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课堂,促进学生发展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ink_x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和谐产生美,美在和谐中”。惟有和谐、有效的教学活动方能为学生提供全面、和谐的发展平台,使学生在生动的活动情境中获得心灵的滋养,能力的生成,情感的濡染和心性的陶冶。因此,和谐的语文课堂应是师生心灵融通、情感共鸣的绿洲;应是课堂与生活的水乳交融;应是诗情与创意的珠联璧合,交相辉映;应是教师引导与学生探究的相得益彰。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生态和谐” 语文课堂
  
  “和谐产生美,美在和谐中”。一幅画美在它的色调、构图等方面的和谐;一首歌曲的优美在于它音色、旋律、节奏等方面的和谐。和谐是最佳的组合,是事物的最佳状态和人们的追求。课堂是儿童自我发展和实现的主要精神阵地。课堂教学中的儿童是成长的生命,是发展的主体,惟有和谐、有效的教学活动方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才能为儿童个人自主、全面、和谐发展提供平台。“生态和谐”的语文教学追求的是师与生、人与文、情与理、导与放、思与悟等方面的平衡、统一、亲和、融洽,打造的是一种自然、和谐、开放、创新的课堂,从而使学生在生动的活动情境中获得心灵的滋养,能力的生成,情感的濡染,心性的陶冶,使每个孩子的个人潜能得以发掘和超越。构建和谐课堂,促进学生发展,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目标。
  一、和谐的语文课堂应是师生心灵融通、情感共鸣的绿洲
  (一)课堂应洋溢浓浓的爱意。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有了浓浓爱意,课堂就显得宽松,教师游刃有余地教,学生轻松自主地学;有了爱意,课堂就多了一份宽容,多了一份尊重,学生不必揣摩教师的心理,教师也不会以自我为中心,强行灌输有关知识;有了爱意,课堂就不仅仅传授知识,而是更多地关注个体生命的成长历程;有了爱意,课堂上更多的是激励,是赏识。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的课堂,就是一个充满爱意和激励的课堂。“你提的问题老师都没有想到,是个小思想家。”“你和老师想到一起去了,是老师的知音。”“你有一双慧眼。”“你能联系上下文回答,值得大家学习。”“你很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这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对发言同学的尊重。”这既是对学生发言的赞美,又有着做人道理与学习方法的引导、点拨,充满民主、平等的意识,充满对孩子发自内心的欣赏,更流淌着孙老师一颗真诚的爱心。
  (二)课堂需呵护孩子未泯的童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有多少孩子的创新火花和想象能力是在课堂上逐渐泯灭的啊。因此,我们应呵护孩子们的这份天真、这种好奇。于永正老师在执教一篇课文时,为了一个孩子的自尊自信,一个句子竟让孩子读了8遍。他不断鼓励、引导,直到孩子读正确为止。尽管花了不少时间,但这是对孩子最大的呵护。
  (三)课堂应实现师生情感的和谐共鸣。
  情感是文章的灵魂,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气”之所在。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创设教学情境,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审美教育,受到人伦情怀的熏陶,从而进入到“人化情境”中,与作者、教师同悲同喜,同歌同泣,实现师生情、作者情的和谐共振,在美与智的融合中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和谐的语文课堂应是课堂与生活的水乳交融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血肉相连。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堂上的“知”在生活中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鉴于此,语文教学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学生广泛的现实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我在教学《大自然的文字》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根据查阅的资料,把自己认识的大自然文字写下来了,如:“炎热的夏天里,常常发现水泥地面湿漉漉的,墙砖上、玻璃上也沾了水,还有蚂蚁成群结队地忙着搬家,燕子低低地飞行,这说明要下大雨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下雨前,高空中的气压比较低,这时小飞虫都飞得很低,燕子为了捕食这些飞虫,也就低飞了。所以有‘燕子高飞晴天告,燕子低飞雨天报’的说法。燕子就成了‘天气变化’这本书的文字。”像这样的批注,学生在描述事物现象的基础上,揭示了某种规律,做到了言之有物,言之有据。
  “源于生活”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获得各色人生经验,品味各色别样人生。让我们“展开语文与生活的双翼,自由地飞翔”,在新理念指导下,使语文走进生活。
  三、和谐的语文课堂应是诗情与创意的珠联璧合,交相辉映
  朱永新教授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认为:“教育是一首诗,可以是田园诗,可以是古体诗,也可以是抒情诗,有各种各样的情调和内涵。”那么语文就更应是一首诗,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是诗意,语文的灵魂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最高境界也是诗意。语文教学的诗意就是那种叫人流连忘返、依依不舍的情趣;是那种让人耐人寻味、思之无穷的情味;是那种含蓄微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蕴;是那种余韵悠长、情思绵绵的情绪;是那种让人用生命去憧憬、去感伤、去赞诵、去痛苦、去追求的力量,它让人心灵不断净化,人格不断升华。让我们的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课堂上吧,让身心彻底放松,精神高度自由,思想任意驰骋,去感受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感受《三国演义》《水浒传》,感受安徒生、契可夫、托尔斯泰……总之,诗意的语文课堂是自然的,它连着生活的源泉;诗意的语文课堂是梦幻的,它让人浮想联翩;诗意的课堂是神奇的,它提升着孩子的灵魂;诗意的课堂是智慧的,它给予孩子以力量。
  除了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诗意外,教师还应让课堂成为孩子创造的乐园。阅读是带有明显个性化色彩的行为,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阅读中的多元感受,呵护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闪现的智慧火花,让课堂成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茁壮成长的沃土。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中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个性,要将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作为重点来抓;不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给予学生自由阅读的时空,给予学生自主发表独特见解的机会,注重让学生大胆质疑,多设计一些非唯一答案的具有多样性的问题,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次,教师需培养学生的阅读创新能力,大力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注意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注意因材施教,鼓励自主创新。
  四、和谐的语文课堂应是教师引导与学生探究的相得益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对话中,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自我之间进行平等民主的交流,以求对话者之间达到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首先,教师应采撷佳景,引导对话内容。文本有短有长,并非处处皆佳景,其中不乏有平淡之处。因此,教师要引导暗示学生注意“文本风景”中最有意义、有价值的部分,引领学生对文本中的重点、难点、亮点予以关注、欣赏、品味、思考。此时,教师应如同导游帮助学生选择好一个恰当的观察点,引导学生欣赏最美的风景,从而产生独特体验和多元感悟。其次,教师要设置好对话话题。一是让话题具有科学性,所设置的话题与学生认识水平构成一种协调的张力平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二是具有时代性,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话题起到影响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效用;三是具有开放性,让话题与生活链接,在生活的海洋中撷取智慧花果;四是具有启发性,话题设置要能开启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想象与联想。另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话的方向和结果,既尊重学生的多元感悟,又注意文本内容的价值取向,巧妙点拨,委婉纠正,做到去伪存真,让对话的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教师在发挥引导作用的同时,要积极鼓励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自主探究。智慧的语文课堂应充满问题探索。“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只有学生在积极参与、自主探究中,才能激发求知欲、好奇心,才能变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宰。教师在教学中,当学生茫然时,应给他们以启迪;当学生困惑时,应给他们以引导;当学生思维遇到障碍时,应给他们以帮助,让他们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外,让教师的引导对话与学生的自主探究有机融合在一起。
  和谐,既是一种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又是一种动态的优化过程,更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至高境界。如果教师与学生心灵融通,努力实现师生与文本作者情感的共振,给予学生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用文质兼美的教材内容支撑学生人格的脊梁,课堂上洋溢着诗的情感,诗的意韵和创新的火花,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引导点拨恰到好处,相得益彰,学生在课堂中知识得到积累,个性得到张扬,情感得到熏陶,智慧得到培育,这样的课堂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
其他文献
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持和动力源泉,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当下,高校正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学习和弘扬延安精神,能够推进创先争优活动
摘 要: 在声乐艺术学习中,歌者具有良好的心理与美感意识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增强歌者学习声乐的信心和表演的欲望;而美感意识对于声乐艺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不同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会直接影响歌者的演唱风格,从而收到不同的演出效果。良好的心理素质会使歌者的个人美感意识得到更完善的表现,而歌者丰富的美感意识又会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 歌唱心理 美感意识 情感传达    通常人们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已成为未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企业文化因其历史传承的特性必然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是
作者从图书馆丰富的服务理念、采访工作的服务意识、编目工作的服务意识、良好的沟通服务四个方面探讨了图书馆采编工作的服务细节。
本文在基督教思想的观照下对《日光流年》的死亡观、生存观、救赎观进行了分析。阎连科对土地、世俗和世界有无限的留恋,因此才对乡土的苦难有深刻的了解,并在现代主义文学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