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外科治疗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an461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探讨静脉压迫致三叉神经痛(TN)显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责任静脉分型、手术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外科采用MVD治疗原发性TN患者1 456例,回顾性纳入其中静脉压迫致TN者64例(4.4%)。对责任静脉压迫进行分型,并制定相应的减压方法。结果64例中,按责任静脉与神经根的空间位置分为横跨压迫型(30例,46.9%)、伴行压迫型(18例
目的探讨家族性脑神经疾患(FCN)的临床特点和显微血管减压术(MV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卫生计生委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15个家系21例FCN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共行22例次MVD,术后行临床随访。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同期行MVD治疗的150例散发脑神经疾患(SC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SCN组比较,FCN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包括:发病年龄提前[分
目的研究异常肌反应(AMR)刺激阈值在面肌痉挛(HFS)显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变化及其与术后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6月至2016年3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行MVD的67例HFS患者,术中均行AMR监测,分析减压前后AMR刺激阈值变化对预后的影响。结果67例患者切开皮肤前AMR阈值为0.1~32.0 mA,中位数为3.6 mA。减压术后AMR完全消失43例,未消失24例。AM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关颅方法的改良对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6年10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MVD治疗的257例脑神经疾患患者的临床资料。2015年7月以前的151例患者采用传统关颅技术(传统关颅手术组);之后的106例患者采用改良关颅技术(改良关颅手术组),分别在硬脑膜缝合、骨性结构处理和皮肤缝合等方面进行了改良,比较两组的手术疗效、脑脊
目的研究寰枢椎(C1/2)侧方关节处C2神经根及其周围静脉丛间的解剖学构成,探讨寰枢椎脱位时行C1/2内固定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取6具成人头颈标本,解剖显露双侧C2神经根及其周围静脉丛,显微镜下观察其构成,并行相关解剖学测量和分析。结果C1/2侧方关节周围静脉丛丰富,内侧部分静脉丛覆盖于正常硬膜表面,其间有明显的膜性分隔。C2神经根自内上向外下呈斜行穿过静脉丛,静脉丛总宽度为(21.1±2.1)m
目的探讨面肌痉挛(HFS)合并舌咽神经痛(GN)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卫生计生委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例HFS合并GN患者,均经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行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术后对5例患者均行电话随访,评估MVD的疗效及是否出现并发症。结果5例患者HFS症状完全消失,其中4例术后痉挛立即消失,1例术后2个月消失;同时GN症状也完全消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手术计划系统(SSPS)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可行性及效率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3年1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因功能神经外科疾病拟行立体定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2010年1月前以有框架MRI为依据行人工设计及测算靶点(简称人工计算组,72例),此后将无框架MRI与有框架CT的数据输入SSPS后完成手术设计(简称SSPS组,153例)。统计SSPS前后因无法获得
目的掌握经颈静脉孔后组脑神经处相关的软脑膜、蛛网膜、硬脑膜及髓鞘的组织学解剖特点。方法选取9例(18侧)足月死婴的尸头(28~36周),随机分为3组,每组3例(6侧)。分别制备经颈静脉孔后组脑神经处标本的矢状面、轴面、冠状面切片,采用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及Masson法染色的方法处理,之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同软脑膜、蛛网膜、硬脑膜及髓鞘的起止分布特点,并利用Mimics 10.0软件将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责任血管包括椎动脉(VA)的面肌痉挛(HFS)的手术技巧、疗效以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卫生计生委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采用MVD治疗的783例HFS患者,其中125例(16.0%)责任血管中包括VA(VA组),658例(84.0%)责任血管中不包括VA(非VA组)。分析两组的临床特点、手术技巧、疗效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VA组中,责任