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可持续投融资既考虑投融资的经济效益,也考虑其资源环境效益,对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在阐述可持续投融资内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可持续投融资的三大原则:政府主导原则、市场推进原则和节能减排原则,以期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改革方向提供依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投融资;内涵;原则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与社会的和谐,更要求与自然的和谐,既要注重经济增长,也要考虑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环境的可持续保护,逐步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UNCTAD, 1994)。经济增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基本前提条件,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更谈不到可持续发展。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投资的规模与效益决定着经济增长的规模与质量。Solow模型强调投资在推动增长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投资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单靠个体的资金已很难满足需求,就产生了融资,即融资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必然性,是随着投资的不断扩大而产生并不断发展的。融资的产生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投资的发展,使原本靠长期累积才能完成的大型项目,在较短的时间内即可完成。投资的发展又产生新的更大的融资需求,从而促进了融资的发展,因此,投资和融资的产生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随着信用工具的出现和发展,以及市场机制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完善,为融资活动的开展并高效运作提供了客观条件和保护,使融资活动在资金持有者之间或供需双方之间成为必然(UNCTAD, 1994)。投融资金的产生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这一过程伴随着经济增长与发展,发展观的这一演变并不否定经济增长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投融资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经济增长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决定,投融资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重要的作用。
一、可持续投融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基础、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支撑为前提的发展。任何市场个体的经济行为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考虑社会效益。只考虑经济增长的投融资模式、投融资体制与机制,并不能保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投融资是指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投资与融资的体制、机制与模式,它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主线的,有利于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投融资体制、机制与模式。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在其运行过程中,要彻底转变传统的投融资体制、机制与模式,坚持绿色投资、绿色融资理念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既要考虑投融资的经济效益,也要考虑其资源环境效益。
二、可持续投融资的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原则
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模式与动力机制。外部性与公共物品的存在与市场失灵,决定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离不开政府的主导功能。政府要从总体上,长期规划合理布局,引导市场个体将其生产、消费等经济行为纳入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轨迹中。
(二)市场推进原则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关于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基本趋向都是市场化发展,将市场机制引入基础设施投融资领域,重点包括投融资主体和投融资方式市场化,并用市场机制进行投资、建设和营运。国外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实践给了重要启示:第一,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良好的体制是塑造健全理性投融资行为的基础和前提。第二,基础设施的投融资建设和营运管理必须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得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协调管理。第三,市场化改革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上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基础设施投融资行为要在市场利益激励、市场风隩约束以及政府主导和行政监管下进行。
(三)节能减排原则
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以及环境的可持续保护为发展的前提,因此,节能减排应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的基本原则之一。各国家或地区在节约能源、减少废气物的过程中,通常采取三种策略(World Bank, 2008):一是技术性策略,主要通过生产生活中的节约环保的技术、制程、设施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二是管理性策略,主要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税收等行政手段和税收手段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三是结构性策略,经济增长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拉动,节能减排依赖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可持续发展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也不对后代人满足其发展的需要构成危害的发展,是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主轴,以节能减排为基本原则,在政府的主导下由市场推进的,有利于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绿色投资与绿色融资的体制、机制与模式,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UNCTAD(1994).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rade and environment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realted policies on export competitiveness and market access. TD/B/41(1)/4.
[2] Saldiva, P.H.N.et al. (1995). Air pollution and mortality in elderly people: a time-series study in Sao Paulo, Brazil, Archives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50(2):159-163.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投融资;内涵;原则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与社会的和谐,更要求与自然的和谐,既要注重经济增长,也要考虑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环境的可持续保护,逐步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UNCTAD, 1994)。经济增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基本前提条件,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更谈不到可持续发展。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投资的规模与效益决定着经济增长的规模与质量。Solow模型强调投资在推动增长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投资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单靠个体的资金已很难满足需求,就产生了融资,即融资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必然性,是随着投资的不断扩大而产生并不断发展的。融资的产生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投资的发展,使原本靠长期累积才能完成的大型项目,在较短的时间内即可完成。投资的发展又产生新的更大的融资需求,从而促进了融资的发展,因此,投资和融资的产生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随着信用工具的出现和发展,以及市场机制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完善,为融资活动的开展并高效运作提供了客观条件和保护,使融资活动在资金持有者之间或供需双方之间成为必然(UNCTAD, 1994)。投融资金的产生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这一过程伴随着经济增长与发展,发展观的这一演变并不否定经济增长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投融资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经济增长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决定,投融资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重要的作用。
一、可持续投融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基础、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支撑为前提的发展。任何市场个体的经济行为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考虑社会效益。只考虑经济增长的投融资模式、投融资体制与机制,并不能保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投融资是指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投资与融资的体制、机制与模式,它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主线的,有利于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投融资体制、机制与模式。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在其运行过程中,要彻底转变传统的投融资体制、机制与模式,坚持绿色投资、绿色融资理念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既要考虑投融资的经济效益,也要考虑其资源环境效益。
二、可持续投融资的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原则
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模式与动力机制。外部性与公共物品的存在与市场失灵,决定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离不开政府的主导功能。政府要从总体上,长期规划合理布局,引导市场个体将其生产、消费等经济行为纳入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轨迹中。
(二)市场推进原则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关于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基本趋向都是市场化发展,将市场机制引入基础设施投融资领域,重点包括投融资主体和投融资方式市场化,并用市场机制进行投资、建设和营运。国外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实践给了重要启示:第一,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良好的体制是塑造健全理性投融资行为的基础和前提。第二,基础设施的投融资建设和营运管理必须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得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协调管理。第三,市场化改革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上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基础设施投融资行为要在市场利益激励、市场风隩约束以及政府主导和行政监管下进行。
(三)节能减排原则
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以及环境的可持续保护为发展的前提,因此,节能减排应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的基本原则之一。各国家或地区在节约能源、减少废气物的过程中,通常采取三种策略(World Bank, 2008):一是技术性策略,主要通过生产生活中的节约环保的技术、制程、设施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二是管理性策略,主要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税收等行政手段和税收手段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三是结构性策略,经济增长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拉动,节能减排依赖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可持续发展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也不对后代人满足其发展的需要构成危害的发展,是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主轴,以节能减排为基本原则,在政府的主导下由市场推进的,有利于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绿色投资与绿色融资的体制、机制与模式,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UNCTAD(1994).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rade and environment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realted policies on export competitiveness and market access. TD/B/41(1)/4.
[2] Saldiva, P.H.N.et al. (1995). Air pollution and mortality in elderly people: a time-series study in Sao Paulo, Brazil, Archives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50(2):159-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