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机场雷暴天气特征及天气形势分类研究

来源 :高原气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liji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双流机场2013-2018年逐小时气象观测资料、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MICAPS常规气象资料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资料,从双流机场雷暴天气的时空特征和分类特征两方面,对双流机场雷暴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3-2018年双流机场发生的雷暴有77.03%伴有降水,夏季发生的雷暴次数占全年总次数的50%以上,并具有“夜雷多、日雷少”特征.持续时间在3 h以内的雷暴占比82.7%.雷暴在机场的偏东方向发展最为活跃.依据雷暴所处环境场的斜压锋生作用和热力条件的差异,将双流机场的雷暴天气分为冷平流强迫类、暖平流强迫类、斜压锋生类和弱平流类.冷平流强迫类雷暴是高空西北冷空气起主导作用.雷暴发生时双流机场多位于500 hPa槽后,对流层中上层风向随高度逆转,大气层结的不稳定能量较强,形成的雷暴常伴有大风、冰雹或局地短时强降水.雷达回波图上表现为积状云和层状云混合性降水回波.暖平流强迫类雷暴是强盛的偏南暖湿气流起主导作用.雷暴发生时双流机场多位于500 hPa槽前,对流层中低层风向随高度顺转.大气层结的不稳定能量相对较弱,但大气层结整体湿润,易出现短时强降水.雷达回波图上表现为以层状云为主的降水回波.斜压锋生类雷暴发生于中低层冷暖空气强烈交汇的背景下,锋生作用显著.雷暴发生时大气斜压性较强,动力条件较好,易形成多种天气现象相混合的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图上本场附近有由多个雷暴单体侧向排列、呈东北-西南向的弓形回波带.弱平流类雷暴发生于大气斜压性弱的背景下.雷暴发生时大气近似准正压状态,锋生函数小、温度平流不明显.大气水汽的水平分布较均匀,近地面为高温高湿,低层有不稳定能量积累,当配合适当的触发机制,可克服对流抑制形成伴有雷阵雨、阵性大风的雷暴天气.雷达回波图上本场周围分散着许多范围小、强度弱的回波,典型特征不明显.
其他文献
学位
为了尝试建立天气尺度环流分型与中小尺度雷达特征的衔接,本文基于2010-2015年15次区域性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提炼总结了甘肃河东地区高原槽东移型、副高边缘型、西北气流型3种主要的短时强降水环流形势配置,并分析了不同环流形势下中小尺度系统雷达回波结构、演变的共性特征.结果表明:(1)高原槽东移型的雷达回波常为NNE~SSW走向的中β尺度层积混合带状回波,与700 hPa冷式切变线右侧的低空急流轴走向和位置较为一致.带状回波多在陇东南地区形成,偏南风低空急流对其传播方向产生重要影响,使其在陇东南维持3~4
利用1961-2018年我国宁夏全区平均逐日观测最高和最低气温数据,英国哈德莱(Hadley)中心的逐月海冰密集度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的逐月大气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逐月东亚冬季风指数和西伯利亚高压指数系统地研究了宁夏冬季极端低温事件的特征及其与北极关键影响区域海冰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宁夏冬季冷日与冷夜频次呈现明显的减少趋势,极端低温事件强度总体趋于减弱,日极端低温升高趋势较为明显.秋季北极海冰异常与之后冬季海冰异常显著
为了提高前汛期降水集中期及雨量的短期气候预测能力,利用小波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近59年广东前汛期持续性暴雨日数的变化特征,探讨了它在前冬大气环流场和海温场上的前兆信号及影响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1)近59年广东前汛期持续性暴雨过程108次,总日数398日,主要发生在5-6月,达到或者超过10日的长持续性暴雨过程主要出现在6月.持续性暴雨日数具有准2年、准7年及准12年的周期振荡;(2)前冬大气环流影响持续性暴雨日数异常偏多(少)的前兆信号:500 hPa欧洲(45°N-60°N,0°-30°E)脊
2019年主汛期湖南出现了两次罕见极端暴雨过程,多个气象观测站雨量突破历史极值,共造成十余人死亡(失踪).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GDAS资料、观测资料以及再分析资料,基于HYSPLIT4(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4)质点轨道模式追踪及聚类算法,对比分析了2019年6月6-9日(简称过程一)、7月6-9日(简称过程二)两次致灾暴雨过程的异同.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具有极端性、持续性、对流性等特点,过程二降雨强度更大
为改善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生态水文环境,2010年开始气象部门在该流域的人工增雨作业点从22个增加到71个,并大幅度增加了作业量.为评估作业点和作业量增加后的人工增雨效果,本文采用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推荐的统计检验方法,对2010-2019年期间的降雨量进行了统计检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作业区平均相对人工增雨效果为17.5%,通过了0.1的显著性检验,在作业区每年可增加降水33.7 mm,增加径流量0.34×108 m3.同时,通过对作业效果的评估,对最佳作业季节有了新的认识,发现春秋季节的人工增雨效
学位
基于1980-2017年陕西省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日本JRA-55再分析陆地雪深资料,对1980-2016年陕西冬季霾日数的时空变化及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根据陕西冬季霾日数偏多年与偏少年的高度场环流背景,研究了影响陕西省冬季霾日数的主要环流系统.对欧亚大陆积雪深度分布对于陕西省冬季霾日数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1)乌拉尔山地区的500 hPa高度场负(正)异常中心,是有利于陕西省冬季霾日数增多(减少)的大气背景环流,影响陕西省霾日数变化的海平面气压存在地中海地
基于气温、降水、土壤墒情以及历史干旱灾情等资料,从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典型干旱过程诊断、不合理跃变分析以及与土壤墒情、干旱灾情的相关性等方面,分析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相对湿润度指数(MI)、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在我国东北、西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适用性.结果发现,四种指数对干旱的年际变化诊断基本一致,而对干旱空间分布的诊断,MCI与MI指数与实况更加吻合.针对典型干旱过程的逐日诊断,MCI指数对干旱过程的刻画效果最好,不合理跃变次数较SPI、SPEI和MI指数分别下
利用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的江苏70个自动气象站观测的分钟级气象要素资料、3个探空站秒级探空资料和3个浓雾野外观测试验站共21个浓雾过程的秒级雾滴谱资料,分析江苏不同等级雾的分钟级时空分布、边界层结构及微物理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近6年雾时数的空间分布与1961-2010年江苏省年平均雾日数分布明显不同,近6年江苏雾时数的大值分布在长江沿线和淮河沿线及其以北两个地区,强浓雾和特强浓雾集中在淮河沿线及其以北地区.在05:50(北京时,下同)江苏发生各等级雾的概率最高,四个季节分别在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