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了形式多样的问卷调查,问及美术课中学到了些什么,对哪些课程印象最深,学生的回答大致是“我知道了怎样画国画、画素描、画水粉以及对某些名家作品的认识和了解”等等此类。这些答案是不容乐观的,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美术学习决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更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几个将来的画家,而应该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因为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就美术学科本身来看,它包含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它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在基础教育中,把美术学习提高到文化学习的层面,更能有效地加强美术与人类、与生活、与情感、与历史等方面的联系,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对都市文化生活是熟知的,而对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文化尤其是民间民俗风情相对较为陌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优秀的传统习惯与文化正在快速地回归,让学生走进家乡民风民俗,润泽乡土文化也就成为人的发展需要。笔者一直认为,我国的美术基础教育走上繁荣而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必须联系学生实际,充分运用本地的人文资源、自然资源,让学生在活生生的环境中去感受美、认识美,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试例:《美术课程标准解读》中案例6.12,新疆某小学美术课开发和利用当地文化、艺术、地理资源,设计了《维吾尔歌舞印象》的课程。通过这一密切结合当地人文、地理资源的美术教学活动,学习运用抽象绘画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美术表现形式)表达对维吾尔民间歌舞的印象,让学生对民间歌舞进行了审美体验,并了解了当地文化、艺术、地理的知识,激发起热爱维吾尔民族艺术的情感。又如上海某中学美术课充分利用上海现代大都市的环境资源,带领学生到公园、商场、外滩、码头、学校等处,引导学生发现环境中存在的美和其中存在的问题,美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收集资料,进行探究性的学习。而日本某小学灵活利用当地乡村的自然资源,从学生种植水稻的计划中开展丰富的造型活动,绘制记录自然的变化及水稻种植成长的过程。到了夏天,让学生收集各种废弃材料制作了系列雕塑作品,立在稻田中,这些材料多样、造型奇特的雕塑作品不仅赶走了鸟类,也让学生了解了地域文化与美术之间所产生的联系。
诸如此类的例子带给我一些启示,我们的家乡——江山,背倚仙霞山脉,面向金衢盆地,风景史诗画卷,物产丰腴天成。中国白菇之乡,中国白鹅之乡,中国猕猴桃之乡,中国蜜蜂之乡……江山风物。慧眼当识。这里保留和蕴藏着丰富的民间工艺、建筑、雕塑及山水景观艺术。这些颇具特色的自然人文等方面的文化资源经过整合完全可以纳入美术教学内容,成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江山的美术教师,结合我市的乡土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师生同行: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
课程不仅仅是由专家编制、教师执行的一种文本状态,它还应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创造的鲜活的、发展的活动形态。
“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乡土美术是我们的“根”与“本”,乡土文化所蕴涵的审美成分和它发自深处的本体成分。是任何其他艺术所无法代替的。开发与实施美术乡土课程,对教师和学生的文化修养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开发资源,并且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大家认识了历史人物毛滂、毛恺、毛江森等“江郎骄子”,领略了“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品味了家乡特产猕猴桃:江山米糕,绿茶绿牡丹,铜锣糕,蜂蜜;发现了隔江相对、钟灵毓秀的“百枯塔”、“凝秀塔”、日落而作,日出而止的“峡里风”、摩天矗立,形如天柱的“三爿石”;古街幽巷,庙宇飞檐,庭院深深的“廿八都古镇”……很多同学在江城生活了十多年,对家乡的景观印象,风土人情从原来的模糊转为清晰。经过大家通力协作,深入挖掘家乡江山的人文和艺术资源,整理、创编了校本教材—,一《江郎脚下》一书,对符合学生认知的家乡的音乐、舞蹈、美术、物产、历史、风土人情等方面进行了搜集整理。全书可分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民间艺术、名人遗址等几个部分,我们以该教材为蓝本,通过整合现代视听技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资源、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加强了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家乡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二、适时引进:地方特色课程资源进美术课堂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利用课余时间及长假,请学生在导游的带领下实地游览江郎山、浮盖山、月亮湖、仙霞古道、廿八都古镇等风景名胜区。看看家乡的山水,听听其中的历史传说,了解历代名人成才的故事。
作为教师应该从自己的经验和认识角度出发去探索新路,把乡土美术课程同国家课程有机结合,设计出更加丰富、更具个性、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乡土美术课程。
笔者在上人美版教材6册11课《吉祥图案》——剪纸一课时忽受启发,在学生对剪纸审美品位的基础上。增添了与剪纸有紧密相连的乡土教材《廿八都剪纸设计》,发扬廿八都剪纸特色,在更具吸引力与感染力的地方文化中,发现自身价值,创新和发展乡土文化。在准备这一课时,先将搜集到的来自廿八都的剪纸作品布置在教室四周,通过欣赏与近距离的观察,感受廿八都剪纸工艺的精湛,民间文化多姿多彩,让学生在初步感知中产生兴趣,随后通过课件展示古镇门窗、家具、木雕、壁画上的吉祥图案,廿八都的剪纸展示片,讨论探究各种吉祥图案的象征意义与民族文化,引导学生了解吉祥图案的风格特点,最后让学生在欣赏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积极创作出形象各异、题材不同、寓意不同的吉祥图案,并运用于日常的生活,喜庆的节日,重要的庆典中,将民间剪纸艺术推而广之,发扬光大。
执教《在石头上画画》一课时,根据石头的不同造型,引出家乡浮盖山上的各种石头,通过课件展示海马回首、神龟探头、玉兔探险、偷窥山蛙、黑黥出山等造型的石头,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素材,有不少的同学利用各种形状的鹅卵石,绘成了或大象,或 骆驼,或鳄鱼的浮盖石图,一幅幅稚拙可爱的家乡石头画。
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乡土课程,缩短了课程与学生的距离,不但有助于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还有助于学生确立生活信念和获得发展的动力。
三、本土创作:兴趣课堂出家乡特色作品
创造是艺术的本质,也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美国的教育革新者认为: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在感受美的基础上进而创造美是教育的主要任务。本着扎根本土文化,勇于探索创新的目标,让孩子们的创作有了活生生的素材,激活了表现欲望与创造热情。在课外兴趣活动中,引导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乡土材料与现代媒材并用;多元文化与民族艺术共融;以深远的文化为主体,或平面或立体的展现形式,创作出了一系列作品。
一张“古镇的老人”的线描写生,学生通过与老人的对话,观察老人的形象,从满脸的皱纹、胡须,长满老茧的双手中感知到老人的善良质朴,感受古镇老人与城市老人的不同特征,用硬笔线描勾活了人物。
芬芳的泥土在农村随处可见,有的同学利用假期到农村采集,用泥捏成了气势磅礴的仙霞关,在仙霞雄关下,站立着用稻草扎成的黄巢及士兵人像,组成一副红色旅游景区雕塑组合。
有一位同学在《绿色的画》的创作中,运用多种绿色,描绘了家乡猕猴桃一派丰收喜人景象,以此表达自己热爱家乡绿色食品的情感。
高年级同学的一幅水墨画,运用泼墨大写意的技法表现了家乡月亮湖雨蒙蒙、山蒙蒙、雾蒙蒙、水蒙蒙的山水意境。
在教室的侧墙上挂着一幅用毛线编织成的江郎山风景画,另一边是廿八都古建筑的硬笔线描,房子的错落变化,线条的疏密排列,整个教室的地域文化气息顿时浓郁起来;还有用少儿水墨画装裱的灯笼,风土人情的剪纸……
这些作品让人感受到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令人耳目一新,深深地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美术的根是对文化的尊重、对历史的追溯、对生活的体验;美术的枝干是创造思维的撞击、各种材料的表现;美术的果是情感的抒发、合作精神的培养、人格的完善……
学生在欣赏评述,感知体验,创造表达中易于产生对家乡的亲近感,容易引发儿童的创造表现欲望,又能使儿童在多样化的表现方法中探究创造出自己心中的图像。
学校举办一年一度的美术作品展,评出“十佳小画家”、“巧手奖”、“创意奖”,通过展评不仅让同学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更加激发了同学们创造家乡美的兴趣。
四、美术导行:在作品中宣传保护家乡人文景观
家乡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资源,为我们开展美术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廿八都古镇建筑的错落变化之美,民居厅堂设计的对称之美,木雕、浮雕的造型之美,家具门窗的雕琢之美,彩绘壁画的壮观之美,马头墙的层层叠落之美,古树根枝的交错之美……为了感受古镇的美,利用暑假,带领学生前往廿八都采风。在开放的美术课堂里,在现实情境的感知下,学生在积累民间艺术文化的同时,感受家乡美,调动表现欲望与创造热情。
采风的过程中,我们亲历感受到廿八都古镇,这个千年古村落,保留着原生态的民间艺术文化特征。但是很多古建筑由于年久失修,风吹日晒,逐渐风化消失,失去了昔日的风采。古镇悠久的民间故事、美妙传说、风土人情、乡土文化等由于人们对乡土美术文化的认识、开发保护不够,在迅猛发展的社会大潮中,以不稳定的速度遭到破坏或消失,于是一种出自于对家乡大自然的热爱与强烈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引导学生关注本土文化,组织学生搜集、整理有关资料。把美术作品与宣传保护家乡人文景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制作或绘画等多种形式,表达对家乡的保护热爱之情,如在海报、宣传画中融入剪纸工艺,融入古建筑的装饰图案等,鼓励学生发扬主人翁意识在一笔一画中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家乡的劳动人民。教育他人树立保护古镇的意识,不在古建筑上乱刻乱画。对学生注入美术文化观念,有利于他们树立良好的文化保护意识,形成正确的艺术文化价值观。也让学生为家乡旅游资源的开发做出了贡献。
五、合理取舍:促进地方特色课程资源优化运用
重传承、重交流、重审美、重渗透、重合作,是我们美术教育追求的目标。通过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自然、社会、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其中的丰富性、知识性,作为文字的书本是无法比拟的。
但是乡土文化资源进入美术课程资源有一个合理开发和运用的过程,对此,要经过挖掘、整理、筛选、分类、整合,才能有针对性地加以利用;必须本着“适时运用、适量运用、符合实际、符合学生”的原则,才能取得预期效果;老师还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在引进美术乡土资源的同时,还要把现代艺术的美渗透其中。但选择什么,怎样合理利用,还需要我们去探索、发现。每一位美术教师都应做有心人,善于在纷繁的社会生活中去粗取精,提炼适合于学生的地域文化美术特色资源,让学生在活生生的环境中去感受美、认识美。
美术课程资源在各地,特别是在农村蕴藏着很大的开发潜力,应该强调,全国各地传统的名胜古迹、民俗文化、现代的人文景观、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给我们提供了更为宽广和深刻的挖掘空间,我们可以灵活多样地将它们运用到各类教学内容中去。在全世界各种文化互相交流、互相影响的形势下,对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加以挖掘和发扬会使我们自己的文化不会被淡漠和遗忘。并且中小学美术基础教育就会更加受重视,我们的美术教育会真正拥有自身的特色和分量。所有这些,要求我们的美术教师进行形式更加多样、地域更加广阔的实践和交流,在吸取世界先进的教学思潮和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开拓进取,让我们的美术基础教育走向辉煌。
希望有朝一日能在乡村的田野中看到孩子们用各种材料动手制作的形态各异的稻草人;在城市的街道上能看到孩子们设计的建筑或者雕塑,而在各民族特色文化的聚集地也能看到与美术有机结合的产物,让它们形式多样、绚烂多姿地呈现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对都市文化生活是熟知的,而对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文化尤其是民间民俗风情相对较为陌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优秀的传统习惯与文化正在快速地回归,让学生走进家乡民风民俗,润泽乡土文化也就成为人的发展需要。笔者一直认为,我国的美术基础教育走上繁荣而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必须联系学生实际,充分运用本地的人文资源、自然资源,让学生在活生生的环境中去感受美、认识美,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试例:《美术课程标准解读》中案例6.12,新疆某小学美术课开发和利用当地文化、艺术、地理资源,设计了《维吾尔歌舞印象》的课程。通过这一密切结合当地人文、地理资源的美术教学活动,学习运用抽象绘画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美术表现形式)表达对维吾尔民间歌舞的印象,让学生对民间歌舞进行了审美体验,并了解了当地文化、艺术、地理的知识,激发起热爱维吾尔民族艺术的情感。又如上海某中学美术课充分利用上海现代大都市的环境资源,带领学生到公园、商场、外滩、码头、学校等处,引导学生发现环境中存在的美和其中存在的问题,美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收集资料,进行探究性的学习。而日本某小学灵活利用当地乡村的自然资源,从学生种植水稻的计划中开展丰富的造型活动,绘制记录自然的变化及水稻种植成长的过程。到了夏天,让学生收集各种废弃材料制作了系列雕塑作品,立在稻田中,这些材料多样、造型奇特的雕塑作品不仅赶走了鸟类,也让学生了解了地域文化与美术之间所产生的联系。
诸如此类的例子带给我一些启示,我们的家乡——江山,背倚仙霞山脉,面向金衢盆地,风景史诗画卷,物产丰腴天成。中国白菇之乡,中国白鹅之乡,中国猕猴桃之乡,中国蜜蜂之乡……江山风物。慧眼当识。这里保留和蕴藏着丰富的民间工艺、建筑、雕塑及山水景观艺术。这些颇具特色的自然人文等方面的文化资源经过整合完全可以纳入美术教学内容,成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江山的美术教师,结合我市的乡土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师生同行: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
课程不仅仅是由专家编制、教师执行的一种文本状态,它还应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创造的鲜活的、发展的活动形态。
“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乡土美术是我们的“根”与“本”,乡土文化所蕴涵的审美成分和它发自深处的本体成分。是任何其他艺术所无法代替的。开发与实施美术乡土课程,对教师和学生的文化修养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开发资源,并且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大家认识了历史人物毛滂、毛恺、毛江森等“江郎骄子”,领略了“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品味了家乡特产猕猴桃:江山米糕,绿茶绿牡丹,铜锣糕,蜂蜜;发现了隔江相对、钟灵毓秀的“百枯塔”、“凝秀塔”、日落而作,日出而止的“峡里风”、摩天矗立,形如天柱的“三爿石”;古街幽巷,庙宇飞檐,庭院深深的“廿八都古镇”……很多同学在江城生活了十多年,对家乡的景观印象,风土人情从原来的模糊转为清晰。经过大家通力协作,深入挖掘家乡江山的人文和艺术资源,整理、创编了校本教材—,一《江郎脚下》一书,对符合学生认知的家乡的音乐、舞蹈、美术、物产、历史、风土人情等方面进行了搜集整理。全书可分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民间艺术、名人遗址等几个部分,我们以该教材为蓝本,通过整合现代视听技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资源、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加强了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家乡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二、适时引进:地方特色课程资源进美术课堂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利用课余时间及长假,请学生在导游的带领下实地游览江郎山、浮盖山、月亮湖、仙霞古道、廿八都古镇等风景名胜区。看看家乡的山水,听听其中的历史传说,了解历代名人成才的故事。
作为教师应该从自己的经验和认识角度出发去探索新路,把乡土美术课程同国家课程有机结合,设计出更加丰富、更具个性、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乡土美术课程。
笔者在上人美版教材6册11课《吉祥图案》——剪纸一课时忽受启发,在学生对剪纸审美品位的基础上。增添了与剪纸有紧密相连的乡土教材《廿八都剪纸设计》,发扬廿八都剪纸特色,在更具吸引力与感染力的地方文化中,发现自身价值,创新和发展乡土文化。在准备这一课时,先将搜集到的来自廿八都的剪纸作品布置在教室四周,通过欣赏与近距离的观察,感受廿八都剪纸工艺的精湛,民间文化多姿多彩,让学生在初步感知中产生兴趣,随后通过课件展示古镇门窗、家具、木雕、壁画上的吉祥图案,廿八都的剪纸展示片,讨论探究各种吉祥图案的象征意义与民族文化,引导学生了解吉祥图案的风格特点,最后让学生在欣赏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积极创作出形象各异、题材不同、寓意不同的吉祥图案,并运用于日常的生活,喜庆的节日,重要的庆典中,将民间剪纸艺术推而广之,发扬光大。
执教《在石头上画画》一课时,根据石头的不同造型,引出家乡浮盖山上的各种石头,通过课件展示海马回首、神龟探头、玉兔探险、偷窥山蛙、黑黥出山等造型的石头,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素材,有不少的同学利用各种形状的鹅卵石,绘成了或大象,或 骆驼,或鳄鱼的浮盖石图,一幅幅稚拙可爱的家乡石头画。
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乡土课程,缩短了课程与学生的距离,不但有助于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还有助于学生确立生活信念和获得发展的动力。
三、本土创作:兴趣课堂出家乡特色作品
创造是艺术的本质,也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美国的教育革新者认为: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在感受美的基础上进而创造美是教育的主要任务。本着扎根本土文化,勇于探索创新的目标,让孩子们的创作有了活生生的素材,激活了表现欲望与创造热情。在课外兴趣活动中,引导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乡土材料与现代媒材并用;多元文化与民族艺术共融;以深远的文化为主体,或平面或立体的展现形式,创作出了一系列作品。
一张“古镇的老人”的线描写生,学生通过与老人的对话,观察老人的形象,从满脸的皱纹、胡须,长满老茧的双手中感知到老人的善良质朴,感受古镇老人与城市老人的不同特征,用硬笔线描勾活了人物。
芬芳的泥土在农村随处可见,有的同学利用假期到农村采集,用泥捏成了气势磅礴的仙霞关,在仙霞雄关下,站立着用稻草扎成的黄巢及士兵人像,组成一副红色旅游景区雕塑组合。
有一位同学在《绿色的画》的创作中,运用多种绿色,描绘了家乡猕猴桃一派丰收喜人景象,以此表达自己热爱家乡绿色食品的情感。
高年级同学的一幅水墨画,运用泼墨大写意的技法表现了家乡月亮湖雨蒙蒙、山蒙蒙、雾蒙蒙、水蒙蒙的山水意境。
在教室的侧墙上挂着一幅用毛线编织成的江郎山风景画,另一边是廿八都古建筑的硬笔线描,房子的错落变化,线条的疏密排列,整个教室的地域文化气息顿时浓郁起来;还有用少儿水墨画装裱的灯笼,风土人情的剪纸……
这些作品让人感受到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令人耳目一新,深深地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美术的根是对文化的尊重、对历史的追溯、对生活的体验;美术的枝干是创造思维的撞击、各种材料的表现;美术的果是情感的抒发、合作精神的培养、人格的完善……
学生在欣赏评述,感知体验,创造表达中易于产生对家乡的亲近感,容易引发儿童的创造表现欲望,又能使儿童在多样化的表现方法中探究创造出自己心中的图像。
学校举办一年一度的美术作品展,评出“十佳小画家”、“巧手奖”、“创意奖”,通过展评不仅让同学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更加激发了同学们创造家乡美的兴趣。
四、美术导行:在作品中宣传保护家乡人文景观
家乡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资源,为我们开展美术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廿八都古镇建筑的错落变化之美,民居厅堂设计的对称之美,木雕、浮雕的造型之美,家具门窗的雕琢之美,彩绘壁画的壮观之美,马头墙的层层叠落之美,古树根枝的交错之美……为了感受古镇的美,利用暑假,带领学生前往廿八都采风。在开放的美术课堂里,在现实情境的感知下,学生在积累民间艺术文化的同时,感受家乡美,调动表现欲望与创造热情。
采风的过程中,我们亲历感受到廿八都古镇,这个千年古村落,保留着原生态的民间艺术文化特征。但是很多古建筑由于年久失修,风吹日晒,逐渐风化消失,失去了昔日的风采。古镇悠久的民间故事、美妙传说、风土人情、乡土文化等由于人们对乡土美术文化的认识、开发保护不够,在迅猛发展的社会大潮中,以不稳定的速度遭到破坏或消失,于是一种出自于对家乡大自然的热爱与强烈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引导学生关注本土文化,组织学生搜集、整理有关资料。把美术作品与宣传保护家乡人文景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制作或绘画等多种形式,表达对家乡的保护热爱之情,如在海报、宣传画中融入剪纸工艺,融入古建筑的装饰图案等,鼓励学生发扬主人翁意识在一笔一画中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家乡的劳动人民。教育他人树立保护古镇的意识,不在古建筑上乱刻乱画。对学生注入美术文化观念,有利于他们树立良好的文化保护意识,形成正确的艺术文化价值观。也让学生为家乡旅游资源的开发做出了贡献。
五、合理取舍:促进地方特色课程资源优化运用
重传承、重交流、重审美、重渗透、重合作,是我们美术教育追求的目标。通过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自然、社会、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其中的丰富性、知识性,作为文字的书本是无法比拟的。
但是乡土文化资源进入美术课程资源有一个合理开发和运用的过程,对此,要经过挖掘、整理、筛选、分类、整合,才能有针对性地加以利用;必须本着“适时运用、适量运用、符合实际、符合学生”的原则,才能取得预期效果;老师还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在引进美术乡土资源的同时,还要把现代艺术的美渗透其中。但选择什么,怎样合理利用,还需要我们去探索、发现。每一位美术教师都应做有心人,善于在纷繁的社会生活中去粗取精,提炼适合于学生的地域文化美术特色资源,让学生在活生生的环境中去感受美、认识美。
美术课程资源在各地,特别是在农村蕴藏着很大的开发潜力,应该强调,全国各地传统的名胜古迹、民俗文化、现代的人文景观、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给我们提供了更为宽广和深刻的挖掘空间,我们可以灵活多样地将它们运用到各类教学内容中去。在全世界各种文化互相交流、互相影响的形势下,对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加以挖掘和发扬会使我们自己的文化不会被淡漠和遗忘。并且中小学美术基础教育就会更加受重视,我们的美术教育会真正拥有自身的特色和分量。所有这些,要求我们的美术教师进行形式更加多样、地域更加广阔的实践和交流,在吸取世界先进的教学思潮和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开拓进取,让我们的美术基础教育走向辉煌。
希望有朝一日能在乡村的田野中看到孩子们用各种材料动手制作的形态各异的稻草人;在城市的街道上能看到孩子们设计的建筑或者雕塑,而在各民族特色文化的聚集地也能看到与美术有机结合的产物,让它们形式多样、绚烂多姿地呈现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