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主养黄颡鱼鱼种高产试验报告

来源 :科学种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feeling1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索黄颡鱼鱼种养殖技术,笔者进行了池塘主养黄颡鱼鱼种高产试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一、试验条件与方法
  1. 养殖条件
  试验池塘位于荆州市泥港湖渔场,面积为10.2亩,东西走向,池底平坦,底质为黄黏土,无淤泥,常年平均水位不低于2米,排灌方便。池中安装水车式和叶轮式增氧机各1台,自动投饵机3台。
  2. 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2011年5月15日,用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粉剂30千克对水全池泼洒,杀死野杂鱼和螺蚌类;5月26日,用晶体敌百虫5千克对水全池泼洒,杀灭水体中各种水生昆虫和浮游生物;5月27日用溴氰菊酯100毫升清除野生小龙虾;5月28日,用氯化铝、沸石粉2.5千克对水全池泼洒解毒。
  3. 鱼种放养
  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之后,于2011年5月31日投放荆州区水产科学研究所繁育的、规格为1厘米的黄颡鱼水花100万尾;7月15日,放养体长3~4厘米的鲢鱼夏花1万尾,鳙鱼夏花400尾。
  4. 饲养管理
  ①投饵。黄颡鱼为杂食性鱼类,随着个体增长其食性有所改变。本试验为满足黄颡鱼各生长时期对营养的不同需求,依次选用了生物渔肥、粉料(黄颡鱼专用料)、沉料、浮料等人工膨化配合饲料(详见表1)。使用方法如下:生物渔肥加水稀释后全池均匀泼洒,粉料加水揉成团后沿池塘四周投放,沉料和浮料按照“四定”原则用投饵机投喂,每天投喂4次,总投喂量为鱼体重的5%~8%。在更换饲料时,先更换50%,两种饲料混合投喂半个月后再全部更换。在投喂粉料阶段,利用黄颡鱼苗的趋光性,逐步缩小成团粉料的投放范围,将鱼种引到投饵机下;在投喂沉料阶段逐步驯化,诱导黄颡鱼鱼种由夜晚摄食变为白天摄食,从水下摄食改为水面抢食。
  ②水质调节。从6月15日开始,坚持按照“三开二不开(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连绵阴雨半夜开,天气正常时傍晚不开,阴雨天白天不开)”的原则科学使用增氧机。从7月15日开始,每亩每15天施用1次“EM菌调水王”500毫升和“优底菌”0.5千克,以活化水质,改良池底环境;每亩每30天泼洒生石灰20千克,以调节水质;每20天注水1次,每次20~30厘米深,水体透明度绐终保持在25~30厘米之间。
  ③鱼病防治。黄颡鱼鱼种放养后的的1个星期内,使用“车轮净”全面杀灭车轮虫。整个养殖过程坚持“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原则,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定期泼洒生石灰;二是定期在饵料中加入恩诺沙星;三是每15天定期泼洒枯草芽孢杆菌和地依芽孢杆菌,亩用量为300毫升。
  ④日常管理。每天坚持早晚巡塘两次,观察黄颡鱼生长、活动和水质变化情况等,并做好池塘各项生产记录。
  二、结果与分析
  1. 成活率与鱼产量
  试验从2011年5月31日投放黄颡鱼水花开始,到2012年5月25日结束,共出售鱼种6次,具体销售数量和重量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黄颡鱼鱼种成活率约为67.5%,其中大规格鱼种占36%,总产量为10 025千克,平均亩产1004.9千克。
  2. 生长速度与饵料系数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全年所用饵料为10 430千克,而主养鱼产量为10 250千克,饵料系数为1.02。
  黄颡鱼水花经过1年的饲养,可以培育成尾重1.7~25克的鱼种,其中16.7~25克的大规格鱼种占36%,总体增重近1万千克,群体增重1000倍,个体增重近2000倍。
  3. 水质调节与鱼病防治
  水质调节措施如下:全年用800千克生石灰分4次泼洒,注水6次,开动增氧机500余小时,泼洒EM菌调水王、优底菌、芽孢杆菌制剂各6次,总剂量分别为30升、60千克、18升;另外,投放鲢、鳙鱼夏花1万多尾,以摄食浮游生物。由于采取了化学解水、物理搅水和生物调水的方法,在整个养殖期池塘水质始终保持良好。
  试验中,除在鱼苗下塘1个星期内和7月中旬分别进行了1次车轮虫的治疗,9月中旬发现有爱德华氏病(一点红)的早期症状后进行了对症治疗外,黄颡鱼摄食正常,生长迅速。
  4. 饲养成本与经济效益
  总产值245 125元,其中黄颡鱼收入240 807元,作为调节水质的鲢、鳙鱼收入为4318元。扣除苗种、饲料、水电、药物、人工等费用112 589元(详见表3),获利132 536元,投入产出比为1∶2.2。
  三、讨论与小结
  1. 苗种成活率是决定能否获得高产稳产的技术前提
  水花下塘成活率的高低取决于水花质量的优劣、池塘环境条件的好坏以及下塘时机是否适宜。本试验所用的鱼种为荆州区水产科学研究所自繁自养的体质健壮、游动自如的黄颡鱼水花。经过带水清塘、杀灭敌害、清除虾害和水质解毒后,趁水体中的浮游植物高峰已过、浮游动物开始出现时放养鱼种,随后,根据苗种生长情况按照少量多次、经常化的原则适时补充生物渔肥。同时,在黄颡鱼苗种食性的转换阶段,及时正确地依次投喂粉料、沉料和浮料,这是提高苗种成活率的又一核心技术。
  2. 水质调控是获得高产稳产的关键技术
  “养鱼先养水”。试验中,采用化学、物理和生物3种有效的水质调控方法,并根据不同的生产季节和黄颡鱼生长阶段灵活使用。这样,不仅有效地除去了水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稳定了水体pH值,而且提高了鱼种的摄食量,提升了鱼体的抗病能力。
  3. 正确地投喂充足的饵料是获得高产稳产的根本技术
  在自然状态下,黄颡鱼是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主要食物包括小鱼、小虾,各种陆生和水生昆虫等。为确保高产稳产,试验池塘全部使用黄颡鱼专用膨化配合饲料,并采用投饵机投喂。在投喂过程中,不但每天分4次定时投喂,每隔1个星期调整1次投饵量,而且还在饵料更换时,利用半个月时间逐渐过渡,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苗种的规格不整齐、强弱不均匀的问题。总之,正确投喂营养丰富、数量充足、摄食适口、绿色环保的饵料是获得高产稳产的根本技术。
  (作者联系地址: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水产局 邮编:434020)
其他文献
6. 体重控制 喂料量是影响种鸡体重的主要因素之一,每周定期称重是检验喂料量是否准确的主要依据。①体重控制原则:紧跟手册标准走;体重不符合,可对料量进行调整;4周末母鸡体重应达标或略超标20~40克。特小鸡增重可快一些,特大鸡增重应慢一些。②全群称重:一般3~4周进行首次全群称重(对均匀度不好的鸡群),全群称重结束,根据大、中、小鸡的平均体重确定料量;要坚持正确的称重原则,即“定时(限饲日)、定人
公路工程是我国基础建设工程的核心环节,在建造公路工程主体结构时,公路路基路面的修建工作十分重要。公路路基路面的整体质量与后期使用效果密切相关。如果质量不过关会对高
提出了一种非接触式剩余油探测装置的参数设计方法。通过两种观测装置在均匀介质中时域电磁响应特性的对比,确定了最佳观测装置结构。分析了发射信号脉冲宽度和关断时间对响
为抵消单晶生长过程中晶体直径测量信号存在的周期性干扰,提出一种适合晶体直径测量信号的自适应陷波滤波方法。该方法采用抵消低频分量、保留高频分量的思想建立滤波器优化函
太阳能杀虫灯可根据杀虫需要在不同的地点灵活安装,是一种较为经济、安全、有效、简便、易用,适用于绿色果品生产的高科技产品。  一、太阳能杀虫灯的特点  节能。利用自然光源,无需消耗电能,而且取之不尽。  环保。符合绿色环保要求,无污染、无辐射,保护生态。  安全。由于不使用交流电,采用太阳能电池吸收光能,产生低压直流电储存到蓄电池,是最安全的电源。  科技含量高。产品的核心装置是太阳能电池与智能控制
近日,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第82届大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讨论认可我国内地达到疯牛病风险可忽略标准。这意味着国际社会对我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和能力的认可,标志着我国疯牛病防范工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保障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促进牛肉国际贸易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从未发生过疯牛病,为防止境外疯牛病疫情传入,自1990年以来,农业部对疯牛病风险实施严格的控制措施。一是建立了国家疯牛病参考实验
长期以来,广大养殖户普遍认为罗非鱼是病害少、食性杂、生长快的一种粗生粗养的淡水鱼类,一般很少发病,大规模死鱼现象更是少见。如果出现感染发病的情况,也不外乎是肠炎病、水霉病、车轮虫病这三种常见病,施用常规药物,调节好水质便可治愈。近年来,随着罗非鱼产业的快速发展,养殖面积的迅速扩大,劣质种苗充斥市场,养殖户未能与产业发展同步采取健康养殖措施,从2008年开始,南方各省罗非鱼链球菌病流行并导致大量死鱼
美是美感的表层化、形象化、耳目化,美感是美的深层化、抽象化、心化.形象的美来自抽象的美感,两者以气韵为中介,分居审美流程之表层与里层.美与美感的关系,当由审美流程及其
针对传统水华监测方法存在的过分依赖人工操作、实时性差、成本高、普及性差、主观性大、劳动强度大等缺陷,提出了一种可以自动检测三峡库区水域水华现象的图像处理算法,并将该算法应用于库区水域水华预警。即利用历史数据建立颜色先验模型,运用改进的Camshift算法检测水华区域,通过区域面积的变化分析水华灾情趋势,并建立水华预警模型进而对水华预警。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应用于水面视频监控可以自动检测出水华区域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