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而一直以来,教师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以及重视理论价值忽视实际应用价值的不良倾向使得数学生活应用性不强,给学生造成数学抽象、枯燥乏味的印象,从而素质教育难以深化。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那么怎样的数学教学,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呢?
一、技能训练“生活化”
技能训练“生活化”要求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叙述,然后做。中秋节那天妈妈买来四个大月饼送给爷爷和奶奶,请问:“平均每人能分到几个?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教师接着说那天买月饼的人很多,而且月饼又很少,妈妈只买到两个大月饼,请问:“这时爷爷和奶奶平均分到几个月饼?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1个手指。教师继续接着说“假如妈妈只买到一个大月饼,那爷爷奶奶平均分到多少月饼?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个新的概念——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这样教学既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可以引导他们从多角度思考和提出问题,为学生的自主探索
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
二、思维训练“生活化”
思维训练“生活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是—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减100后要加上3,难以理解,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带了165元钱去药店买了—盒97元的西洋参,准备给爷爷补身体。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6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3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既可以体现教学的开放,增强数学的应用价值;又可以使学生从不同事例和不同算式中初步的感悟到运算规律,有利于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三、日常生活“数学化”
日常生活“数学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的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
此外,教师还应在日常学习中灵活引进一些实践作业。如在教学了“认识人民币”以后,让学生回去跟爸爸妈妈一起去商店买东西,帮助爸爸妈妈和营业员阿姨算算帐,应付多少钱,实付多少钱,找回多少钱,回学校后和其他小朋友们交流。再如布置学生绘制“房间平面示意图”,并到装饰市场了解瓷砖价格,为自己的房间地面装修设计方案。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学得积极、主动,思维随之展开,兴趣随之激起。随着生活问题的引入、交流,课堂教学不再封闭,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难道这不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课堂魅力吗?
数学“生活化”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技能训练“生活化”
技能训练“生活化”要求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叙述,然后做。中秋节那天妈妈买来四个大月饼送给爷爷和奶奶,请问:“平均每人能分到几个?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教师接着说那天买月饼的人很多,而且月饼又很少,妈妈只买到两个大月饼,请问:“这时爷爷和奶奶平均分到几个月饼?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1个手指。教师继续接着说“假如妈妈只买到一个大月饼,那爷爷奶奶平均分到多少月饼?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个新的概念——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这样教学既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可以引导他们从多角度思考和提出问题,为学生的自主探索
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
二、思维训练“生活化”
思维训练“生活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是—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减100后要加上3,难以理解,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带了165元钱去药店买了—盒97元的西洋参,准备给爷爷补身体。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6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3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既可以体现教学的开放,增强数学的应用价值;又可以使学生从不同事例和不同算式中初步的感悟到运算规律,有利于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三、日常生活“数学化”
日常生活“数学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的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
此外,教师还应在日常学习中灵活引进一些实践作业。如在教学了“认识人民币”以后,让学生回去跟爸爸妈妈一起去商店买东西,帮助爸爸妈妈和营业员阿姨算算帐,应付多少钱,实付多少钱,找回多少钱,回学校后和其他小朋友们交流。再如布置学生绘制“房间平面示意图”,并到装饰市场了解瓷砖价格,为自己的房间地面装修设计方案。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学得积极、主动,思维随之展开,兴趣随之激起。随着生活问题的引入、交流,课堂教学不再封闭,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难道这不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课堂魅力吗?
数学“生活化”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