚一脚
往上爬的。
课文第三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在教学这部分时,先请学生自读这段,看看你能读懂关于爬山虎的脚的哪些知识呢?学生可能读懂了位置、形状、颜色三方面内容。教师根据学情适时点播。具体如下:
A 学生可能说:“我读懂了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地方的反面。”此处正是理解的难点,语言看似简单,但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哪?一深究,有的学生就不确定了。这时便可请学生到前面看图,指一指哪是茎,哪是叶柄,哪是长叶柄的反面呀?这样学生就一目了然。这正是利用白板的直观、形象性,轻而易举地就帮学生理解了脚的位置。在这里还要让学生想一想如果不写“反面”这个词,行吗?你会有什么样的疑义?这就是作者准确的表达,再通过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B 学生可能读懂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那么“枝状”到底什么样呢?可让学生看图片来印证自己的理解。学生还可能读懂“每一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这时可先出示蜗牛触角的图片,让学生先观察蜗牛触角的特点,再利用电子白板的拉幕功能把爬山虎的脚的图片一起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比这两个事物的相似之处。再读此句品味形状的特点及作者比喻的贴切,描写得生动。
C 学生能够读懂是嫩红色的。(此特点学生一读便知,看看图片即可,不作为理解的重难点。
最后,整体读这段,回顾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爬山虎的脚的?提示学生以后写一种植物时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按照顺序来写。并引发学生思考:这种植物如此常见,你们在学文之前是否知道它有脚呢?可作者却知道的这样详细,你们觉得我们应该向作者学习什么呢?(细心观察)。
课文第四自然主要讲的是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教师
出示自学提示:边读边画出爬山虎爬墙的动词,先想一想每个动词是什么意思?再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自己弄明白后,在小组中共同研讨这一爬墙的过程,可以把手当脚,桌子当墙,一边做动作一边为同学讲解。学生汇报时,先运用白板的书写、隐藏功能,让学生在白板上画出动词,并根据动词提示复述爬墙的过程。再通过页面的快速切换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对爬山虎爬墙的过程一目了然,印证自己的想象是否正确。就这样,学生在电子白板创设的生动情境中,通过探究,轻松地突破了理解的重难点。
另外,此处作者又把爬山虎的脚比作了蛟龙的爪子,教师提出疑问:你们觉得贴切吗?先看图,像吗?哪像?此处可利用屏幕工具中的聚光灯让学生重点关注蛟龙的爪子,通过观察比较它与爬山虎的脚的相同之处。教师再问:前文作者曾经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蜗牛的触角,大家也觉得很贴切,既然这样,咱们把这两个比喻句换一下前后顺序,行吗?为什么?通过这样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炼词炼句的意识和能力。最后,整体读这段体会作者语言的准确、生动。
三、利用投票器,实现互动,提高效率,面向全体。
课文第五自然段内容浅显,主要讲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
各是什么样的?作为文章的非重点部分。我主要采取让学生浏览、自学本段后用投票器,自我检测的方式。检测题如下:
请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枯萎了,最后只留下一点灰色的痕迹。
A 对 B 不对
(2)、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A 对 B 不对
课尾,我用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其实作者完全可以先写爬山虎的脚,最后再写它的叶子,这样重点就更突出了。
A 对 B 不对
让学生谈谈为什么这样写更好。
学生再次用投票器做选择,此环节意在通过投票器引发学生对布
局谋篇的深入思考,体会作者在布局谋篇上的匠心独运。最后让学生谈谈学完这篇课文的收获?
这样现场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根据反馈及时点播,既和前面的学习方式有所区分,保持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
总之,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先进,学习内容更丰富,使语文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只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巧用、善用电子白板,定会为小学语文教学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子白板已悄然走进了课堂,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显身手,成为师生高效学习的得力助手。它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促进了教育技术的信息化,有效地改进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活动方式,优化了教学过程,激发了學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在语文课上有效地利用电子白板,发挥其特有作用,现以《爬山虎的脚》一课文为例,谈谈电子白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爬山虎的脚》一课是冀教版四年级上的一篇课文。这篇精读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他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虽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在生活中很少留意过爬山虎的脚,对课文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电子白板的优势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2、通过品读、想象、观看课件及动手演示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及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3、通过对“触”、“巴”等重点词句的感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描写得生动。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逐步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5、引发学生对身边植物的关注及喜爱之情。
根据上述目标,我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拉幕、书写、隐藏、聚光灯、页面快速切换及投票器等功能对本课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境,点燃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体验往往是由具体的情境所决定
的。”生动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有巨大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在教学中,我们应力求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伴随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
本文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爬山虎叶子,虽为上节课的教学内容,
但因语言优美,编者把它定为背诵的内容。课始,我先请学生回顾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然后利用电子白板配以爬山虎叶子的画面及舒缓的音乐背诵这部分。这样通过画面和音乐为复习、背诵创设情境,积累了优美词句,加深了学生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为课尾体会作者布局谋篇的独具匠心做了铺垫。
二、利用白板直观、形象的特点突破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为: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及它是怎样一脚一脚
往上爬的。
课文第三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在教学这部分时,先请学生自读这段,看看你能读懂关于爬山虎的脚的哪些知识呢?学生可能读懂了位置、形状、颜色三方面内容。教师根据学情适时点播。具体如下:
A 学生可能说:“我读懂了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地方的反面。”此处正是理解的难点,语言看似简单,但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哪?一深究,有的学生就不确定了。这时便可请学生到前面看图,指一指哪是茎,哪是叶柄,哪是长叶柄的反面呀?这样学生就一目了然。这正是利用白板的直观、形象性,轻而易举地就帮学生理解了脚的位置。在这里还要让学生想一想如果不写“反面”这个词,行吗?你会有什么样的疑义?这就是作者准确的表达,再通过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B 学生可能读懂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那么“枝状”到底什么样呢?可让学生看图片来印证自己的理解。学生还可能读懂“每一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这时可先出示蜗牛触角的图片,让学生先观察蜗牛触角的特点,再利用电子白板的拉幕功能把爬山虎的脚的图片一起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比这两个事物的相似之处。再读此句品味形状的特点及作者比喻的贴切,描写得生动。
C 学生能够读懂是嫩红色的。(此特点学生一读便知,看看图片即可,不作为理解的重难点。
最后,整体读这段,回顾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爬山虎的脚的?提示学生以后写一种植物时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按照顺序来写。并引发学生思考:这种植物如此常见,你们在学文之前是否知道它有脚呢?可作者却知道的这样详细,你们觉得我们应该向作者学习什么呢?(细心观察)。
课文第四自然主要讲的是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教师
出示自学提示:边读边画出爬山虎爬墙的动词,先想一想每个动词是什么意思?再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自己弄明白后,在小组中共同研讨这一爬墙的过程,可以把手当脚,桌子当墙,一边做动作一边为同学讲解。学生汇报时,先运用白板的书写、隐藏功能,让学生在白板上画出动词,并根据动词提示复述爬墙的过程。再通过页面的快速切换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对爬山虎爬墙的过程一目了然,印证自己的想象是否正确。就这样,学生在电子白板创设的生动情境中,通过探究,轻松地突破了理解的重难点。
另外,此处作者又把爬山虎的脚比作了蛟龙的爪子,教师提出疑问:你们觉得贴切吗?先看图,像吗?哪像?此处可利用屏幕工具中的聚光灯让学生重点关注蛟龙的爪子,通过观察比较它与爬山虎的脚的相同之处。教师再问:前文作者曾经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蜗牛的触角,大家也觉得很贴切,既然这样,咱们把这两个比喻句换一下前后顺序,行吗?为什么?通过这样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炼词炼句的意识和能力。最后,整体读这段体会作者语言的准确、生动。
三、利用投票器,实现互动,提高效率,面向全体。
课文第五自然段内容浅显,主要讲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
各是什么样的?作为文章的非重点部分。我主要采取让学生浏览、自学本段后用投票器,自我检测的方式。检测题如下:
请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枯萎了,最后只留下一点灰色的痕迹。
A 对 B 不对
(2)、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A 对 B 不对
课尾,我用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其实作者完全可以先写爬山虎的脚,最后再写它的叶子,这样重点就更突出了。
A 对 B 不对
让学生谈谈为什么这样写更好。
学生再次用投票器做选择,此环节意在通过投票器引发学生对布
局谋篇的深入思考,体会作者在布局谋篇上的匠心独运。最后让学生谈谈学完这篇课文的收获?
这样现场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根据反馈及时点播,既和前面的学习方式有所区分,保持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
总之,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先进,学习内容更丰富,使语文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只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巧用、善用电子白板,定会为小学语文教学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