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

来源 :小雪花·小学生快乐作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之初,性本善”的代言人孟子
  “性本善”的始祖是孟子。孟子是谁呢,大家所熟悉的《孟母三迁》中的儿子就是他。当初他的母亲为了让他成才,不惜一次次搬家来给他好的教育环境,而他确实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成为了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把他追封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这是有名气到什么程度呢,就是他的一言一行都会被传颂和记录。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就写了一本书,叫做《孟子》,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
  人之初,“善”在何处?
  《孟子·告子》认为人人均有为善之心。“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无善,水无有不下”意思就是“人天性中的善良啊,就像是流水会落下一样,是必然存在的啊!”
  《孟子·告子》还认为人人都有为善之能,提出“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以此来表示,人人都有成善的可能,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资质。
  3岁小孩都知道的故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这个善良的本性,每一个人都相同,后来因为个人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便产生了很大的差别。
  晋朝时,有个名叫周处的人。他是一个本性善良的人,可是,由于他自小便没了爹娘,在无人教导的情形下,周处的性情变得很残暴,行为也十分野蛮。
  周处喜欢欺负弱小,常常因为自己不高兴,就把别人打得头破血流,所以,村里人见了他,总是躲得远远的。
  这几天,村子里出现了一只凶恶的老虎,在山脚下的大湖里也出现了一只可怕的蛟龙,常常侵害村里的农作物,甚至还把农民活生生吞掉,大家觉得很害怕,甚至把老虎、蛟龙及周处合称“三害”,还说“三害”不除,村民将永无安宁之日。
  周处听说村里来了这“三害”,好打架的个性使他立刻到山里一拳就把老虎给打死了,接着又到湖里抓蛟龙,在湖里追了三天三夜,才消灭了蛟龙。
  岸上的村民见周处一直没有浮出水面,还以为他和蛟龙同归于尽了,于是,大家便在岸上庆祝除去了“三害”。
  周处回到了村子里,明白了自己竟是第三害后,从此下决心改过自新,做个不再让人家讨厌的人。
其他文献
这里只有一棵刚刚结出果实的杏树。  杏树的叶子长得像拉长的心形,不硬也不厚,给人柔柔弱弱的感觉,但整棵树都安安静静地绿着。叶子下面已经长满了一簇簇指甲盖大小的碧绿的杏子,颜色比叶子还深。  这棵杏树,应该是在我还小的时候,外公不知道从哪里移栽来的。以前我也每个月去外公家,但是没怎么注意这棵树。今天我是第一次看见它枝繁叶茂、果实累累的样子。饱满的果实挤满枝头,突兀却又和谐,我仿佛第一次真正看到这棵杏
哈佛大学学者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研究,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是1∶10。另有专家指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