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凉寒风里的隐忍与抗争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UN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收录了刘亮程的散文《寒风吹彻》。林贤治曾赞誉其作品“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西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无助、快乐和幸福。”选文秉承作者一贯的写作风格,着眼于寻常生活场景,以质朴的文字和诗性的叙述,深刻诠释了生命的本质特征和个体的生存方式。在此,笔者试从文本呈现的生命色彩入手,解读其中蕴含的生命哲学。
   一、直面寒风:冷峻困顿的生活底色
   据刘亮程回忆,《寒风吹彻》是其散文中唯一一篇写冬天的文字。在新疆沙湾黄沙梁裸露的寒风中,30岁的刘亮程在遭受寒风肆意吹掠的同时,获得了自然的深刻体验和生命的独特感悟。他将深沉独到的体悟浓缩在洗尽铅华的文字里,真实再现了寒风的无边苍凉和生活的灰暗底色。
   作者从“雪落”起笔,将全文叙述背景置于冬季凛冽的寒风之中。“寒风正从我看不见的一道门缝吹进来”“它比我更熟悉墙上的每一道细微裂缝”。寒风总在漫长的冬日如期而至,不分时间空间,肆意侵袭我们孱弱的身躯,让我们无法自如而骄傲地行走。“我的一根骨头,却露在屋外的寒风中,隐隐作痛”,14岁的“我”独自一人被“一野的寒风”吹彻,经历了彻骨的寒冷,饱受寒风对身体的摧残,只能绝望地承受寒风无法救赎的伤害。在荒野里与寒风斡旋的不只是“我”,“寒风在吹好几个人,同村的、邻村的、认识和不认识的,好几架牛车在这条夜路上抵挡着寒冷。”素不相识的路人、姑妈和母亲无不在寒风的肆虐中艰难行走。“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尔后整个人生”。任何生命个体都无法躲避这场劫难,无论是燃烧的火炉,整齐码在窗台下的柴火,还是寒夜默默拉车的老牛。
   苦难是人生旅途中必然降临的客人。“经过许多个冬天之后,我才渐渐明白自己再躲不过雪,无论我蜷缩在屋子里,还是远在冬天的另一个地方,纷纷扬扬的雪,都会落在我正经历的一段岁月里。”躲不过的何止是雪?那些无法逃避的人生寒风时常不期而至,打乱我们宁静的生活,让人无所适从。“许多年后有一股寒风,从我自以为火热温暖的从未被寒冷浸入的内心深处阵阵袭来时,我才发现穿再厚的棉衣也没用了。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它已经来临。”谁也无法抗拒这个凄冷冬天的到来,路人遭遇了人生的贫寒,姑妈在贫寒的生活中遭遇了无法抵御的病痛。生存环境的恶劣和物质的极度匮乏,使得生命的原始张力在寒风中消失殆尽。
   每个生命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寒风,这是生命本身无法隐藏的本真色彩。“在我周围,肯定有个别人不能像我一样度过冬天。”“第二天下午,听人说村西边冻死了一个人。我跑过去,看见这个上了年纪的人躺在路边,半边脸埋在雪中。”“她熬过了许多个冬天还是被这个冬天留住了。我想起爷爷奶奶也是分别死在几年前的冬天。”孤独的路人和年老多病的姑妈都没能逃脱寒风的侵蚀,这是所有生命个体的终极宿命。“母亲斑白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无论明媚的阳光还是儿女的温情,都无力融化母亲生命中的冰雪和风霜。作者用沉静悲怆的文字道出了人生冷峻困顿的本质,即便没有疾病或困苦,生命也终会走向冬天。“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彻”在范围之广,更在程度之纵深。所有人的每个人生阶段,无时无刻不裸露在冰冷的寒风中,这是生命个体之于凄冷的困境中生存的悲苦和无奈。
   二、顺应寒冷:凝重悲凉的生命疼痛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句名言: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人之伟大在于思想,人类任何对于自然的体验都是情感的体验。作品字里行间体现的寒冷永恒而深刻,触碰到了人性中最柔软最疼痛的部分,让每位读者都自然生发强烈的精神共鸣和生命慨叹。
   寒冷,让生存变得沉重而艰难。“牛车一走出村子,寒冷便从四面八方拥围而来,把你从家里带出的那点温暖搜刮得一干二净,让你浑身上下只剩下寒冷。”“寒冷早已盯住了自己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饱受寒冷折磨的,不只是那个寒冷夜晚的“我”,还有“在上学路上不慎掉进冰窟窿,浑身是冰往回跑的我”“跺着冻僵的双脚,捂着耳朵在一扇门外焦急等待的我……”寒风中的路人“浑身结满冰霜”“身上带着许多冬天的寒冷”,散发出“透骨寒气”。每个生命个体都无法逃避岁月的严寒,无论你的心灵多巨大。
   有时寒冷的是心灵,它源于社会环境的恶劣和生活的困苦。“那个夜晚并不比其他夜晚更冷。”“我”经受的寒冷不只源自身体的感官感受,年幼的心灵无法抵挡被无边的旷野包裹的寒冷。“我的一小炉火,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杯水车薪。他的寒冷太巨大。”生存环境带给路人的寒气深入内心和脊髓,“比多少个冬天加起来还要寒冷的心境”没能让他熬过这个冬天。疾病使得姑妈总处于无尽的虚空和焦虑之中,“她总担心自己过不了冬天”。母亲也因生活的重担始终无法摆脱内心的凄冷。彻骨的寒冷让我们生发对冷酷生活和苍凉人生的怅然悲观。
   人生最大的寒冷莫过于精神的荒凉。在文中,作者写道: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人的孤独是永恒的,巨大的寒冷使那些孤独变得更加冰冷。低劣的生存状态驱散了人与人之间最原始的温情,疲惫沧桑的父亲根本无暇顾及一个贫弱少年在寒风肆虐的荒漠中的凄楚和绝望,他给予儿子的只是一句略带责备的询问:“怎么拉了这点柴,不够两天烧的。”14岁的“我”“没吭声”,学会了独自舔舐伤口、回味伤痛。直至离世,姑妈也没等到母亲带来的温暖。生命卑微催生的人情冷漠加剧了心境的寒冷。“‘你姑妈死掉了。’母亲说得那么平淡,像在说一件跟死亡无关的事情。”“‘咋死的?’我似乎问得更平淡。”“隔着三十年这样的人生距离,我感觉着母亲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我无能为力。”生命有着不能承受之重,在没有灵魂的对手面前,我们无力吟咏精神的高贵,只能顺应植根生活的透心寒冷,深味无法言说的人生况味和凝重悲凉的生命之痛。
其他文献
拜读了刊载于《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10期)庄平悌老师的《“别里科夫是中国式小人”》一文,受益颇多:庄老师能够在课堂中凸显新课程“注重个性化的阅读”理念,新课程呼唤的课堂生成扎扎实实地出现在了庄老师的教学中,笔者不得不为庄老师的教学智慧点赞。然而,庄老师的这堂课、这篇文章也触发了笔者的一些思考,甚感有与庄老师商榷之必要,并以此就教于方家。  思考一:解析“套子”是在“炒冷饭”吗?  庄老师在
文本通常都不是封闭的,而是一个“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存在着这样或那样联系的开放网络”,这就是文本的互文性。初中语文教学中,有一些文本具有明显的互文特征,这就为互文解读提供了空间。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诗词拔萃中选择了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一词,并附上了陆游的同词牌词,这样的文本呈现方式在语文教材中并不多见,学生可以同时欣赏到两首风格迥异却又相遇成趣的名篇。在教学中,抓住互文的脉搏追求词的意蕴,就成为
口语交际教学是语文教学应有的内容之一,但目前,人们对口语交际教学的作用认识还不够。在目前讨论教学内容确定性的热潮中,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确定往往被忽视了。毋庸置疑,研讨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确定的问题是有价值且亟需的。江苏省教授级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唐江澎老师在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方面颇有建树,执教的口语交际教学课《走进语言现场·问答之间》在中学语文教学界引起很大反响,给同仁以很大的启示。本文即以唐江澎老师《走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选用了现代著名作家陆蠡的散文《囚绿记》。对这篇散文主题的探讨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分析为:“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艰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有人认为这篇散文的主题是“作者对理智与情感交锋的心灵独语,是陆蠡对心灵印痕的真实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选录了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寄李儋元锡》一诗,书下注释在解释诗题时认为:“李儋、元锡,都是作者的友人。”而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唐诗鉴赏辞典》在鉴赏该诗时提出:“李儋,字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当时任殿中侍御史。”前者认为李儋元锡是两个人,后者认为李儋元锡是一个人,我查阅了对于该诗进行鉴赏分析的各类参考书,对李儋元锡的注释不外乎上面的两种说法。截然不同的两种注释,究竟谁
欧阳文忠公曾有言:“晋无文章,唯《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千百年来其文以朴素明快的文字,冲和恬然的思想一直为世人推重。我个人认为此文更是一篇表达生命自由的独立宣言。作为教材经典名篇,值得精讲细读。我在第二次教学精研文本的时候,产生了如下二个疑问,并做了一些较粗浅的解读。   一问意象:独照之匠窥意象。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云、鸟”句如何解读?“盘桓”必有
从字面来看,白描中的“白”意为“无色”或“淡色”,与之相应,“白描”就是一种“不着色、少修饰、最大限度贴近对象真实的本色描写”。不过在我看来,这个术语还可以有更丰富的内涵:一方面,它当然可以指向语言描写上的客观、克制和简单,同时,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的风格,“白描”亦可涵指一种收束与内敛的抒情方式。  如果将白描理解为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那么它的基本特征就是:作者的态度和倾向不做直接表述,而是被冷静地
贾平凹的散文不仅吸收了传统文化的养分,也融合了现代语言和古典文学的精髓,创作独具特色让读者读起来回味无穷。其笔下的《月迹》犹如夏夜饭后在院子里与邻居那个不善言辞的大哥闲谈中聊起的那些童年旧事。没有华丽的言语,没有激情的演说,也没有勾人的悬念,却蕴含了丰富的禅意美。  一、随心适性、自然从容  禅不仅仅是高深的佛学,也是一种人生哲学。贾平凹先生深受禅学的影响,其散文无论从内容还是境界都清新脱俗,字里
诗歌相对于小说、散文等文体,具有简洁凝练的语言特性,读诗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独特的审美趣味。外国诗歌本身也和中国古典诗词、现代诗歌一起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有助于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更深入地理解外来先进文化。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诗歌篇目长期以来不受广大师生重视,对于外国诗歌的分析解读往往流于表面形式,缺乏深入有效的文本阅读,师生之间没有形成真正的交流讨论。在教学实践当中,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尝试,运
时间:2008年11月15日  地点:江苏省教育学院礼堂  学生:南京市29中七年级学生    师:咱们今天学习冰心先生的《荷叶母亲》。第一步,熟悉课文。慢慢地、轻声地、自由地朗读起来!  (生自由朗读)  师:好的,你们刚才在自读的时候,我观察了一下大家读书的神态,我想大家已经进入到课文里面去了。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屏幕,了解一下作者,一起读起来!  屏显:  冰心,福建人,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