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高绿篱系统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研究

来源 :水土保持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ager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等高绿篱(新银合欢和黄荆)前淤积土与石坎梯田为研究对象,探讨等高绿篱系统与石坎梯田不同土层深度、不同距篱/坎的土壤水分入渗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其土壤水分入渗过程进行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同一土层,随距篱坎变长,各处理土壤入渗性能坎依次减弱,不同距篱绿篱处理土壤入渗性能存在较大差异,而不同距坎石坎梯田处理土壤入渗性能差异相对不明显,随土层加深,绿篱处理土壤入渗性能相应依次减弱,而石坎梯田处理土壤入渗性能急剧减弱;表层(0-0.15 m)土壤平均入渗性能,石坎梯田处理优于绿篱处理,对于二层(0.15-0.30 m)土壤平均入渗性能,绿篱处理转而优于石坎梯田处理,三层(0.30-0.45 m)土壤,各处理土壤入渗性能基本相当;黄荆处理土壤入渗性能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化规律,主要通过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来体现,其中水平方向,距篱远近间接反映了黄荆对土壤入渗性能的影响程度,距篱越近,影响越大;土壤容重、砂粘比与有机质对土壤入渗性能均有显著影响,而初始含水量仅对初始入渗率有显著影响,其中砂粘比对初始入渗率、前30 min入渗量影响最大,容重对稳定入渗率影响最大;Green-Ampt模型和Philip模型更适合本研究土壤水分入渗过程描述与模拟,且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其他文献
编者按:为适应读者要求,从这期起,本刊将新辟"精品连载"栏目.20世纪末,高分子材料发展的动向是功能化、精细化,为此,本栏目将摘要连载由我刊原主编朱传棨等专家译出,由世界著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视台内部资源共享最大化成为电视台的重要追求目标。本文对电视台如何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资源共享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内部资源共
西秦岭—松潘造山带是我国重要的成矿区带,研究该区大型-超大型矿床的控矿条件,特别是构造控矿作用将对该区的矿产寻找和勘查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采用蒸渗仪方法和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稻田常规灌溉和节水灌溉条件下不同施肥水平和施肥方式的氮素利用率和氮素平衡,结果表明:稻谷氮素累积量占植株氮素累积量一半左右,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